□文/杜偉錦 劉玉青 楊偉
(第一作者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計劃軟科學項目(2010C25041)成果)
在浙世界500強企業目前的創新現狀對浙江產業結構的升級、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并未帶來顯著影響,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并不明顯
跨國公司是先進技術的創新者和創新活動的主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開始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作為經濟發達省份之一的浙江也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的投資,這對浙江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在浙跨國公司企業進行調研,進一步了解了跨國公司在浙江的創新狀況。

在浙世界500強企業創新活動較少。技術創新活動的數量會對技術溢出效應產生直接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跨國公司在浙江設立的分支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大多數仍以加工、組裝、銷售等低技術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有相當一部分是資源消耗型和污染型產業。對制造業領域75家跨國公司的基本情況了解后,發現只有24家有研發活動,僅占樣本總數的32%。從樣本企業實施創新活動頻率的研究來看,在培訓和研發外包等創新方式上,50%的企業保持較高的頻率,而在購買機器設備、獲取其他外部知識和技術成果的市場引進等創新活動較多的方式上,大多數企業的活動頻率卻較低。
在浙世界500強企業創新強度低??鐕九c本土企業間的技術勢差是影響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因素。技術勢差不僅取決于兩者技術存量間的差距,還受到兩者創新強度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在浙跨國公司的創新強度普遍較低,未能與本土企業形成較為明顯的技術勢差,從而影響了技術溢出。從創新資源的投入來看,在調查到的14家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中,2007-2009年投入的研發經費總額為2.52億元,但是研發經費投入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僅有4家,創新人員的投入也極不均衡,投入最少的企業僅投入6人,創新活動數超過50項的企業僅有5家;從創新活動的內容來看,在浙跨國公司從事最多的是“購買機器設備”、“培訓”等創新強度較低的活動,涉及核心技術的創新活動卻很少;從創新產出來看,樣本企業中,僅有1/3的企業申請過發明專利,而發明專利申請數超過5項的企業僅為13%。在浙跨國公司創新活動的頻率和發明專利申請數均低于浙江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均值,進一步表明了在浙跨國公司創新強度較低,與本土企業間的技術勢差不足,阻礙了技術溢出效應。
在浙世界500強企業與本土企業的合作創新少。不同主體間的合作創新是實現技術溢出的重要途徑。在合作過程中,主體之間可通過學習實現緘默知識的轉移。根據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在浙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間的合作創新較少,使得技術溢出缺乏有效的渠道,從而影響了溢出效果。樣本企業中有合作創新的企業比重為44.44%。就合作伙伴的類型來看,“本企業所在集團內的其他企業”、“設備、材料、部件或軟件的供應商”和“大學或其它高等教育機構”是樣本企業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就合作伙伴的地點來看,在浙跨國公司的合作創新伙伴主要分布在其它省和國外,20家企業中僅有6家的合作創新伙伴分布在浙江。其中,沒有樣本企業選擇與“同行業的競爭者或其他公司”進行合作創新,與省內企業(包括本企業所在集團內的其它企業和供應商)合作的比率也非常低。
受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戰略的影響??鐕驹谌A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開發和占有,通過核心技術的控制和壟斷使自己處于產業鏈的上游。雖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越來越多,但涉及到核心技術時多采用獨資方式,其技術控制的動機并未減弱。劉云等對在華最大的500強投資企業在華專利申請做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華外商投資500強企業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兩者分別占申請總量的54%和35%,而作為核心專利的發明專利申請僅占申請總量的11%。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大多是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等的設計,創新強度不大,不涉及產品的核心技術??鐕緸榱藝栏窨刂浦R與技術外溢,創新活動大多在母國研發或是在東道國采用獨資方式設立研發機構,而不會選擇與本土企業進行合作研發。
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關聯效應弱??鐕九c本土企業存在關聯性是技術溢出的重要途徑,也是兩者進行合作創新的前提。所謂關聯主要是指企業之間產品與服務的購買與銷售所形成的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它在本質上是企業之間技術聯系的市場反應。但是從肖武玲的研究來看,跨國公司與浙江本土企業產業關聯效應較弱,技術帶動效應不明顯。從的調查數據可以得知,在浙跨國公司與省內其他合作伙伴的前后向關聯都較少,跨國公司更傾向于內部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是與能夠勝任的省外供應商進行合作。浙江民營經濟的產業特點使得外資進入的交易成本加大,而且以小商品為主的生產制造科技含量比較低,不需要也不能吸引跨國公司的合作。另外,布局分散的小規模經濟,難以形成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來吸引跨國公司的參與。
本土企業自身吸納能力的制約。張誠等指出“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受到發展中東道國自身技術吸納能力的制約”。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但是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企業整體的技術層次低,與跨國公司相比技術水平差距大,消化吸收跨國公司帶來的先進技術還有一定難度。技術差距過大,一方面需要跨國公司投入更多的資本進行人員培訓和先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增加生產成本;而且當地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與跨國公司形成較好的配套協作,會增加生產風險;另一方面,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差,跨國公司從母國帶來的技術足以讓其在本土占據領先地位,沒有了競爭對手,跨國公司就失去了不斷創新的動力。
在浙世界500強企業雖然在推動浙江經濟發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通過問卷分析不難發現,目前的創新現狀對浙江產業結構的升級、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并未帶來顯著影響,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并不明顯。
利用跨國公司戰略調整的機遇,調整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和格局。金融危機后,中國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業務為數不多的亮點,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趨勢有增無減,并且開始向戰略研發中心轉變。抓住跨國公司部分產業環節向外轉移的機遇,在引資方向上堅持技術含量優先、研發機構優先和關聯帶動優先的原則,把引資重點轉移到技術層次高、產業效益好、技術溢出大、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項目上來。不斷優化招商引資體制機制,除了依靠市場機制吸引外資,繼續利用優惠政策進行引導。例如,對于在浙江設立研發機構的跨國公司,給予比一般性投資項目更多的優惠政策,而對于技術含量低的傳統領域中的一般性投資項目,應當取消優惠政策及待遇。
完善政策環境,促使跨國公司加大本土創新力度。逐步改善的政策環境對推動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和從事創新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新是一項投入大、時間久、收益低的活動,經濟因素往往成為阻礙創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通過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優惠政策促使跨國公司加大本土創新。對于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項目政府可以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本土企業一些好的、有前途的研發項目或技術,但是由于我們技術能力有限無法獨自研發,政府可以牽頭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合作,給予資金的支持,這樣不僅會帶動創新,還能保證本土企業享有技術專利權。同時,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會增強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創新強度,當一個地區缺乏有效的專利保護制度時,跨國公司將不愿意轉移專利技術。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要統籌協調,在不斷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快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并不間斷地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有效、有力地打擊和制裁,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吸引跨國公司開展創新的法治環境。
構建合作平臺,提升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而且也是促使跨國公司不斷創新的基礎。本土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可以通過構建合作平臺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本土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組建技術聯盟,提高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對于浙江本土企業來說,單個企業不具備技術競爭優勢,但是可以通過組建技術聯盟來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互補、整合資源,在降低創新成本的同時通過聯盟內的銷售渠道加快新技術進入市場,縮短創新周期并刺激跨國公司進行創新活動。政府要不斷加大力度推進產學研創新平臺的建設,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首先,要保證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使雙方可以了解到彼此的需求;其次,加快創新人才培養,逐步建立起面向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并加快“外智”引進,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