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吳曉晨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薛家灣供電局,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0030)
伴隨著向現代化城市進軍的步伐加快,城市的街道向著無電桿的方向邁進,使得城市美化程度進一步增加。但是地埋電纜的增加,在工程公司施工過程中,電纜破壞率在不斷地增加,這是導致配電網年故障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城市地埋電纜由于人為的原因造成電纜的破壞,這樣使得配電網年故障率會大幅度的降低。
多數電力電纜遭受破壞的原因是在施工過程中被挖斷;其次是電纜通道積水。主要原因如下:
1)外部原因
(1)工程建設單位意識淡薄。由于部分工程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對電力設施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外力的破壞一直危險配電網的安全運行,近年來,薛家灣地區由于城市每年建設工程較多,造成多起由于電纜故障而停電,見表1中的2005—2008年,電纜受外力破壞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且逐年增加,對配電網的安全供電造成極大程度的影響。
(2)非建設施工單位對電纜的保護意識不夠。對于一個大型建設工程,由于建設隊伍龐大,而且施工隊伍更換頻率較高,有時施工的隊伍在施工過程中一味地蠻干,不知道地下有電纜埋藏,最終導致事故的發生。
(3)工程建設中,由于不斷更換建設單位造成事故的發生。
(4)施工單位不認真閱讀資料,沒有按照工作的程序施工。在施工以前,應該招集電力、煤氣和熱力等部門開協調會,進行圖紙校對,在施工過程對有埋設電纜、管道的地方要注意施工,可以防止對配電電纜的破壞。

表1 每年配電電纜受外力破壞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 2005年到2008年配電電纜越來越嚴重,影響到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用電的安全,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我們要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和施工單位及其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加強對配電電纜的管理,保證用電的安全性、可靠性。
2)內部原因
(1)供電局在管理上職責劃分不清晰。許多單位都沒有設置專門電力電纜管理部門,這樣會造成單位內各個部門之間的責任不清晰,互相之間進行推脫。
(2)供電部門對電纜管理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配電圖紙不全,查找配電電纜困難。
(3)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不完善。一些單位沒有行至有效的關于電力電纜管理制度,技術標準也是各持己見,沒有統一的標準,部門之間很難兼容。
隨著薛家灣地區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的基建建設施工,相繼對南山片區、北山片區、高家渠片區、湖西片區等地進行棚戶區拆遷改造建設,由此引發了施工建設單位在剝離土方,開挖排水渠等的施工過程中,不同程度對市區供電分局所管轄的10kV 架空配電線路及電力電纜線路造成外力破壞,導致大面積停電事故的發生,給我局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預防和保護配電電纜受到破壞,減少配電網絡的故障,提高對電力客戶供應地可靠性。本人從事配電工作多年,提出了一些保護配電電纜措施及建議,從2008年開始實施至今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措施和建議如下:
1)在棚戶區改造施工地段增加巡視次數
市區供電分局對南山片區、北山片區、高家渠片區、湖西片區等地增加巡視檢查次數,改變以往每月一次的巡視周期為每日不定期進行巡視,發現有施工單位危急電力設施的行為及時制止并報告分局領導。
2)增加巡視人員人數,擴大巡視線路的面積
根據現有巡視人員少、巡視面積大,巡視人員巡視不到位的情況,市區分局及時進行調整,巡視人員由原來的兩名增加到四名,同時配發了摩托車,達到快速及時進行巡視。
3)對分局巡視人員進行巡線、護線責任區劃分和責任區護線承包責任制
對巡視人員在棚戶改造施工區進行巡視責任區的劃分,明確責任范圍,避免發生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提高巡視質量。
4)在施工區大范圍裝設警示標志牌
市區供電分局在易受破壞電力設施的施工區裝設警示標志牌,相繼在南山片區、北山片區、高家渠片區、湖西片區等地裝設警示標志牌,極大程度起到了警示告知的作用。
5)給建設施工企業下發“關于加強薛家灣鎮區施工安全管理保護電力設施安全的通知”和與建設施工單位簽訂“電力設施安全保護協議書”
由市區分局統一制定了“關于加強薛家灣鎮區施工安全管理保護電力設施安全的通知”和“電力設施安全保護協議書”,及時與施工企業進行簽訂,明確雙方的責任,達到共同保護電力設施的目的。
6)三方共同確認,簽訂“開工許可意見書”
在準格爾旗政府允許建設施工單位開工前,應該與施工企業和電力管理單位共同對施工現場進行現場勘查,確認該施工地段是否存在架空及地下埋設電力電纜線路,經勘查確認后,雙方認同,并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共同簽訂“開工許可意見書”,再行施工,這樣可有效防止因外力破壞造成大面停電事故的發生。
7)建立健全資料,隨時可供查詢
要下大力氣加強電纜的基礎管理工作,確保資料準確完整。臺賬是最基本的基礎資料,需要根據電纜的實際運行規程,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電纜的命名原則,進一步規范臺賬的內容,明確臺賬的種類。并根據實際情況,要分別建立電纜線路臺賬、電纜溝臺賬、電纜分支箱臺賬、環網柜臺賬、安全工器具臺賬、儀器儀表臺賬等。在其中,電纜路徑圖要細化,在圖上有電纜溝路徑的要進行標注,對電纜入孔井,施放井進行編號等。對每條電纜的每個終端頭、中間頭進行編號、分別建賬。建立健全其基礎資料和制作安全記錄。巡視記錄、檢修記錄、缺陷記錄、設備變更記錄、實驗記錄和事故處理異常情況記錄,保證反應現場實際和歷史情況,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通過表1可以看出,從2007年末全面施行以上措施后,10kV 配電線路由2005年的105km 增加到2011年的238km,受外力破壞次數由86 次降低到11 次,每公里破壞次數由原來的0.72 次/ km 變為0.05 次/ km,35kV 配電線路由2005年的87km 增加到2011年的117km,受外力破壞次數由64 次降低到8 次,每公里破壞次數由原來的0.63 次/ km 變為0.008 次/ km。隨著配電電纜鋪設的長度不斷增加,外力對配電電纜的破壞事件大幅度地下降,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效果。
[1] 于景峰.電力電纜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2] 郭仲禮.高壓電工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
[3] 區家輝.提高10kV 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措施[J].湖北電力,2005(3):61-62.
[4] 吳金民.談如何提高供電可靠性管理[J].中國科技信息,2006(1):132.
[5] 丁榮,王書孟,佟嚴冰.10kV 及以下配電線路典型故障分析和預防[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