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昉 郎江明 魏愛生
血漿葡萄糖水平不穩定所引起的生物效應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危險性的作用遠遠超過血糖絕對水平的作用,本研究對2型糖尿病(T2DM)氣陰兩虛證及脾虛痰濕證患者應用動態血糖檢測系統(CGMS)監測72小時血糖譜,探討氣陰兩虛型和脾虛痰濕型患者的血糖波動特點。
1.1 研究對象 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市中醫院內分泌科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2006年3月~2011年3月內分泌科住院的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治法部分》辯證分型的氣陰兩虛證和脾虛痰濕證診斷標準。氣陰兩虛證T2DM者:18例(男16例,女2例),其中脂肪肝者13例,高血壓病者5例。脾虛痰濕證T2DM者:20例(男16例,女4例),其中9例合并冠心病,5例合并腦梗死,13例合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中脂肪肝者14例,高血壓病者14例。2組患者性別、病程等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動態血糖監測 所有患者入院后7d藥物清洗,之后佩帶國產雷蘭持續性血糖監測系統(CGMS)監測全天血糖變化(新診斷者直接佩戴),觀察2d,每天用微量血糖儀測4點指端毛細血管血糖,以校正誤差。所得數據轉到計算機進行處理。由營養師制定相同食譜,專人送餐。不使用其他影響血糖的藥物。
1.2.2 血糖、血脂、C肽和HbAlc測定 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C肽測定采用Immulite化學發光分析儀測定(藥盒購自美國DPC公司);HbAlc測定采用德國拜耳DCA2000+糖化血紅蛋白儀測定。血脂測定采用Olympas AU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表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
分組 T2DM氣陰兩虛證 T2DM脾虛痰濕證 t P年齡(歲) 38.4±7.5 59.7±9.4 3.619 0.004 FBG(mmol/L) 10.754±8.283 7.459±4.298 0.996 0.339 HbA1c(%) 6.592±1.476 6.428±1.769 0.168 0.870 C肽(ng/ml) 2.84±1.437 1.427±0.564 2.148 0.048 TG(mmol/L) 1.153±0167 1.978±1.008 1.370 0.198 TC(mmol/L) 6.145±0.758 5.157±1.226 1.481 0.164 HDL-C(mmol/L) 1.055±0.035 1.18±0.242 0.698 0.503 LDL-C(mmol/L) 4.03±0.476 3.315±0.024 1.377 0.194 UA(mmol/L) 380.425±40.176 384.740±88.58 0.092 0.928腰圍(cm) 83.668±3.669 90.051±6.617 1.756 0.101 BMI 23.78±3.077 26.25±3.769 0.568 0.277收縮壓(mmHg) 123.833±16.129 149.2±16.691 2.631 0.039舒張壓(mmHg) 76.000±5.513 83.9±9.146 0.791 0.459
1.3 觀察指標 總體參數包括血糖波動系數,持續高血糖時間比,餐后血糖的達峰值時間,早餐前和三餐后2h、凌晨3點的血糖值,最高點和最低點的血糖值,血糖最低點出現時間,是否有黎明現象、蘇木杰氏反應、持續高血糖和血糖失控的情況,是否有典型的一日三餐特征。
生化指標包括體重指數、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和胰島素、甘油三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1.4 統計學方法 評價指標包括治療前后全天各個時點的血糖、餐后血糖達峰時間等。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以看出,與氣陰兩虛證相比,脾虛痰濕證呈現出年齡增大、C肽降低、收縮壓增高的特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所示,與氣陰兩虛證相比,脾虛痰濕證最低血糖值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動態血糖圖特征比較
表3可以看出,與脾虛痰濕證相比較,氣陰兩虛證更多地呈現出有黎明現象的傾向,其動態血糖圖譜更多地呈現出一日三餐的特征(P<0.05)。兩組均無蘇木杰氏現象。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CGMS檢查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CGMS檢查各項指標比較(±s)
分組 T2DM氣陰兩虛證 T2DM脾虛痰濕證 t P血糖波動系數 3.216±1.028 2.430±0.492 2.037 0.061持續高血糖時間比 54.2±20.456 38.7±14.802 1.383 0.190早餐后血糖的達峰值時間(min) 101.667±30.659 77.7±23.823 1.699 0.111午餐后血糖的達峰值時間(min) 71.500±20.906 55.100±45.94 0.973 0.348晚餐后血糖的達峰值時間(min) 99.833±30.7 108.70±46.89 4.08 0.69早餐前血糖值(mmol/L) 10.833±4.104 7.42±2.69 1.702 0.302早餐后2h血糖值(mmol/L) 11.833±4.70 10.36±3.743 0.717 0.485午餐后2h血糖值(mmol/L) 13.061±5.146 9.030±2.452 1.780 0.122晚餐后2h血糖值(mmol/L) 13.6±4.654 10.4±2.665 1.776 0.168凌晨3點血糖值(mmol/L) 6.2±1.875 4.81±1.903 1.422 0.177最低血糖值(mmol/L) 4.95±1.137 3.67±1.167 2.144 0.049
3.1 脾虛痰濕證和氣陰兩虛證與胰島素相關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認為脾氣素虛,陰津化生不足,或水谷精微運化失常,則易致消渴病發生。而肥胖伴高脂血癥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病機理為“脾虛痰濕”[1]。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肥胖可致IR,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2-3]。
現代研究認為,臟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包含現代醫學的脾和胰臟[4],與中醫“脾主運化”、“游溢精氣”等生理功能極為吻合。而脾的生理、病理機制與胰島素的生物學效應是相一致的。而血糖、血脂與痰濕相關。胰島素抵抗是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糖耐量受損、高胰島素血癥、肥胖、高尿酸血癥等的共同發病基礎,符合“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的痰致病特點。本研究表明,脾虛痰濕證和氣陰兩虛證相比,C肽明顯降低(P<0.05)提示其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能比氣陰兩虛證更低,胰島素抵抗、胰腺儲備功能低可能是脾虛痰濕證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
3.2 動態血糖監測結果分析 晝夜晨昏自然界陰陽的消長,人體亦與之相應。黎明現象是指糖尿病患者清晨時血糖明顯升高或維持正常血糖所須的胰島素顯著增多的現象。糖尿病時各種酶的活性均有變化,酵解酶屬陽;糖異生酶屬陰。氣虛酵解酶活性降低,陰虛則有相對有余的表現—糖異生酶系活性升高,導致糖異生作用的亢進,引起血糖升高。本研究中血糖圖譜分析提示,氣陰兩虛證患者呈一日三餐特征,并且白天高血糖明顯,夜間稍好,且有黎明現象;而脾虛痰濕證多無一日三餐特征。提示脾虛痰濕證患者血糖譜無典型的特征,其原因與痰濕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的特點相關。
糖尿病患者的晚期綜合征直接與其血糖濃度有關,目前的點采血方法得不到真實的血糖平均值,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對此有所幫助。CGMS統計表則能夠直接提供近期內可靠的統計平均血糖值。因此,CGMS豐富了我們對2型糖尿病的認識,也豐富了中醫對疾病認識的物質材料,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
[1]齊迅,沈欣,陳馬力,等.降糖調脂丸對脾虛痰濕型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4(10):268-274.
[2]李秀鈞.胰島素抵抗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4.
[3]胡偉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體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1):52-54.
[4]任穎,劉偉,陸廣華,等.2型糖尿病病人的內臟脂肪性肥胖和胰島素抵抗[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2(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