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1965年,美國海軍上將斯托克代爾在越戰中被俘,被關押在河內希爾頓戰俘營里。作為被俘的最高級別將領,斯托克代爾沒有受到任何優待,先后遭受了20多次拷打。他曾一度懷疑自己能否活著出去,直到8年后獲釋回國。
管理學家吉姆聽說了斯托克代爾的事跡后,問:“8年時間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難,為何你能熬過來?”
斯托克代爾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著出去見到家人,這個愿望一直支撐著我。”
可是那些死去的人,應該也渴望見到親人吧?吉姆不解地問:“那你同伴中最先死去的是哪些人呢?”
斯托克代爾遺憾地答道:“是那些過于樂觀的人,他們總盼望圣誕節就可以被特赦,可是節日過后沒能如愿,于是又想復活節可以,結果還沒被釋放……這樣失望一次接著一次,不久后便郁郁而終。”
停歇片刻,斯托克代爾長嘆了口氣,講起發生在監獄的事。由于各自被關禁在不同的牢房,同胞們彼此看不到,于是他們發明了一種秘密傳遞信息的方式,約定相互敲墻,以敲擊的節奏來代替英文字母。開始時,大家都用敲墻來鼓勵對方,節奏也嚴格按照約定。可是沒多久,就有人破壞了規矩,經常在節日前后用急促的敲擊來宣泄情緒,節奏與平日大相徑庭。越來越多的人煩躁地敲著,監獄里喧鬧不堪,此后死去的人也日益增多……
斯托克代爾總結出規律:那些剛進監獄的人,通常敲墻的節奏較為緩和,死亡率很低;而那些被關禁時間較長的人,一旦敲墻的節奏變得急促而起伏較大,往往將不久于人世。莫非胡亂敲擊可以作為不幸罹難的預兆?斯托克代爾驚詫于這個發現,此后便常提醒同胞要冷靜,注意保持敲墻的節奏。他與同胞約定,每天只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敲墻,大家一起平和而有序地敲,這樣持續了數百天,果然再少有人死亡。
“有節奏地敲墻,其實是大家表達活著出去愿望的方式;敲墻節奏如果雜亂無章,則將適得其反。”最后,斯托克代爾語重心長地說,“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一個人不能對未來失去信念,但也不要盲目樂觀,現實世界永遠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