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輝
倫敦人與酒
許多人覺得倫敦是個人人酒不離口、時時杯不離手的地方,這主要歸功于電影與電視的共同影響。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的。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數據顯示,12%的倫敦人(約90萬人)每周飲酒的天數超過5天。2009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英國,每年因飲酒過度而造成的誤工時間累計長達1700萬個工作日。
倫敦不乏奢華的酒店吧臺和高檔的美食酒吧,可是每當我獨自一人走進當地的酒吧時,都覺得自己像是西部片里突然闖入酒館的凄慘外來客。不過,不久前,我愛上了一家不起眼的酒吧,它位于派克姆區,名叫格萊特·阿姆斯。這里有上好的正宗英國啤酒,還有身上刺有很多文身的酒保貝蒂,以及十分樂意與陌生人交談的老顧客們。幾杯啤酒下肚,我想起派克姆麥就在附近,當年威廉·布萊克曾聲稱自己第一次看到天使的地方就是那里。如果我住在這家酒吧附近,一定會隔三差五地來這兒坐坐。
倫敦人會對即將開幕的奧運會感到激動嗎
完全不。在每年7月與8月的旅游旺季,倫敦人就像是迫不得已要為自己十幾歲的女兒辦聚會的父親一樣慍怒不已。面對吵吵嚷嚷、令人反感、執意要玩得盡興的外來客們,倫敦人感到尷尬與不適,心中充滿著勉強掩飾的怒火。
此外,也沒有什么事能讓倫敦人覺得大驚小怪的。這里什么都發生過了,包括奧運會,而且舉辦過兩次,分別在1908年和1948年。有些時候,倫敦人這種懶洋洋的淡定態度是件好事。但是,一旦有人建議說未來發生的某件事會給倫敦帶來裨益、變革或者——最糟糕的——愉悅時,懷有這種淡定態度的倫敦人會立馬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2012年奧運會期間,需要住宿的游客預計達到45萬人。各收入階層的倫敦人都興奮不已,準備將自己的住房租出去,趁機撈上一筆。屆時房租價格可能會達到平時租金的4倍左右。
倫敦的出租車司機有多聰明
史蒂夫·麥克納馬拉是英國注冊出租車司機聯合會秘書長,他駕駛出租車的時間長達30多年。在他看來,倫敦的出租車司機真的非常聰明。
具體來講,倫敦的出租車司機要具備哪些知識?
每一位倫敦出租車司機都需要將查令十字車站周圍6英里(約9656米)范圍內的每條街道和行駛路線熟記于心。倫敦共有2.6萬條街道,約有14.8萬處名勝古跡。司機僅僅準備資格考試就要花費3年以上的時間,而通過考試可能還需要好幾年。
10年前,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者發現,倫敦的出租車司機比一般人聰明。
如何快速評判一個倫敦人
從他或她正在看的報紙入手。
《每日電訊報》
老一輩的保守主義者,他們把板球比賽看得比家庭還重,以此悼念大英帝國的隕落。他們上一次真正開心的時刻是在諾曼底登陸的那天。
《衛報》(或周日版《觀察家報》)
練習高溫瑜伽的中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一心想著要結束所有戰爭,喜歡自己卷煙抽。
《泰晤士報》
絕對是政治家或企業精英,自以為寬容和藹,沒有中產階級朋友。
《獨立報》
接受過多教育又輕度抑郁的失意者,他們真的對環境問題非常擔憂。
《每日郵報》
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她們最怕的是房價上漲、埃爾頓·約翰和吉卜賽人,鐘愛的是撒切爾夫人、天才寵物的故事和喬治·克魯尼。
《每日快報》
一群不寬容、易發怒、尚未從戴安娜王妃之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人。由于總是擔心遭受恐怖襲擊,他們只好靠杜松子酒和真人秀電視節目麻醉自己度日。
《每日鏡報》
對于讀這份報紙的人來說,美好的夜間戶外活動從在賽狗場上痛飲開始。
《太陽報》
深受勞動階層中的保守分子喜愛,他們熱衷于閱讀包含各種勁爆八卦消息的小報,此類小報無論抓住什么話題,都直擊痛處,毫不手軟,無論話題涉及的是政治、足球還是袒胸露背的女人。
為什么倫敦人總是在道歉
倫敦人永遠都帶有抱歉的神態,這看上去既令人困惑,又不合常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道歉:撞到你時、被你撞到時、走進門時、掉了東西時、想要說話時、慌慌張張時、表示不同意時、與你擦肩而過時、聽不清你說話時、聽得十分明白卻沒想到合適的內容回應時……他們都在道歉。但是,嘴上說“不好意思”絕不表示這個人真的覺得過意不去。時常把道歉掛在嘴邊是倫敦人眾多鬼把戲中的一種,用于掩蓋他們的真實感受,讓外人——甚至他們自己——都看不透自己。
快速指南:倫敦人嘴上說的和心里真實想的
“那事兒不值一提……”
(“請繼續感謝我……”)
“我不是要故意搞笑,但是……”
(社交場合中不宜話題即將登場的前奏)
“我可能要遲到10分鐘……”
(“我會在約定時間之后的30分鐘到一個小時之間的某個時刻到達?!保?/p>
“我有點兒想聊聊這件事……”
(“我已經攢了幾年的牢騷,就要爆發了!想讓我閉嘴,除非有上好的紅酒或者正宗的干白葡萄酒。”)
“沒什么好抱怨的……”
(“我剛才抱怨過了?!保?/p>
“這可能是我的錯……”
(“這肯定是你的錯?!保?/p>
倫敦人為什么要親吻別人的兩頰
據出生于肯特郡、現任馬里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理查德·普萊斯說,倫敦人親吻兩頰的習俗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法國傳過來的,經過幾十年后在倫敦扎了根。他說:“1994年英吉利海峽隧道開通后,法國人就會來倫敦逛瑪莎百貨,尤其是英鎊不堅挺的時候。”他的意思是,正是因為這樣,法國人這種親熱的打招呼方式才漸漸滲透到了倫敦這一國際大都會的文化中?!斑@是(倫敦)歐洲化的一種反映?!彼f,“唉,真是時代不同了!在我父母的年代,人們還覺得吻臉頰侵犯了私人空間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