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yan Walsh
我躲在美國駐東京大使館的衛生間里,不敢出門。遠處富麗堂皇的廳堂內,大使館正在舉辦每年一度的節日宴會。
作為《時代》周刊東京分社的負責人,盡管像往常一樣緊張,我還是在最初的20分鐘左右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但在時髦的雞尾酒會上與面無表情的陌生人閑談,是這份工作中我最不喜歡的部分。
我叫布萊恩,是一個內向的人。如果這一幕讓你感覺似曾相識,那你很可能也跟我一樣。
我們并不孤單。據估計,30%的人在性格上都偏于內向,但這個標簽的真正涵義還需要解釋一番。一方面,內向與羞怯雖有相似之處,卻并不等同。羞怯是焦慮的一種表現形式,具備抑制行為特點。內向的人避免社交環境,則是因為他們像葛麗泰·嘉寶一樣,喜歡離群索居的生活。
仿佛這個世界對外向的人迎合得還不夠似的,一份又一份的研究已經把社交能力跟低膽固醇和經常運動相提并論,視之為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非常害羞和內向的人被證明在患上HIV等疾病之后會更快死亡,并且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產生精神壓抑。在學校,膽大的孩子會得到老師的關注,沉默的孩子則消失在教室的角落里。
但是,這條不成文的規范忽視了內向性格對工作場所、個人關系以及整個社會的益處。內向的人交往的朋友可能屈指可數,但這種友誼通常是深厚和有價值的。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行事更加小心謹慎,這意味著他們考慮事情更加周密,通常也能作出更加明智的決策。內向的人更善于傾聽,這反過來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商業領袖。僅僅憑借靜坐和專注的能力,內向的人也更容易長時間地獨立工作,這也是提出一個新想法或掌握一種技能的最佳途徑。
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內向
凱恩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做了7年律師之后,她才開始全職寫作。在法律界的大部分時間里,她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當我開始從事法律時,我認為一名理想的律師應該是能在大眾關注下果敢自如的,但我不是。”凱恩說,“我能偽裝這些,但那不是真實的我自己。”
偽裝正是很多內向的人從小就學會的行為,它掩蓋了某種原初和深層的東西。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了解,內向或外向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它在我們離開子宮后不久就開始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哈佛發展心理學家坎根預測那些反應強烈的嬰兒進入青少年時期后將會變得內向,而那些反應溫和的嬰兒將變得外向。當他后來把長大了的實驗對象帶回到實驗室,他的假設得到了證實:反應強烈的嬰兒成長為更拘謹更內向的少年。
心理學家阿朗解釋了這背后的原因。她表示,天生內向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刺激閾值比其他人低。用不了幾個充氣氣球就能讓他們學會保持低調,以保存有限的體力。確切地說,他人并不是內向者的地獄,但人群是刺激源,雞尾酒會或頭腦風暴足以讓他們精神崩潰。所以他們減少露面次數。而外向的人則會像上了癮一樣四處尋找社交刺激。
內向的CEO會是未來商業領袖
內向其實也是一種巨大的優勢。外向者渴望的環境充滿刺激,但也危機四伏。比如,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容易受傷住院,更容易因為出軌或者頻繁更換交往對象而陷入麻煩。雖然所有人都希望獲得獎賞,外向的人則可能會饑渴過度。“外向的人會因為有利可圖而變得非常興奮,正因為此,他們不會一直留意警告信號。”凱恩說,“內向的人則慎重得多。”
內向的優勢不只是避免麻煩。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相信,在沒有隊友的情況下獨立訓練,是讓人鶴立雞群的關鍵,無論是體育、工作還是樂器演奏領域。
有研究甚至認為內向的CEO們會是未來的商業領袖。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格蘭特發現,內向的領導與獨立的職員合作無間,而外向的管理人員與循規蹈矩的員工更合得來。格蘭特表示:“在一個快節奏的服務與知識并重的經濟環境下,領導層要完全預見企業面臨的各種危機和機遇更加困難。未來社會對主動積極型員工的需求,也給內向的領導者帶來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