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科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們對100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遺癥患者采用自擬補氣養血榮肌湯配合組合針灸治療,并與100例傳統中藥治療患者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例針灸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100例,病程6個月~10年,平均2.30年;年齡15~75歲,平均45.25歲;女49例,男51例。治療組100例,病程6個月~10年,平均2.45年;年齡14~77歲,平均48.02歲;女45例,男55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面神經麻痹[1]診斷標準確診參照《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患者均經過一般神經營養劑、激素及中藥、針灸等治療無效;病程超過6個月,患側面肌攣縮(面肌攣縮僵硬,即面肌痙攣嚴重后癥狀),聯動征(病側上唇瞬目時輕微顫動),面肌痙攣,倒錯(口角歪向病側),部分病例兼有進食時頰部和顳部流鼻涕、流淚、出汗和潮紅等(耳顳神經綜合征)和進食時病側眼流淚(鱷淚征)。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予補氣養血榮肌湯。1劑/d,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飯前溫服。藥物組成:當歸10 g,秦艽12 g,制何首烏 15 g,雞血藤30 g,白芍藥10 g,熟地黃10 g,生黃芪15 g,紅花6 g。聯動、倒錯征加木瓜12 g;面肌萎縮嚴重加黨參12 g,白術12 g;耳顳神經綜合征加知母10 g、龍膽草6 g;面肌攣縮或加痙攣全蝎6 g、天麻10 g;鱷淚征加刺蒺藜10 g、菊花 15 g。
1.3.2治療組 止痙穴(位于患側下頜角向外平胸鎖乳突肌肌腹上,為自創穴)、陽陵泉(雙)、足三里(雙)。配穴:鱷淚征取患側承泣穴及睛明穴;面肌攣縮取患側局部之頰車、太陽、地倉、陽白、下關、四白穴;耳顳神經綜合征、聯動征、面肌倒錯及痙攣取對側相應腧穴(即巨刺法,右病取左,左病取右)。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用28~30號毫針刺主穴,補法,得氣后留針20~30 min;耳顳神經綜合征及聯動、倒錯征用瀉法,得氣后留針20~30 min;面肌痙攣嚴重取痙攣局部穴位予水針注射,消毒后取10 mg地西泮注射液加2%利多卡因1 ml混合后用2 ml注射器注射,隔日1次,每穴0.2 ml;面肌萎縮嚴重予局部腧穴(地倉、下關、顴 、頰車)水針注射,消毒后取維生素B12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各1 ml混合后用2 ml注射器注射,隔日1次,每穴0.2 ml;肌肉攣縮配穴用補法,得氣后留針20~30 min,用七星針局部輕叩,并加艾條溫和灸5~10 min,以皮膚潮紅為度;鱷淚征用32號細針刺配穴5~8 min,得氣后留針20 min,不捻轉提插。同時配合局部熱敷和按摩,每次10~15 min,2~3次/d。
1.3.3療程 1個療程為10 d,之后休息4 d,行第2個療程。療效統計為治療4個療程。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包采用SPSS 11.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由表1可見,對照組臨床療效劣于治療組,在總有效率上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面神經炎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稱Bell氏病),發病的主要原因。近代發現其除少數由外傷等原因引起[2]和個別是由皰疹后引發的Hunt氏(亨氏)綜合征外,多與病毒感染有關。按病程分為后遺癥期、恢復期和急性期,后遺癥期[2]發病時間為6個月以上,恢復期為發病2周~6個月,急性期發病為1~2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治療時多應用激素、橫紋肌興奮藥物、抗病毒藥物、神經營養劑等,但其對有后遺癥,病程長的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相對匱乏[2]。在中醫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吊線風、口眼歪斜范疇,傳統治療以電針、梅花針、針灸、水針、祛風活血中藥等方法居多,但是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遺癥方面歷代則研究較少。
在中醫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遺癥屬面肌攣縮與痙攣、眼肌和面肌恫動、肌萎、偏枯、倒錯范疇。我們采用止痙榮肌、溫養氣血的組合針灸治療經多種方法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此法結合局部熱敷、按摩,以足自創止痙、陽陵泉、三里穴為主穴針刺。其中配合其他面部腧穴可調暢面部氣血運行,通經活絡;自創止痙穴可緩解面肌攣縮及痙攣;陽陵泉為筋會,疏調面部經筋;足三里養氣血,補脾胃。同時予榮肌活絡補氣養血、之補氣養血榮肌湯,方中知母、龍膽草清熱止汗;木瓜止抽酸溫人肝;白術、黨參起萎健脾;秦艽、全蝎、白芍藥、天麻熄風止痙;雞血藤、黃芪、制何首烏、紅花、熟地黃、當歸榮肌養血益氣;刺蒺藜、菊花止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雞血藤、紅花可使面部微循環改善[3];知母、龍膽草可使自主神經興奮性降低[3];制何首烏、當歸、黃芪對有促進神經細胞再生作用[3];全蝎、天麻鎮靜止痙。
綜上所述,補氣養血榮肌湯配合組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遺癥療效優于單純中藥治療,有振廢活絡、榮肌止痙、氣血溫養之功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614.
[2]上海第一醫學院華山醫院.實用神經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75-177.
[3]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86-288,312-313,900-902,1175-1178,129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