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心
云南是農業大省,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同時,作為自然災害最為頻發的地區之一,隨著自然災害呈加重態勢,給農業生產、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有效運用保險手段,發揮農業保險在抗災減災、災后恢復生產、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以及保障農民收入方面的積極作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扶持“三農”的一項重要工作舉措。2007年起,國家出臺種、養殖業兩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辦法,云南省農業保險走上快速發展軌道,承保覆蓋面逐年拓寬,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云南保險業本著“穩步推進,完善提高,協調發展,探索創新”的思路,圍繞地方“三農”改革發展大局,積極推行面向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生活穩定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的保險“三生”工程,服務地方“三農”發展戰略的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農業保險不僅成為云南財產保險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發展最快的業務之一,也是保險服務聯系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最為廣泛的重要領域。2011年,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6.06億元,是2007年的3.6倍,保險業為當年1524.46萬農戶(次)提供了1174.31億元的風險保障,保險保生產、保穩定、保發展的機制作用明顯增強。
通觀云南省農業保險發展進程,其亮點包括:一是保障領域不斷擴大。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枝獨秀的烤煙保險,發展到今天的能繁母豬、奶牛、水稻、油菜、森林、橡膠、甘蔗等十余個保險品種,基本涵蓋了省內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較高,對地方經濟影響較大的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二是特色項目全國領先。政策性森林保險已覆蓋全省15個州市3.26億畝面積,820多萬戶林農直接受益;地方政策性甘蔗保險起步早、商業化烤煙保險經營模式時間長、中央政策性能繁母豬保險承保進度快等成績令人刮目。三是地區統籌極具特色。因地制宜、有效兼顧農業發展不同地區,以“保險昆明”等行動計劃為載體,推動“一州一策、一地一策”發展農業保險,藏區等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工作特色明顯,“農村保險示范縣”、“保險先進村、鄉(鎮)”的創建使得保險業服務承載能力有效提升。四是工作機制漸趨完善。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工作,“聯席會議、聯商政策、聯促發展、聯推舉措”的機制逐步建立完善,農業保險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林改及林業金融、農村金融生態等重點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不僅建立起農業保險制度化、常態化的長效發展機制,而且形成了保險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互促互進的良好格局。
古語云,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在運用保險機制參與解決“三農”問題已成共識的今天,立足農業保險發展新起點,全面認真思考保險金融如何更廣維度融入“三農”全局尤為重要。扼要言之,當前亟待破題或解題的領域至少有二:一是助推機制轉型之變。就風險管理救助而言,如何使得單一、事后財政補助的農業災害救助模式順利轉型為政策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防范與救助機制;就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而言,在各級財政持續加大保費補貼投入下,扭轉農業財政資金“散、亂、小、重”現象與兼顧效率公平的目標如何達成;就保險商業運作與社會效益而言,如何有效平衡二者矛盾,從而在社會需求與商業供給之間達成長期穩定關系等。二是探索民生改革新路。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是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方式,隨著轉軌過程中“小政府,大市場”體制格局的建立,研究運用保險模式參與社會管理的任務顯得更為緊迫。實踐證明,在保障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生活穩定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這一“三生”工程中,保險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