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名鳴
摘要 在人類傳播的歷史中,科學技術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科技發展直接推動了人類傳播事業的進程。本文試從傳播媒介形態、傳媒產業的形成發展、傳播中語言形態的變化三個方面,探討科技發展對人類傳播事業的影響。
關鍵詞 科技發展;人類傳播;媒介形態;傳媒產業;語言形態;影響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09-02
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傳播的發展史。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傳播的每一次進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豐富,傳播手段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的信息系統也日趨發達、日趨復雜,人類社會也日趨進步。而在所有這些進步的背后,我們都能看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力量。
1 科技發展對傳播媒介形態的影響
媒介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類傳播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對媒介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非常積極的評價。他提出的著名觀點“媒介即訊息”,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奉若經典。他指出“正是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訊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為功效。” 由此可見傳播媒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從人類傳播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所能選擇的媒介工具的數量呈加速增長的趨勢,而這種加速發展的推動力正是科技的進步。人類傳播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語言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這四個階段的劃分,是以人類用于傳播的媒介形態的變化為標準的。回顧人類傳播的歷史,人類傳播史上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傳播媒介形態發生革命的結果;而媒介形態的每一次變革,又都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產物。
人類在從猿到人的進化歷程中,不斷地與大自然作斗爭,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人類能制造工具、利用工具。隨著人類學會利用工具,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工作的范圍也日漸擴大。于是人類的族群日益壯大,生產分工開始出現,人們需要更多地協同勞作。如果人類再僅僅借助于聲音、鳴叫、手勢等原始的手段進行交流,是無法順利實現協同工作,不能滿足生存需要的。這種對交流的迫切強烈需求,導致人們漸漸以一些固定的聲音代表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感情,最終語言的誕生了。語言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正是科技因素。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也日趨復雜,人類活動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類積累的知識在不斷地增加,而語言作為口語媒介,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巨大限制。為了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越來越大的環境空間,原始人類開始用結繩、畫圖等方式來記錄事件、傳送信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演變,人類社會終于又出現了重大的文明成果——文字。文字的出現打破了語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把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并傳遞到遠方。以紙為載體的手抄文本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形態。這仍然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力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前進的結果。語言和文字的傳播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之內仍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并成為各種傳播形式的基礎。
文字出現后,人類經歷了很長的手抄傳播階段。手抄傳播效率低、規模小、成本高。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印刷時代的到來才有了改變。印刷時代的到來是建立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的基礎上的。特別是15世紀40年代,德國工匠古登堡發明出金屬活字排版印刷機,使文字信息的大規模生產和復制成為可能。到18世紀中期,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了橫掃歐洲的工業大革命,機械制造技術不斷革新,新的能源動力不斷得到發現運用,印刷技術也隨之大大提高,迅速實現了從人力生產到機械大生產的跨越。于是,大量廉價的書籍、報紙等印刷品得以隨之產生。
19世紀80年代前后,以電的發現和使用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再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特別是對無線電技術的運用開啟了人類電子傳播的大門。新的傳播媒介不斷產生,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等新興媒介飛速發展。從此,人類傳播的手段更加豐富,不僅可以記錄下文字,還能記錄、實時傳輸聲音和影像。如果說印刷傳播實現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產和復制,那么電子傳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
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的發明及其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傳播媒介再次迎來了它的飛躍式發展,不僅出現新媒體——計算機網絡,而且傳統媒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70年代才出現的計算機互聯網,現在已經把世界連接起來,成為力量強大的“第四媒體”;傳統主流媒體紛紛向網絡進軍,出現媒介融合的趨勢,電子報紙、雜志大行其道,電視節目可以在線收看;而空間技術的發展,使衛星電視進入全球千家萬戶,現在全球觀眾能同時收看相同的節目、直擊事件發生全過程;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帶來手機的普及,人們已經可以用手機收看電視節目……新科技革命顛覆了我們對媒體固有形態的傳統觀念。
進入電子傳播的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媒介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媒介發展的成果。科技成果運用于傳播領域的轉換時間越來越短。美國學者韋伯對人類傳播的歷史有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大意是:如果把人類歷史100萬年當作一天來計算,那一小時則相當于41666年,一秒鐘則相當于11.5年。他經過計算,得出結論:人類原始語言產生于公元前10萬年,相當于這一天晚上9:33;文字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相當于晚上11:53;活字印刷術則于11:594”出現,距離午夜僅56秒;無線電發明距離午夜7秒;廣播距離6秒;電視距離4.5秒;電腦僅3秒。
2 科技發展對傳媒產業產生發展的影響
傳媒產業的形成,發端于19世紀于美國誕生的“便士報”。
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英國開始,帶來了橫掃歐洲的工業大革命,機械制造技術不斷革新,新的能源動力不斷得到發現運用,歐洲各國迅速跨越了人力生產而進入機械大生產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內外商品貿易日益頻繁,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商業信息的重要性顯得益發重要,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對信息的需求成為傳媒產業誕生的市場基礎。
各國開始工業化的進程后,城市規模開始擴展,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出現了高密度的城市人群。同時隨著造紙術和機械印刷的發展,文字信息的大規模生產和復制成為可能。由于有了廉價的印刷品,文字的使用,知識的傳遞不再只是貴族、僧侶階級的特權,文化知識開始普及,人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人口中識字的市民普遍增多,這一人群的出現為傳媒產業的產生創造了潛在的客戶群體。同時由于科技的發展,印刷技術、造紙技術得到很大提高,印刷、造紙的成本下降,為廉價報紙的誕生創造了技術條件。
在這種種條件的催化下,“便士報”——世界上最早的大眾報紙——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美國誕生了。而歸結起來,“便士報”的誕生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報紙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大規模發展起來。從此,傳媒產業從報業開始了它不斷發展壯大的道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媒介不斷產生——廣播、電視、網絡,傳媒產業的疆界也隨著新媒介的產生而不斷擴展。廣播業、電視業、互聯網相繼出現并走向繁榮。同時,在科技的推動下,經濟利益的驅策下,傳媒產業開始突破單一媒介的界限,出現了媒介融合的趨勢,傳統的報業、廣播與電視、網絡之間相互滲透;同時,技術的發展也推動傳媒產業跨越國家的界限。數字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傳播突破一國的范圍,向全球擴展。其結果是傳媒產業出現媒介集中化與全球化的趨勢。這一切都是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而這背后則是科技在發生作用。
毫無疑問,科技發展對傳媒產業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技發展并不意味著它所帶給傳媒產業的就只是一片光明。隨著高科技(如衛星技術、數字技術)普遍地運用于傳媒產業中,要從事傳媒產業的經營就需要比過去更雄厚的資本支持、科技支持、人力資源支持,也就是說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會越來越高,而現有的大型媒介集團就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傳媒產業將會出現市場競爭的缺乏,造成日益嚴重的媒介壟斷——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這樣超大媒介集團的誕生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媒介集團都集中于發達國家,它們擁有技術上、資金上、經驗上的絕對優勢,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它們利用其自身優勢向不發達國家迅速擴張,傾銷其媒介產品,對不發達國家的傳媒產業無疑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由于傳媒產業的特殊性,發達國家傳媒產業的擴張背后必然伴隨著其文化的擴張,造成對不發達國家民族文化的破壞,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破壞。
由此可見,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肯定它對傳媒產業發展的積極貢獻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由其帶來的種種弊病,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3 科技發展對傳播中語言形態的影響。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手段,一直貫串著人類傳播史的始終。但隨著媒介形態的變化,語言在傳播中的作用,傳播中語言的形態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口語傳播時代,口語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的最主要工具。語言是口語化的,簡單易懂。進入文字傳播時代,文字產生使所指事物和語音分離,也使發聲的人同聲音分離。它彌補了口頭語言時空障礙的缺陷,具有了規范、便攜、能長期保存等優點。在語言表達上,這種書面語言與過去的口頭語言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口語的表述是隨意的,淺顯的,所承載的信息是簡單易懂的;而書面語言,它是規范的、邏輯性強的,它所承載的信息是復雜繁多的。特別是在這一階段,文字的使用是貴族僧侶階級的特權,是一門獨特的技能,我們可以看到用于記載的書面語言,和用于日常交流的口頭語言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是相互分離的,書面語言一般較為晦澀難懂,難于被普通人理解。
進入印刷時代,社會大眾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閱讀能力的市民階層產生,文字的使用不再只是貴族的特權。報紙產生后,不論它是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還是作為刊載信息的商品。報紙、書籍這樣的產品面對的都是普通的大眾,如果要將報紙、書籍順利賣出,讓大眾接受,就必須要符合大眾的需求。在這樣的一種條件下,用于表述的書面語言有通俗化的趨勢,表達不再如過去那么晦澀難懂。此階段大眾傳播的媒介是報紙、書籍等印刷媒介,因此,書面語言是此時大眾傳播中所運用的主要語言形態。
當電子傳播時代到來,媒介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運用的語言形態也隨之變化。隨著廣播、電視的出現,實現了人類聲音的遠距離傳輸。廣播、電視的興起,把口頭語言又帶回到大眾傳播中來,在大眾傳播領域,不再只是書面語言一統天下。雖然廣播、電視都要通過聲音傳播信息,但兩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有其各自的特點。相較而言,因為廣播完全是依靠聲音為載體傳播信息,而且廣播電臺多是區域性的,因此它的語言更加俚俗,更加貼近聽眾。電視則是用影像和聲音共同傳遞信息,語言的運用必須要配合影像。同時,正因為有畫面影像的幫助,電視語言能夠傳達一些更為深層的信息。但總體來說,由于廣播、電視的線性特征,語言的口語化,在深層報道上不如印刷媒體有優勢。
傳統媒體報紙在進入電子傳播時代后,其文字表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電報出現后,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將重大消息公之于眾,記者在采寫到新聞后用電報傳遞消息回報社,在語言表達上重點突出,簡潔明快,適應了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節奏。隨后廣播、電視的出現給了報紙很大的沖擊。特別是電視,它是聲畫合一的媒體,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報紙為了與之競爭,出現了對事件的深入采寫,解釋說明性的特稿應運而生。而且,隨著分眾化時代的到來,現代的報紙依據其不同的市場定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行寫作報道。
上世紀70年代互聯網的問世,對語言的運用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互聯網不僅是一個大眾傳播媒介,也是一個人際傳播的中介,它賦予了大眾更多的主動權。在這樣的情況下,網民們發展出了他們自己的語言“網絡語言”,比如大蝦(大俠)、東東(東西)、醬紫(這樣子)、GF(女朋友)、青蛙(丑男)、很S(拐彎抹角)、恐龍(丑女)、偶(我)等等。而且,這種網絡語言現在已經超越網絡的使用范圍,開始進入人們日常的語言使用。這種大范圍的對語言的創造,在過去的時代里是從未出現過的,也是過去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這就是計算機網絡的力量,科學技術發展的力量。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發展是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傳播事業,并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本身。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新的科技從理論轉化到實踐應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以信息化、數字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還遠未結束,并在加速發展著,我們不能確切知道這個科技浪潮最終會將我們帶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發展必將推動人類傳播事業繼續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美]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2000.
[2]陶丹.從電報到網絡.中國記者,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