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發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假酒事件導致數百人死亡,令世界為之震驚。
提到印度,國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文明古國”上。事實上,這個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實行經濟改革之后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已經被世界稱為“新興經濟體”,也是成績驕人的“金磚四國”之一。據印度國內媒體預測,印度今年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是光鮮的“總成績”無法掩蓋一切,印度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也沒有解決貧富差距懸殊、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的問題,這起嚴重的假酒案足以作為一個例證。
有貧富分化懸殊的社會結構,就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消費市場。在印度,釀酒基本由國家控制,政府對酒課以重稅,合法售酒價格昂貴。據說,一瓶700毫升的威士忌或朗姆酒的售價,大概只有兩成民眾能夠承受。而大多數窮人消費的是地下作坊生產的酒,因為這種有風險的酒價格非常低廉。通過這起假酒案我們可以看到,中毒者大多是收入微薄的建筑工人、人力車夫和小商販。

面對食品生產領域中的造假,發展中國家都不免為之頭疼,很多人也視之為“發展中的問題”,以為只要能繼續保持快速的發展,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就可以水到渠成。而審視印度假酒事件,我們看到,這種事件發生的根源并非印度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夠快,而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沒有兼顧平衡,反而拉大了貧富差距。在印度,既有所謂的世界第一豪宅,又有大片的城市貧民窟,雙面的印度不僅讓外人感到難以理解,也給將來的發展埋下了不穩定的隱患。據媒體報道,因為印度實行酒業專營,能獲得許可證的生產商大多是高官的親朋好友,當地的警察又常常收取假酒經銷商的“保護費”。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片面地強調經濟發展,已經與權力有染的既得利益者可能只會把財富的雪球滾得越來越大,而窮人把“毒酒”變“美酒”的夢想卻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可以說,正是底層的貧窮與官員的腐敗加劇了毒酒的危害。
印度假酒案應讓處于相似發展階段的國家警醒,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切不可忽視公平和公正。只有給所有的民眾提供安全保障,一個國家的發展才能扎實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