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下發的《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大綱》明確,全國公務員將在“十二五”期間輪訓“官德”。如何培訓提升“官德”,公務員如何才能達到德才兼備的境界,是各方對公務員“官德”培訓關注的熱點。
“官德”培訓是戰略任務 2011年7月至9月,中央機關新錄用的1130余名公務員分11期集中參加初任培訓。參加培訓的國家某部委公務員陳凡(化名)說,這次培訓設置了不同的課程,其中就包括“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培訓時也講到一些古代“官德”的內容,老師列舉海瑞、包拯的故事講清正廉潔。
國家公務員局培訓與監督司培訓一處處長張仁峰是道德培訓的主講人。據他介紹,此次培訓內容包括“道德、職業道德的含義和作用”、“公務員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等10項基本知識;“忠于國家、服務人民、恪盡職守、公正廉潔”四大專題以及典型案例。在下發《大綱》的通知中,將這一培訓定位為“戰略任務”。
向古代“官德”學什么 2011年6月底,在天津第四期公務員名家大講堂上,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吳云華曾就中國古代“官德”作過專題講座,并將之總結為“忠誠愛國、廉潔自律、勤政務實、賞罰分明”等基本內容。
古代儒家“官德”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忠。要求為官者做到“天下為公”、“致公無私”、“先公后私”、“以公為貴”、“利濟蒼生”。
二是民本。歷代統治者都對入仕前的學子和從政后的官吏不斷灌輸民為邦本的思想。為官者要想治理好國家,發展社會,就必須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有愛民之心,做到愛民如子。
三是持正。公正自古就被視為為官者的基本美德,要做到不討好貴者、不偏袒富者、不屈從強者、不欺凌弱者。
四是清廉。在中國古代,清廉是對為官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
提高“官德”乃當務之急 “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我們黨歷來重視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了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沈浩、楊善洲等一大批“官德”高尚的領導干部楷模。但毋庸諱言的是,當前修養缺失、道德淪落的問題在領導干部中也時有所聞。從近年查處的領導干部違法違紀案件來看,腐敗分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也大都是從道德滑坡開始的。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應當加強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提高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這個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