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汽車工業“缺重少輕”,轎車幾乎是空白。中國轎車千人保有不到半輛,在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叨陪末座。
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迅速復蘇,轎車需求凸顯,引發了一輪進口大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愈演愈烈的進口轎車狂潮屢屢成為代表委員們憤怒抨擊的話題。造車,還是買車,已經上升到一個全社會關注的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問題,中央決策層開始高度關注。
1987年5月,一批熱心汽車事業的經濟學家、主管部門官員、汽車廠廠長,在湖北十堰參加“中國汽車戰略研討會”。其實,各方專家心里只裝著一個議題:轎車。這次會議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戰略轉折的“分水嶺”。
會議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干不干轎車,二是怎么干。對于干不干轎車,會上大家一致同意要干;但是怎么干轎車,卻有不同的方案。一些綜合部門提出,建立轎車工業要實行全國統一規劃,聚全國力量集中建設一個新廠,專門生產轎車。而一汽、二汽的兩位“少壯派”廠長——耿昭杰和陳清泰則不同意單獨再搞一個轎車廠的方案,提出應該依托一汽和二汽的基礎來干,不用國家投資,只要給政策就行。
1987年8月12日下午,在北戴河海濱一座綠蔭環繞的別墅里,由副總理姚依林主持,李鵬、張勁夫參加,國務院汽車工業發展領導小組聽取了中汽聯理事長陳祖濤關于發展轎車的匯報。陳清泰也參加了會議,并且就二汽發展轎車的問題與領導人進行了充分的對話。
李鵬說:二汽搞轎車是經過充分論證的,在車型和發動機檔次上與一汽、上海也拉開了,我原則上同意他們的意見。轎車就上這三家,別再冒出第四家、第五家了。配套問題,不能搞大而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其后聽取了發展轎車的匯報。他說,印度主要都用國產車了,中國轎車的發展要有戰略布局。
在北戴河,中央作出了建立中國轎車產業的重大決策,轎車工業終于獲得了“準生證”。國務院辦公廳擬定了關于發展轎車生產的北戴河會議紀要。紀要的第四條是:“今后轎車生產主要依靠一汽、二汽,此外,上海大眾公司首先要把國產化搞上去。在全國范圍內不再安排新的轎車生產點。”已經被審批的北京切諾基、天津大發、廣州標致后來被稱為“三小”。直到世紀之交,“三大三小”的布局一直不曾被逾越。
讓眾多汽車人難忘的是1987年“中國汽車之父”饒斌生前的最后一次大會發言:“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新的創業。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著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合力把中國轎車造出來,實現我們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臺下鴉雀無聲,老人的眼里閃耀著晶瑩的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