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榮
(海軍駐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軍事代表室 上海 201913)
艦艇的化學、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綜合防御體系(簡稱:CBRN)是指艦艇為保存自己,免遭或削弱敵方CBRN武器攻擊能力而建立的綜合系統架構。在CBRN戰劑環境下,艦艇采取感知、防護、洗消“三位一體”的綜合防御技術措施,構建全艦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顯著提高了全艦及編隊的CBRN武器防御性能,保護艦員生命和維持作戰能力,保證了艦艇的生存力、戰斗力和安全性。
俄羅斯在現代級驅逐艦上建立了全艦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配置了CBRN戰劑感知裝備,實現全艦CBRN戰劑監測報警;配置了全艦集體防護系統,保證艦上重要工作艙室和住艙的氣密環境,并經過濾毒裝置增壓通風,以保障氣密區內均勻的超壓環境;配置了全艦水幕噴淋洗消系統、高溫高壓蒸汽噴射裝置等裝備,及時洗消CBRN戰劑污染的暴露甲板和裝備,快速恢復全艦作戰能力。
美軍的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構想主要由海陸空衛基多層次防御資源配系組成,海軍不僅具有全艦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而且具有艦艇編隊的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在全球重要的岸基、海上固定點、艦艇上,預先布置大量的探測器,并接入聯合報警與報告網絡系統(JWARN)。海軍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M)提供與CBRN戰場實時結合的景象,通過接收、恢復、顯示戰術態勢信息,使指揮員具有指揮決策需求的CBRN武器襲擊和沾染的態勢感知。
美軍在現有CBRN武器防御能力的基礎上,為滿足中長期、甚至更為長遠的CBRN武器防御需求,美國國防部認定按優先順序共列出29項CBRN武器防御核心能力[1]。這些核心能力集中在CBRN 戰劑感知(SENSE)、防護(SHIELD)、洗消恢復(SUSTAIN)和集成(SHAPE)四個方面。
感知是基礎、防護是屏障、洗消是支撐、集成是核心,這四者構成一個穩定的框架結構[2]。
CBRN戰劑感知技術是對已知或未知CBRN戰劑的分析,目前主要圍繞氣態、液態和固態CBRN戰劑定性、識別、定量開展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四個發展方向:
2.1.1 遠距離感知(遙測)能力技術裝備
美國2001年以后持續增強近海作戰艦艇LCS、新型驅逐艦DDG-1000和航母CVN-78上CBRN戰劑遙測能力,主要裝備有三坐標雷達、光電聲跟蹤和衛星,以用于核爆炸觀測。主要采取提高超壓檢測靈敏度、空間寬帶電磁頻譜分辨、背景光強度和相位階躍變化性能等技術,以及開發衛星探測核爆炸等新手段(如:新型核爆電磁脈沖探測器、新型核爆光輻射照度儀和用于空間核爆探測的新型γ射線探測器等)[3]。
被動紅外光譜IR探測與主動紅外-激光雷達IR-LIDAR探測主要用于化學、生物戰劑遙測。美國海軍裝備了被動AN/KAS-1化學戰定向探測器,主動激光雷達LIDAR化學戰劑遙測裝置Artemis則安裝在不同的平臺(驅逐艦、飛機、裝甲車和規定點)上,探測化學戰劑距離達20 km。紅外激光雷達IRLIDAR生物戰劑遙測LR-BSDS裝置,探測生物戰劑的距離更達到30 km。
2.1.2 現場感知(點源探測)能力技術裝備
新型寬量程輻射劑量探測器和實時γ成像技術用于輻射檢測和定位,寬量程輻射劑量探測器(10-8~102)Gy/h,達到 10 個量級。
IMS、SAW、SAW/GC/EC、IMS/GC、GC/MS、SAW/IMS單項或聯合技術常用于點源化學戰劑檢測、識別和定量。
在氣溶膠態生物戰劑現場(點源)檢測研究方面,主要有紫外光激發誘導熒光檢測技術和ATP檢測技術;識別技術研究方面有基于免疫反應識別、流式細胞監測技術、DNA/RNA分子識別技術、PCR快速識別技術、化學生物質譜CBMS分析技術。美國海軍在2008和2009年共裝備了56套JBPDS XM98,見圖 1。

圖1 JBPDS在DDG76上的應用
2.1.3 水中CBRN戰劑污染感知(液態戰劑探測)能力技術裝備
液體化學戰劑自動檢測和識別技術,基于生色反應、光學和光電識別。如美國M8GVH和M9試紙,用于微液滴G類(神經性,如沙林、梭曼等)、V類(糜爛性,如維埃克斯等)和H類(全身中毒性,如氫氰酸等)化學戰劑檢測、水源檢測、傷口檢測。美國艦船上淡水主要來源于海水,針對水質凈化效果檢測項目,美國海軍提出專用需求,已經裝備了艦用自動液體戰劑檢測裝置SALAD,報警信號在損管中心顯示。
液體化學戰劑檢測和識別技術,基于液相色譜檢測,美國艦船上將其用于洗消效果檢測(洗消殘余液檢測)。針對洗消效果檢測,在2010年將液相色譜檢測洗消殘余液列入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2.1.4 單兵感知能力技術裝備
單兵化學戰劑傳感器要求能檢測多種戰劑和新戰劑,提供戰斗空間管理決策的態勢感知。目前美國海軍單兵主要配備JCAD檢測器,該檢測器基于SAW技術,具有體積小,適于攜帶的特點。芬蘭使用ChemPro100,可裝載軍用毒劑和TICs/TIMs庫。
通過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特別是納米技術的開發應用,創造新穎的呼吸器以減輕戰士呼吸負擔,降低集體防護系統的成本,提高集體防護系統的性能。
2.2.1 個人防護器材
保護個人的整套防護服更有效、更耐用、更輕便。主要研究進展如下:
2.2.2 集體防護裝備
美國新造軍艦已經規定集體防護系統的三個防護等級,裝備濾毒通風裝置、防護區超壓:(500±50)Pa、濾器模塊化和系列化。
集體防護區內的控制重點包括環境控制和污染控制。環境控制包括邊界控制、超壓控制、超壓監測、溫濕度監測和CO2濃度監測等;污染控制包括集體防護人員洗消站和監測設備。
洗消科學和技術的目標是研發出能消除有毒物質,而對被污染對象的性能沒有影響或盡量減少影響的技術,洗消裝備提供艦艇或艦員污染恢復能力。
2.3.1 個人和設備洗消
個人洗消器材向輕便、高效、無刺激方向發展。目前主要方向是開發生物酶、反應型高倍吸附洗消劑和醛肟燈洗消器。
丁主任悄悄地走向倉庫,打開門,甲洛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怎么辦?我該怎么辦?他心里一個勁地搜尋著答案,不敢讓視線離開丁主任半步。丁主任打開門并沒進去,他又退回到廁所隔墻的黑暗里,蹲了下來。
設備洗消分為三部分:敏感設備洗消、特殊平臺內部空間洗消和運動中洗消。
2.3.2 全艦洗消技術和裝備
全艦洗消裝備由洗消藥劑配制裝置和全艦分布的若干洗消站組成,用于向水幕系統提供以一定比例配制的洗消液,向飛行甲板、外露表面及露天設備表面噴灑洗消液,以形成阻止或清除CBRN戰劑沾染。水幕系統向多功能、模塊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多功能指不僅可用于武器裝備的洗消,還能夠用于人員、服裝和艦艇甲板洗消,以及艦面滅火和機艙紅外隱身等;模塊化是指通過開發高性能的洗消核心模塊,經模塊之間組合,配以通用性好的零備件組合成不同型號的洗消裝備;智能化指洗消過程通過智能控制,達到精確洗消的目的,例如M21、M22洗消模塊。
高溫、高壓、射流洗消裝備利用高溫和高壓形成的射流洗消,產生物理和化學雙重洗消效能。意大利Cristanini公司SANIJET C921裝置,主要用于CBRN戰劑沾染洗消和消防。該設備配SANIJET噴槍,分三步操作:預洗、消毒、清洗完成洗消作業,其直接引射洗消粉狀藥劑,洗消概念新穎。
美國海軍在艦船表面沾染自然洗消方面具有完整的數據庫,建立了大氣溫度、毒劑種類、風速、艦船航行速度對應的洗消時間數據庫。
2.3.3 預防性洗消技術研究
為了減少人員和裝備受污染的可能性及降低裝備受污染的程度,保證裝備在污染環境中的使用性能,因此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如在裝備結構設計上盡量減少凹、溝、槽,盡量避免使用合葉、細螺紋螺釘、彈簧旋鈕等不易被洗消干凈的部件;對電子元件,要采用可剝性保護層加以覆蓋。美軍在DDG-1000新型驅逐艦的設計中就充分利用了預防性洗消技術。
2.3.4 洗消劑技術研究
研究多用途、低腐蝕、無污染且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洗消劑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研究方向有生物酶催化、過氧化物消毒劑、納米金屬氧化物和自動消毒涂料等。
集成是核心。系統集成開發清晰掌握當前和預測的CBRN戰場態勢的能力;向指揮員提供CBRN戰劑特征的能力,同時收集、查詢、融合來自CBRN探測器、專家智庫和醫療等信息,實時提供實際和潛在的CBRN危險影響,重要感知、防護、支撐終極狀態(準備軍事行動狀態)和可視化軍隊由始至終的每一步行動進展。
同時CBRN防御還需要得到來自作戰指揮系統、損管監控系統、導航定位系統、氣象系統的支持。通過建立全艦CBRN戰劑信息共享機制,使感知、防護和洗消裝備協同運行,充分發揮體系內各種作戰資源的效能,形成一個完善的全艦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提高艦艇在CBRN戰劑環境下的整體防御和對抗性能。
綜上所述,艦艇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十分必要,CBRN感知、防護、洗消和集成四個方面技術和裝備的快速發展,對提高大型水面艦艇CBRN武器綜合防御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內艦船在三防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構建了以偵、防、消為主體的綜合防御框架,但各個功能的技術實力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探測方面,遙測能力和測試精度將是中長期發展重點;防護方面,應以集體防護為主、個人防護作為有益補充,集體防護中的防護時間和空間將是下一步亟待突破的重點;洗消方面,系統配置的多功能化將是重點方向。上述幾個方面的技術積累達到一定層次后,作為遠景規劃再有效開展集成方面的工作。
[1]U.S.DOD.Joint servic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fense program FY00-02 overview[R].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ies Press:DOD,2001:28-29.
[2]U.S.DOD.Department of defens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fense program[R].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ies Press:DOD,2010:11-12.
[3]周銘,羅清勇.衛星在核爆炸探測中的應用[J].衛星與網絡,2007,(5):58-60.
[4]美國海軍.美國海軍艦船技術手冊[M].翟少曉、劉書子,譯.北京:中國船舶信息中心,200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