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紅,黃克茜,楊雪梅,古 禾
(1.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 溫州 325088)
血液透析療法可替代腎臟的排泄功能[1],但血液透析過程肌痙攣發生率為20%,特別容易發生于除水較多的老年患者,多出現在透析的中后期,以下肢小腿多發[2],發作時患者感肌肉劇烈疼痛,持續10min左右,癥狀嚴重患者需提前回血才能緩解,造成透析不充分,超濾達不到干體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2010年1月至9月,本院血液凈化中心對血液透析中發生肌痙攣的患者在常規治療同時輔以穴位按摩,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32~86歲,平均年齡(56.5±11.6)歲;基礎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8例,高血壓腎病7例,糖尿病腎病14例,慢性間質性腎炎8例,多囊腎3例;血鈣1.97~2.51mmol/L,平均(2.25±0.29)mmol/L。采用AK-95S血透機、碳酸氫鹽透析,透析液鈉濃度140mmol/L、鈣濃度1.75mol/L,超濾量2.1~4.3kg,平均(2.68±0.98)kg,血流量20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每周透析3次,每次4h。將60例按透析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緩解肌痙攣方法
1.2.1 對照組 血液透析過程發生肌痙攣時,減慢血流量,暫停超濾或減慢超濾量,泵前輸入等滲鹽水100~200ml,非糖尿病患者從靜脈回路輸入50%葡萄糖20ml或10%葡萄糖酸鈣,糖尿病患者從靜脈回路輸入10%氯化鈉注射液10~20ml,使癥狀緩解。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穴位按摩。穴位選擇:小腿后群肌痙攣取委中、承山穴;小腿外側群肌痙攣取陽陵泉、光明、懸鐘和丘墟穴;小腿前群肌痙攣取足三里和豐隆穴。按穴位順序可以雙手雙穴同時按摩,一直到肌肉痙攣緩解,一般持續按摩3~5min,要求按摩手法緩慢、輕柔,力度剛柔相濟,以達到松肌透熱為目的[3,4],運力最好能達組織深部,以患者有酸麻脹重得氣感為度。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發生肌痙攣和提前回血次數,觀察患者肌痙攣經干預后3、5、8min的緩解情況,采用直觀模擬量表法(VAS)[5]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0分代表不痛,10分 代表最劇烈疼痛,每次評估以患者主觀感覺到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數據采用()表示,應用描述性分析。
2.1 兩組肌痙攣和提前回血次數 觀察組30例患者共透析2190次,發生肌痙攣353例次,提前回血7例次;對照組30例患者共透析2216次,發生肌痙攣333例次,提前回血19例次。兩組提前回血共26例次,均因干預后疼痛雖減輕,但肌痙攣未完全緩解,患者要求提前回血。
2.2 兩組患者肌痙攣經干預后不同時間段的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肌痙攣經干預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肌痙攣經干預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后3min 5min 8min觀察組組 別 例數 發作時3327.5±1.35.9±1.34.1±1.01.2±0.93537.6±1.24.6±1.42.7±1.11.0±0.7對照組
3.1 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肌痙攣的原因 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肌痙攣與大量脫水有關,當超濾速度大于組織再灌注時,致有效血容量下降,心排出量減少,血壓下降,接著發生肌痙攣,或血壓下降、肌痙攣同時發生;血液透析中隨著肌酐、尿素氮的清除,血管內進行性低滲狀態,造成水向細胞內轉運,使血容量進一步下降,另外血管內低滲狀態可直接引發肌痙攣。
3.2 穴位按摩能促進肌痙攣緩解 中醫學認為血液透析患者肌痙攣屬“轉筋”范疇,主要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壅滯經脈、陰虛血少不能濡養經脈所致。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能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改善血液循環[6]。本研究中,針對小腿肌痙攣的不同肌群,選取不同穴位進行按摩,所選的委中、承山、陽陵泉、光明、懸鐘、足三里、豐隆等穴都有主治下肢痹痛或者拘急疼痛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體內活性物質的運轉和炎性產物的排出,改善組織營養,減輕了肌肉痙攣性痛[7]。表1顯示,觀察組患者經干預后不同時間段肌痙攣疼痛程度較對照組患者輕,說明穴位按摩能使肌痙攣的持續時間縮短、疼痛程度減輕,從而提高透析質量。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78.
[2]王質剛 血液凈化學[M].2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1.
[3]方紅.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0,9(3):210.
[4]陸金英.穴位按揉聯合溫水足浴對大腸癌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4):336-337
[5]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4-255.
[6]陳委琴.穴位按揉對剖宮產產婦泌乳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0,9(8):676.
[7]周信文.實用中醫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