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間新聞》周刊(SpaceNews)評選出了2011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航天人物。獲此殊榮的十位人物均在最近一年內為人類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或對全球航天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于《空間新聞》周刊年度十大航天人物評選并沒有正式的選擇標準,也并非航天人物排名,因此部分人物完全可以憑借其身份或地位,無可非議地一直蟬聯這一殊榮,如2009年和2010年均雙雙入選十大航天人物的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空間探索技術(SpaceX)公司的創立者兼首席執行官艾隆·馬斯克(Elon Musk)。但為了突出其他人對航天領域的重要影響,《空間新聞》周刊并未將奧巴馬等人列入2011年的十大航天人物。
《空間新聞》周刊的十大航天人物評選全面涵蓋了軍事、民用和商業航天領域,不僅僅代表著航天領域的10位個人,同時也代表著10個團隊、10個事件,代表著世界航天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本文結合《空間新聞》周刊評選出的十大航天人物,對相關事件和熱點問題進行了追蹤和概括,并在附錄中列出了前兩年評出的十大航天人物名單,希望對我國航天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回聲星公司董事會主席兼數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網絡公司董事會主席查理·厄爾根
查理·厄爾根(Charlie Ergen)于1980年成立了回聲星(ECHOSTAR)公司。2008年,他又將回聲星公司的衛星電視直播業務與公司其他業務剝離,單獨成立了數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網絡(Dish Network)公司。主營衛星固定通信業務的回聲星公司2010年總收入為23.50億美元,而數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網絡公司作為美國第二大衛星電視服務提供商,2010年總收入更是高達126.41億美元。兩家公司在各自業務領域內取得的成功已使厄爾根的個人凈資產達到70億美元,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136位。
2011年,這位身兼兩家公司董事會主席職位的衛星電視巨擘頻頻出手,連續多次大手筆的收購行為,全面打破了北美衛星通信廣播市場的舊有格局,引得業界一片嘩然。如今,厄爾根不僅成為北美衛星寬帶服務業的領軍人物,還可能在下一代天地融合無線通信網絡的競爭中扮演關鍵角色。
2011年初,厄爾根向外界表達了通過回聲星公司和數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網絡公司分別收購地網星網絡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的意圖。這兩家公司都計劃利用S頻段結合衛星與地面技術部署天地融合移動寬帶通信網絡,并分別發射了S頻段的地網星-1(TerreStar-1)維修衛星和DBSD-G1移動通信衛星,但最終因難以負擔網絡所需的大量地面信號中繼器的巨額成本而雙雙申請破產保護。因此外界推測,厄爾根可能打算整合分配給地網星網絡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20MHz的S頻段頻譜,并以全新的S頻段天地融合網絡計劃來吸引投資人。
然而,2011年2月,厄爾根卻出人意料地宣布收購美國最大的衛星寬帶服務及設備提供商休斯網絡系統(HNS)公司。在這次價值20億美元的收購完成后,厄爾根隨即宣布放棄收購地網星網絡公司的打算。
不到3個月之后,厄爾根又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DBSD北美公司。但在收購后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中,他仍試圖平息外界關于他正醞釀S頻段天地融合網絡計劃的傳言,甚至聲稱回聲星公司將出售現有的地網星網絡公司股份。
與此同時,倍受關注的光平方公司(LightSquared)天地融合網絡計劃卻因所采用的L頻段頻譜對GPS信號接收造成潛在干擾,而受到各方人士的廣泛質疑。而地網星網絡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計劃采用的S頻段則不存在同樣的隱患。
2011年6月,也許是受到光平方公司危機的影響,厄爾根一改之前的堅持態度,出資收購了地網星網絡公司。8月,他正式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遞交了整合兩家公司資源、部署S頻段移動寬帶網絡的申請,以實際行動證實了外界之前的推測。
通過幾次收購,厄爾根所掌控的公司的業務已經幾乎完整地涵蓋了衛星通信服務業的全部領域,一個嶄新的“厄爾根帝國”已經呼之欲出。盡管厄爾根目前尚未公布新的戰略舉措,但憑借手中掌握的眾多資源,他今后的任何動作都可能會對商業衛星通信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曾任美國空軍裝備司令部司令的退役四星上將布魯斯·卡爾森(Bruce Carlson)于2009年7月正式擔任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第17任局長。當時美國國家偵察局正處于發展的低谷期,并于2005年9月被迫取消了已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未來成像體系”(FIA)的光學衛星項目;2006年12月,美國國家偵察局發射的USA-193絕密試驗衛星(據報道為“未來成像體系”雷達成像偵察衛星試驗星)入軌后即失效,美軍于2008年2月使用標準-3型導彈將其擊毀;2007年6月,美國國家偵察局發射的第三代第四組海洋監視衛星因上面級過早關機致使兩顆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
卡爾森上任后在系統工程管理、偵察信息作戰應用、新技術研發以及組織和人員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帶領美國國家偵察局逐步走出低谷,步入正軌。

美國國家偵察局局長布魯斯·卡爾森
從2010年9月-2011年4月,美國國家偵察局在7個月內連續成功進行了6次發射任務,相當于前4年的發射總數。其中2011年1月20日發射的鎖眼-12(KH-12)衛星意義最為重大。在“未來成像體系”光學衛星項目取消后,美國光學成像偵察衛星系統一度出現能力間斷。在卡爾森的領導下,一方面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延長在軌衛星的使用壽命,一方面通過有效的系統工程管理使洛馬公司緊急建造的兩顆鎖眼-12衛星比原計劃提前兩年交付。美國國家偵察局最終“成功地將9個月的能力間斷縮短為33天”,挽救了光學成像衛星系統瀕臨崩潰的局面。同時,美國國家偵察局還對外宣稱,“鎖眼-12衛星成本比原計劃節省了20億美元”。
上任美國國家偵察局局長之后,卡爾森大力推動美國國家偵察局提升戰區作戰支持能力。他每年都到阿富汗前線了解作戰需求,并向全球派遣了60名支持人員,與作戰部隊緊密協作。例如,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后,美國國家偵察局快速提供了大量救災信息,駐美國第七艦隊的美國國家偵察局人員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國家偵察局在阿富汗部署了“紅點”(Red Dot)系統和“通信情報外部地理融合系統”(CEGS)?!凹t點”系統將高度保密的電子偵察和成像偵察衛星等系統獲取的多源信息快速融合,向前線戰術車載終端發送非密化處理后的威脅和警告信息標識,即在電子地圖上標注出代表威脅的“紅點”。該系統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阿富汗前線部隊對簡易爆炸裝置的威脅感知和防御能力。“通信情報外部地理融合系統”是一種通信信號情報快速定位系統,2010年底在阿富汗前線曾快速探測到塔利班的伏擊行動,使美軍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
卡爾森特別注重技術創新和研發工作。他上任時,美國國家偵察局的研發經費占總預算的比例已下跌至5.7%,但近兩年卻以每年0.5個百分點的速度不斷增長。他宣稱的目標是恢復到“8%的傳統水平”??柹嘎叮斍懊绹鴩覀刹炀盅邪l的重點是太陽電池和新型載荷等技術。
美國國家偵察局實施了殖民地計劃,批量采購數十顆“立方體星”(Cubesat)小衛星平臺用于新技術在軌試驗,快速提高技術成熟度。美國國家偵察局還批量采購運載火箭,以節省資金和研制進度。這些舉措創新了政府的采購模式,將對業界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天寶導航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詹姆斯·柯克蘭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隼鳥號探測器項目經理川口淳一郎
2010年6月30日,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制的隼鳥號(Hayabusa)小行星探測器的返回艙在澳大利亞內陸著陸,成功將從系川小行星(Itokawa,即小行星25143)上采集到的物質樣本帶回地球。隼鳥號共在太空中航行了7年時間,穿越了約60億千米路程,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完成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的探測器。
然而,如果沒有隼鳥號項目經理川口淳一郎(Junichiro Kawaguchi)的努力,隼鳥號很可能已經成為人類航天史上又一次耗資巨大的失敗。2003年發射的隼鳥號探測器在任務過程中發生了包括燃料泄漏、通信中斷和離子發動機失效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故障。川口淳一郎和他率領的團隊通過專業、細致和創造性的工作,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挽救了隼鳥號任務。隼鳥號在推遲3年之后終于返回地球。
保證隼鳥號安全返回只是川口淳一郎團隊面對的眾多挑戰之一。在隼鳥號探測器于2005年飛抵系川小行星后,由于計算失誤,隼鳥號釋放的“智慧女神”(Minerva)著陸器未能在系川小行星表面著陸,而計劃用于撞擊小行星并激起其表面灰塵的彈丸也無法發射。最終,原計劃通過短暫接觸小行星表面完成物質采集的隼鳥號探測器,只能先后兩次在系川小行星表面著陸,以迫使小行星表面的灰塵進入采樣返回艙。
在隼鳥號返回地球之前,日本政府通過“事業評鑒”大幅削減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科學預算,后續的隼鳥-2任務也因預算嚴重不足而被迫停滯。在隼鳥號返回之后,日本民間“希望保留隼鳥號后續任務預算”的呼聲漸高,日本政界也掀起了一波檢討“事業評鑒”結果的呼吁浪潮。
二十世紀??怂构疽殉鲑Y2000萬美元籌拍關于隼鳥號歷險的電影,川口淳一郎及其團隊長達10年的艱辛事跡很可能于2012年搬上大銀幕。但即使沒有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影響,川口淳一郎多次挽救隼鳥號的創造性工作也將永久地載入人類航天史冊。

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與科學分委會主席,美國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
2011年1月,美國共和黨議員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在時隔4年之后再次坐上了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與科學分委會主席的位置。上任之后,沃爾夫充分運用分委會主席的權力,在中美航天合作等重大問題上,對美國民用航天施加了直接影響。
商業、司法與科學分委會主要負責批準美國商務部、司法部,以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獨立機構的預算。該分委會現任成員共11名,其中共和黨7人、民主黨4人。
作為堅定的“反華者”,沃爾夫2010年就曾嚴厲地反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博爾登(Bolden)訪華。在重新擔任主席一職之后,沃爾夫立刻開始針對中美航天合作問題向美國航空航天局施加壓力。在沃爾夫的堅持之下,美國國會在2011年4月通過的支出法案中明文禁止商業、司法與科學分委會管轄的任何部門與機構,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及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的政府間合作。以法案的形式規定,任何違反這一禁令的部門或機構將無法獲得美國的財政支持。
除中美航天合作問題之外,沃爾夫還曾多次指責美國航空航天局對航天飛機的繼任者—“空間發射系統”(SLS)和“獵戶座”(Orion)多用途乘員飛行器的投資力度不足,并提出降低“商業乘員運輸系統”投資,以提高重型運載火箭和“獵戶座”的項目預算。沃爾夫的這一建議最終在2011年11月18日通過的2012年預算法案中得到了體現:2012財年中,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載人航天預算總額為38億美元,其中“空間發射系統”預算為18億美元,“獵戶座”預算為12億美元;而“商業乘員運輸”項目預算僅為4.06億美元,還不到奧巴馬預算申請中對應數目的1/2。
預計未來幾年內,沃爾夫仍將繼續擔任商業、司法與科學分委會主席一職,同時也將不斷向美國航天領域,特別是民用航天領域施加自己的影響力。這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中美雙方在民用航天領域,包括載人航天和火星探測領域,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是磋商都將有很大的難度。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獨立綜合審查委員會主席約翰·卡薩尼
2010年10月29日,“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獨立綜合審查委員會公布了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的最終審查報告。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資深專家—約翰·卡薩尼(John Casani)的領導下完成的這份報告指出:美國航空航天局對“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的預算和進度估計明顯不足,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在計劃預案和項目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導致該計劃預算嚴重超支和進度大幅推遲的主要原因。
根據卡薩尼委員會的審查結論,“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最終發射日期至少要推遲到2015年9月,且其全壽命周期成本將在62億~68億美元之間。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此之前還曾計劃于2014年6月發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并計劃全壽命周期成本約為50億美元。
隨后,美國航空航天局立即采用了審查報告中提出的部分建議,重新規劃了“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的項目管理方式,并將其預定發射時間調整為2018年。而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最新估計,“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的總成本將高達87億美元。
受卡薩尼委員會最終審查報告的影響,美國眾議院曾在2011年7月通過的2012年美國航空航天局預算草案中提議取消“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以降低美國航空航天局整體預算水平。但這一提議遭到了參議院的否決,“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最終得以保留。在2011年11月18日簽署的2012年美國航空航天局預算法案中,美國總統奧巴馬根據參議院的提議,將“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的2012財年預算提高到5.296億美元。
卡薩尼委員會的審查結果成功促使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及美國政府重新審視“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中存在的問題,并著手開展相關具體措施,間接拯救了“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這一“旗艦級”科學計劃。如果“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最終得以成功完成,卡薩尼無疑將是該計劃最大的功臣之一。

海射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謝爾·卡爾森
2009年6月22日,海射公司由于成本上升、負債過高,以及缺乏政府投入和核心客戶,而被迫申請破產保護。當時,這家由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公司、烏克蘭南方科研生產聯合體和挪威阿克爾海運公司(Aker Marine)共同出資組建的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的負債總額已高達20億美元。
作為海射公司首位并非來自波音公司的總裁,2008年7月上任的謝爾·卡爾森(Kjell Karlsen)盡管難以挽回公司破產的命運,但卻通過成功的規劃使得公司在徹底擺脫債務負擔之后,全面回歸商業衛星發射市場。
2010年10月27日,海射公司完成重組并退出破產保護。俄羅斯的能源海外有限公司(Energia Overseas Limited)取代波音公司成為海射公司最大的股東。隨后,重組后的海射公司將注冊地由美國加州轉移到瑞士。
2011年9月24日,海射公司完成了時隔兩年半之后的首次發射任務,成功為歐洲通信衛星(EUTELSAT)公司發射了大西洋鳥-7(Atlantic Bird-7)衛星。
除此之外,卡爾森還通過與俄羅斯政府和空間國際服務公司的協商,成功解決了用于發射國際通信衛星-18(Intelsat-18)的火箭硬件爭端。海射公司最終重新獲得了國際通信衛星-18的發射合同,并于2011年10月6日成功發射了該衛星。
2012年,海射公司計劃繼續發射國際通信衛星-19、21。同時,卡爾森還在爭取發展SES公司成為公司的主要客戶之一。作為位列國際通信衛星公司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衛星運營商,SES公司每年僅為了維持現有衛星規模就需要發射大約3顆衛星。
海射公司的回歸使得全球大型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商業發射市場由阿里安空間公司(Arianespace)和國際發射服務公司(ILS)“兩家獨大”,再次演變為更為激烈的“三方競爭”。盡管當前商業通信衛星發射市場需求相對有限,但卡爾森認為海射公司在其競爭對手面前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他曾公開表示:“海射公司目前每年的運營和財政成本不超過5000萬美元,公司每年只需完成3次發射任務即可實現收支平衡。”
目前來看,海射公司的前景仍然不甚明朗,但卡爾森的出色表現卻已經成為航天產業界期待海射公司未來發展的最好理由。

洛克達因公司總裁吉姆·梅澤爾
作為美國最大的液體火箭推進供應商—洛克達因公司(Pratt &Whitney Rocketdyne)的總裁,吉姆·梅澤爾(Jim Maser)并不滿足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商業運載計劃可能帶來的商業機遇。為了謀求更加穩定的商業利益,梅澤爾沒有像其他航天企業官員一樣保持沉默,而是多次公開敦促美國航空航天局盡早確定其“后航天飛機”時代的空間運輸體系。
2010年4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航空航天局確定其重型運載火箭計劃的時間將推遲到2015年。該決定一經公布,梅澤爾立刻公開表示反對,提出美國航空航天局至少應盡快起草一個過渡計劃,以避免對美國空間推進技術的工業基礎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他建議美國航空航天局“確定一套現在或近期的體系,并隨著技術的成熟對其進行部分升級”。
美國國會在公開聽取了梅澤爾的意見之后,最終駁回了奧巴馬的決定,并在2010年10月出臺的美國航空航天局授權法案中,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立即著手研制能夠在2016年之前完成飛行準備工作的重型運載火箭。計劃中的名為“空間發射系統”的火箭將采用洛克達因公司的兩種產品,分別為RS-25型航天飛機主發動機以及源自阿波羅計劃的J-2X型液體燃料上面級。
與此同時,梅澤爾仍在繼續向白宮施加壓力。在2011年春季舉行的國會委員會聽證會上,他再次提出白宮與國會在重型運載火箭問題上的分歧,正將美國航天工業置于一次原本可以避免的危機之中。
盡管美國航空航天局重型運載火箭計劃的推遲可能會為商業空間運輸服務創造出空前的發展機遇,但只要白宮與國會之間的爭論仍未平息,梅澤爾就將繼續高聲呼吁,以保護美國航天工業基礎這一“脆弱的國家資產”。

三菱電機公司民用與商用航天部副總經理柚木徹
長期以來,美國和歐洲衛星制造商一直在全球商用通信衛星市場中處于絕對統治地位。2011年,日本三菱電機公司(Melco)在民用與商用航天部副總經理柚木徹(Toru Yunoki)的努力之下,終于在國外商業市場開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正逐漸展現出躋身全球領先衛星制造商的潛力。
在此之前,三菱電機公司雖然堪稱日本最主要的衛星制造商,但其絕大部分業務仍來自國內。公司的首份國外衛星制造合同可追溯到2000年,當時三菱電機公司作為主承包商獲得了奧普圖斯-C1(Optus-C1)衛星的制造合同。但由于自己的DS-2000衛星平臺還不夠成熟,三菱電機公司在制造該衛星時選用了空間系統勞拉公司(SS/L)提供的衛星平臺。2011年之前,三菱電機公司也僅使用DS-2000衛星平臺制造過1顆國外衛星,即新加坡電信奧普圖斯(SingTel Optus)公司和中國臺灣中華電信(Chungwah Telecom)公司共同投資的新臺-2(ST-2)衛星。
2011年3月,在柚木徹的帶頭努力下,三菱電機公司成功擊敗了洛馬公司以及阿斯特留姆公司與軌道科學公司組成的團隊,贏得了兩顆土耳其衛星—土耳其衛星-4A、4B(Turksat-4A、4B)的制造合同,合同總價值為5.71億美元。土耳其衛星合同的簽訂,標志著三菱電機公司正逐漸成長為商用衛星制造市場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三菱電機公司拓展海外衛星制造市場的決心。
2011年6月,三菱電機公司宣布將投資30億日元(約合3800萬美元)用于改造其鐮倉工廠的生產設備,以進一步降低衛星制造成本,縮短衛星交付時間,力爭使公司年衛星制造收入在未來10年內達到1500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
柚木徹在一次采訪中稱,三菱電機公司的下一階段目標包括將DS-2000衛星平臺的壽命末期功率提高到15~18kW,對有效載荷進行優化,以及采用薄膜天線技術等。他同時表示,三菱電機公司現階段的目標客戶仍定位于區域運營商,特別是亞洲運營商;而10年之后,三菱電機公司將具有更高的國際競爭力,并參與大型國際運營商的衛星制造合同投標。

康奈爾大學教授史蒂文·斯奎爾斯
曾經擔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測漫游者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史蒂文·斯奎爾斯(Steven Squyres)為美國行星科學界辦了一件大事。在身為主席的斯奎爾斯領導下,行星科學10年調查委員會于2011年3月7日公布了名為《2013-2022年行星科學10年愿景與航程》的空間探索10年規劃報告。
與近年來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地球科學相比,執政者和公眾對行星科學的關注程度相對不足,使得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預算更加容易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1年11月18日簽署的2012年美國航空航天局預算法案中,行星科學預算總額為15億美元,雖較2011年有所上升,但與奧巴馬在2011年2月提交給國會的預算申請相比減少了4000萬美元。而根據之前預算申請中的說明,預計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預算在未來幾年內還將持續縮減。
斯奎爾斯及其委員會的最新規劃報告緊密結合美國當前預算環境,“有節制”地提出將火星采樣返回任務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未來最高優先級的“旗艦級”計劃,并極富前瞻性地為美國航空航天局應對進一步縮減的行星科學預算提供了指導意見。
除火星采樣返回任務之外,該報告還提出將探索木衛二和天王星作為備選旗艦計劃,并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現有的新疆界計劃和發現計劃提供了多個備選任務。有了這份報告的支持,美國航空航天局盡管仍然難以接受行星科學預算逐年下降的事實,但卻至少已對長期持續的預算緊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附錄1:2010年十大航天人物
1.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控制美國國防預算快速上漲勢頭,取消“星座”計劃并建議依靠商業運載服務運送乘員往返“國際空間站”。
2.前英國科學與創新國務大臣—羅德·德雷森(Lord Drayson),推動英國成立英國航天局,并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英國不支持發展載人航天的觀點。
3.SES世界天空公司(SES World Skies)首席技術官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首席技術官—艾倫·揚(Allen Young)和蒂埃爾·吉耶曼(Thierry Guillemin),互為競爭對手的兩家公司首次開展技術合作,成功避免了失控的銀河-15(Galaxy-15)衛星對美國通信-11(AMC-11)衛星造成影響。
4.空間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隆·馬斯克,空間探索技術公司與銥星公司簽訂4.92億美元共72顆衛星的發射合同,刷新了業界的最低發射成本記錄。
5.美國眾議院技術與戰術情報分委會主席—德齊·拉伯斯伯格(Dutch Ruppersberger),大力支持美國軍民融合的“2+2”光學成像偵察體系。
6.德國OHB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馬爾科·福克斯(Marco R. Fuchs),帶領該公司擊敗泰雷茲公司和阿斯特留姆公司,獲得了7.18億美元的14顆“伽利略”導航衛星的制造合同。
7.美國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鮑勃·特威格斯(Bob Twiggs),為“立方體星”標準概念的推廣和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8.聯合空間同盟公司(USA)華盛頓業務部副總裁—凱特·克朗米勒(Kate Kronmiller),通過游說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促成國會確定了以星座計劃技術為基礎縮短美國運載能力間斷期的政策目標。
9.國際通信衛星通用公司主管政府關系的副總裁—理查德·達美羅(Richard DalBello),組織成立國際空間數據協會(SDA),以促進軌道數據共享,防止衛星碰撞和信號干擾。
10.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空間政策主任—彼得·馬奎斯(Peter Marquez),領導了美國新版《國家航天政策》的起草和協調工作,摒棄小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提出全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

美國載人航天規劃委員會主席諾姆·奧古斯丁

歐洲航天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
附錄2:2009年十大航天人物
1.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對美國載人航天領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并通過調整美國國防預算優先級,抑制國防預算過快上漲。
2.美國載人航天規劃委員會主席—諾姆·奧古斯?。∟orm Augustine),領導評審小組完成《尋求適合偉大國家的載人航天計劃》報告,建議取消星座計劃、支持發展商業運載服務。
3.歐洲航天局(ESA)局長—讓·雅克·多爾丹(Jean-Jacques Dordain),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財政壓力,成功協調歐盟各成員國,使歐洲航天局預算實現大幅增長。
4.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和丹尼斯·布萊爾(Dennis Blair),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軍方和情報界就下一代偵察衛星系統的發展達成共識。
5.美國航空航天局副局長—洛里·加弗(Lori Garver),上任前曾在美國大選中為奧巴馬提供航天事務方面的咨詢,并領導了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候選人的審查工作。
6.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首席執行官—戴維·麥格拉德(David McGlade),領導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在有效載荷商業搭載市場開拓,以及推動衛星運營商軌道數據共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全球星(Globalstar)公司執行主席—杰伊·夢露(Jay Monroe),成功融資5.74億美元,使全球星公司于2009年7月恢復了第二代衛星的建造工作。
8.空間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艾隆·馬斯克,幫助公司贏得16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貨運合同,對美國政府支持商業運輸服務產生了重要影響。
9.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馬哈萬·奈爾(G. Madhavan Nair),主持了月船-1(Chandrayaan-1)軌道器的研制工作,為印度開啟了空間探測的大門。
10.美國參議院商業航天、航空與相關科學分委會主席—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在確定美國航空航天局新局長人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并對美國政府在航天政策制定中的分工產生了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