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一次,和朋友聊天,談到捏著鼻子灌藥也不見起色的日本經濟。對方的侄子正要去日本留學,聽了不免緊張,忙問我在日本工作是否好找。
“好找。”我給他吃了顆定心丸,“日本雖然經濟不景氣,可人口更不景氣,缺乏勞動力,所以只要肯吃苦,找工作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不過,也得看是哪個職業,如修電器的、編程序的,過去了肯定搶著要,但要是封陽臺的裝修隊,那就非失業不可。”
一句話勾起了對方的興趣,問我:“為什么封陽臺的在日本會失業,難道日本沒人封陽臺嗎?”
在日本還真見不到有人封陽臺。日本的公寓樓一般都帶有像船舷走廊一樣寬闊的陽臺,通常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而且采光很好。如果按照我國的裝修習慣,找裝修隊封起來,豈不就是一間頗為敞亮的小書房?在寸土寸金的日本,這可算是不小的誘惑。然而,日本人不但不封陽臺,陽臺上也看不到哪個老太太堆放雜物什么的,也就是晾幾件衣服,放幾盆花而已。所以遠遠看去,日本的公寓樓通常都顯得頗為清爽。對此,曾有不少人頗覺賞心悅目,感嘆到底是發達國家,人民素質如此之高。
從法律上來說,在日本買公寓,陽臺不是你家的,而是開發商贈給你的禮物,不用付錢。可這玩意兒你只有使用權,所有權是屬于政府的,如果你敢封陽臺或者在陽臺上堆放破爛雜物,那就是違法行為,輕則受到管理員的警告,重則會被告上法庭。
此言一出,不免有人出來理論——第一,哪有買房贈陽臺的開發商?第二,日本政府難道是吃河水長大的?這也管得太寬了吧。就算封陽臺有礙觀瞻,在陽臺上放什么它管得著嗎?
說來話長,這還是日本大發展時代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仔細看日本公寓樓的陽臺就會發現,同層住戶的陽臺都是連成一體的,中間只隔一塊又輕又薄的擋板。這種擋板在必要的時候,只要一腳就可以踹開,陽臺打通之后,就是一條連接各家的走廊。走廊的兩側盡頭,則有連接各層的樓梯。日本各種公寓樓鱗次櫛比,這種陽臺卻幾乎是標準的設計。
原來,這是日本人被燒怕了以后推出的奇特設計。
日本在歷史上就是個多火災的地方,而且因為其傳統建筑多半為木制乃至紙制結構,每有火災必損失慘重。
二戰以后,日本社會從窮兵黷武轉為發展經濟,民用建筑也逐漸轉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按說,火災應該減少才是,但看其記錄,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經濟進入大發展時代,火災似乎也進入了大發展。日本戰后幾起損失慘重的火災,都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
1968年11月2日,日本旅游勝地池之坊的滿月樓酒店發生火災,30名住客喪生。
1970年4月8日,大阪市北區菅榮町發生煤氣管道泄漏事件,隨即發生大爆炸,79人死亡。
1972年5月13日,大阪市南區的千日大廈發生火災,造成118人死亡。
1973年11月29日下午,熊本縣的大洋百貨商店發生火災,波及其上的公寓,造成103人死亡。
1976年1月6日,京都市左京區的平安神宮被放火,這座明治年間的重要文物建筑群幾乎付之一炬。
類似的案子層出不窮,單是大阪,在那個時代每年造成人員傷亡的火災就要以兩位數計。為啥這火老是追著日本人的屁股燒呢?
讓我們看看前面提到的幾起火災,就會對當時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滿月樓的火災開始于半夜鍋爐房起火,住客們聞警而逃,但酒店和夜總會在同一座樓中,老板把酒店改造得如同迷宮一般,很多人都沒跑出去。
大阪煤氣爆炸緣于野蠻施工造成的煤氣管道受損,搶險車上的明火引燃了外泄的煤氣,情況十分緊張。而指揮搶險的長官因為已經向外界公布火勢得到控制的消息,把試圖撤退的建議視作怕死,嚴令警察和消防隊員就地滅火。6分鐘之后,一聲巨響,地面被炸開一條150米長、10米寬的火溝,正在工作的搶險人員大多遇難。
千日大廈的火災,最初只是半夜女裝商場起火,但火勢蔓延的過程中竟然無人報警。原因是當時還沒有手機,顧客無法報警,而該大廈管理混亂,大廈為日本夢觀光公司所有,但它只收管理費,真正使用大廈的商家不具有夜間在該大廈營業的許可,夜間營業屬于雙方私下里的協議。商家因擔心事情敗露,沒有及時報警,反而試圖聯系夢觀光公司。幾經延誤,這座多次被鑒定為“消防系統不合格”的老樓已經大火熊熊,試圖逃生的顧客發現,原來的安全通道已經被改造成了商場的儲物間……
大洋百貨商店著火之后,對消防設備陌生之極的工作人員發現消防水管沒有足夠的水壓,固體滅火器放不出滅火粉末,試圖降下防火隔門的時候才注意到隔門下方堆放了大量坐墊……慌亂中用水桶救火的努力,只能是螳臂當車。
平安神宮是被左翼激進人士放火點燃的,趕到現場的人們發現這里根本沒有設置過滅火裝置。
20世紀70年代的高速發展,使日本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中的土地價格暴漲。為了滿足更多人的生活需要,城市中亂搭亂建情況嚴重,人們的生存空間變得異常狹小。而經濟發展使經營利潤暴增,增加柜臺就是增加利潤,不著火的時候只是空占地方的消防通道成為眾人眼中的肥肉。賺錢已經紅了眼睛的老板們無人顧得上考慮消防問題;而部分樂得分肥的消防檢查官員更把管理理解成了“管理費”。與戰前日本火災主要由天災造成不同,日本大發展時期的火災,更多應該歸結為人禍。
或許是慘重的損失讓日本政府痛定思痛,也或許是賺了錢的人們終于明白錢是要有命花的。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扭轉這一局面。
措施之一就是要求所有公寓建筑在正常出入的樓梯外,還要保證有一條備用的逃生通道。
在地價昂貴的日本,這種要求簡直讓房地產商咧嘴。但最終他們想出了辦法——日本的公寓樓,陽臺不讓封,上面不讓放雜物,是因為此處屬于房屋設計時備用的防火安全通道。這樣,無須專門設計就滿足了政府的要求。因為陽臺的這個功能,它在建筑中屬于“公有部分”,而日本賣房子只算使用面積,所以陽臺就成了開發商的“贈品”。當然,價格會算進使用面積中。
不管怎么說,給自己增加一條逃命的路,大多數人就算多少覺得有點兒不便,也能接受。
所以,封陽臺的到日本絕對是要失業的。
說起來,日本為了減少火災發生和降低其危害,可不僅使過這一招。大洋百貨商店火災后,日本政府修改了《建筑物防火條例》,拆除了街上一大批容易著火的老建筑。而且,經常組織或督促企業拉警報進行防火訓練。
企業里這種事兒做得多了,不免讓人煩。不過,這種訓練還是有用的,人們即便不能掌握防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也會明白著火了應該往哪兒跑。
只是,如果消防訓練是政府組織的,常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很多人都會搶著參加。原因在于,為了吸引大家參加消防訓練,日本政府經常會從寶冢歌劇院等地方請來一些腰肢纖細的女明星爬消防梯。這一招,還真是挺靈的。
(摘自《讀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