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 長弓
為了那份莊嚴的承諾
明亮的春光灑進唐山市灤南縣司各莊鎮洼里村一座普通的農家院。
6間北京平、5間倒座兒,在農村,這個院落很寬敞。但走進去你會發現,每間屋子里都很擁擠,一張張雙層床、幾個大火炕,上面都鋪滿了被褥。一間大屋子里,擺放著幾十張單人課桌,板凳上坐著一個個肢體殘疾的孩子。
這是一個特殊的“家”:38名殘疾孩子在這里免費讀書、免費吃住,在他們心中,這座農家院就是帶給他們溫暖、快樂和希望的“家”。
這個“家”的“家長”叫高淑珍,一名55歲的農家婦女。她的兒子王立國4歲那年患上類風濕, 1998年,孩子到了該入學的年齡,就懇求媽媽讓他上學,但因身體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進校讀書。為此,高淑珍就安慰兒子:“咱家離學校遠,趕明兒媽媽在炕頭給你辦個學校?!?/p>
為了兒子,也為了和自己兒子一樣渴望讀書的殘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里辦起了學校。1999年4月,“肢殘兒童學習班”開課了。教室就設在她家的西屋。4張課桌,5個學生。課本是從村里已升入二年級的學生家里借來的,教師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剛初中畢業的女兒王國光。
隨著高淑珍和她的“愛心小院”的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上學的殘童也一下子達到了33名。孩子們多了,可高淑珍當初的承諾沒有改變,依舊是一日三餐免費,住宿免費。
為了孩子們發自心底的快樂
對于高淑珍的舉動,不少人說她“傻”,甚至有人懷疑她辦學的動機。回憶自己10多年來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如今高淑珍的心態很是平和。她說,支撐自己一路走來,給自己以力量的,恰恰是這些身體有這樣那樣殘疾的孩子們。
30多個殘疾孩子中最大的18歲,最小的7歲。和孩子們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總是快樂的,孩子們的心里是幸福的。每天晚上,高淑珍總要摟著最小的孩子睡。30余個孩子,大部分因風濕病造成肢體殘疾,高淑珍就自學按摩技術,每天都要輪流給孩子們進行按摩。她為孩子們專門制定了食譜,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可自己卻從沒吃過一頓正經的飽飯,每餐都是等孩子吃完,才撿著剩飯剩菜勉強湊合一口。
有的家長心懷感激送糧送錢,她一概不收,“我自己有殘疾孩子,知道殘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的不易。我收一點生活費,家里有困難的可能就來不了,孩子一生的學習沒準兒就耽誤了。所以我不收費,只要有這口氣,我就拉扯著這幫孩子?!?/p>
為了呼喚社會更多的愛心
高淑珍的事跡通過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01年5月,邯鄲青年王利忠來到愛心小院做義務教師;同年6月,一個叫嚴文杰的女孩也被高淑珍的事跡感動,走進愛心小院當起了志愿者;2007年8月,撫寧縣的任麗華也走進了高淑珍的愛心小院……
目前,在高淑珍的愛心小院任教的志愿者已達9名。每每說起這些志愿者,高淑珍總會感嘆不已,她稱他們是“最偉大的人”?!皼]有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也許撐不到今天”。這是高淑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高淑珍雖然能為那些孩子提供一個還算溫暖的“家”,但迫于經濟條件,有許多東西是她不能給予孩子的。
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進步、一天天長大,志愿者們想得更遠了:“殘疾孩子不僅要學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長,希望他們都學到本事,將來能夠自食其力?!?/p>
這個“家”里,每天都涌動著愛的暖流。一個個志愿者的加入,將愛心一年年傳遞下去......
“特殊家長”高淑珍拉扯著身體殘疾的孩子們走過了不平凡的14年,她用無私無疆的母愛堅守傳遞了無怨無悔的志愿接力,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延綿不斷了社會的愛心凝聚。她用一位普通農婦的樸實無華情感,撐起了一個特殊的家,抒寫人間大愛的同時,留給人們的是一份份難以表達的、發自內心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