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勁松
社會主義的未來在哪兒
○孫勁松

《社會主義的未來》,(英)安東尼·克羅斯蘭著,軒傳樹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5月底,我應邀給一群來自德國東部地區的旅游者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面臨的問題。介紹及提問持續了3個小時,其間盡管我一再強調中國還存在著無數令人頭疼的困難和問題,但是,這都沒能阻止這些前東德人對中國成就的贊嘆和感慨。
一位60來歲的先生在會后握著我的手說:“祝賀你們,祝賀你們取得這么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失敗了,但你們成功了。衷心祝福你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說話時,他的眼睛里充滿了希望。本來是我給人家介紹情況,結果是我被人家給感動了。我被他們的社會主義情結、被他們對中國的感動和信任感動了。因為,他們認為,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證明:社會主義是有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是有未來的。
社會主義的未來在哪兒呢?是在中國嗎?
社會主義的未來曾經被人們寄放在蘇聯。蘇聯在1991年解體后,現實幾乎擊碎了許多人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熱忱和期盼。可是,社會主義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
英國工黨的著名理論家和政治活動家安東尼·克羅斯蘭在他發表于1956年的成名作《社會主義的未來》(《社會主義的未來》,軒傳樹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一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安東尼·克羅斯蘭認為,雖然當今的英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當然,這也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當今社會的確實現了一部分社會主義傳統理想,并具備了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征”。
安東尼·克羅斯蘭在書中對社會主義的解讀是典型的西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的觀點,同時,安東尼·克羅斯蘭還是20世紀中期英國費邊社的領袖,再同時,他也是一位深諳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這些認知背景的集成就是安東尼·克羅斯蘭的思想硬盤。
那么,安東尼·克羅斯蘭認為“可以肯定地說,1956年的英國不再是這樣的社會了。因此,對于‘這還是資本主義嗎?’這一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說英國不再是資本主義的依據是什么呢?歸納起來,安東尼·克羅斯蘭的論據有三:
第一,資本主義的轉型。盡管安東尼·克羅斯蘭非常尊重馬克思,認為“在過去一百年中幾乎無出其右者”,而且,馬克思的“這種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的行為,在有文字以來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但他并不認同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必將崩潰的理論,而是認為,現實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沒有證實馬克思的理論,反而出現了反方向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明顯表現就是“經濟權力的轉移”。資本家掌控的社會發展的經濟權力不斷被三種力量所削弱。首先,“經濟權力削弱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政府權力的增大,因為如今政府對經濟決定的影響程度已經遠遠超過戰前。”“政府明確承擔起充分就業、經濟增長、收支平衡、收入分配等職責”。其次,“基礎工業的國有化,帶來經濟權力的再次轉移。因為,國有化明顯地削減了資本家階級的權力。”“就實際結果而言,基礎工業的經濟決定權已經從資本家階級的手中轉移到公共經理人這一新的相當獨立的階級手中。”再次,經濟權力從管理者到勞動者的轉移。這是指企業內部的權力從管理者向勞動者的決定性轉移。這種轉移是由于充分就業政策的實現所導致的勞資關系的根本轉變。安東尼·克羅斯蘭認為,由于經濟權力的這三次轉移,資本主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樣,幾乎所有1914年之前的傳統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要么被大大緩和了,要么被徹底改變了。”于是,安東尼·克羅斯蘭提出,資本主義的轉型要求人們對以往的社會主義立場進行重新評估。
第二,社會主義的理想。基于對資本主義的變化和轉型的分析,安東尼·克羅斯蘭進而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即“如果這已不是資本主義,那么,社會主義現在又所指何物呢?”安東尼·克羅斯蘭根據英國的情況認為,“所有制不再是理解社會關系全貌的線索了”。因為,“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和復雜化的趨勢,不僅使工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也使所有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資本需求如此之大,以致所有權獨有逐漸被分散的股東所取代;如今,許多大公司擁有的股東比雇傭的工人還要多。顯然,普通股東和普通工人一樣都不能控制和協調這個進行決策的高技術化的經營管理組織。”所以,作為手段的國有化和計劃化可以適用多種目標,而手段不能等同于目標。“生產資料所有制已經不再是決定一個社會本質屬性的關鍵性因素了”。
既然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的目標,那什么是呢?
安東尼·克羅斯蘭認為,手段各有不同,但所有社會主義派別所共有的一點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理想。他提出的社會主義理想或愿望有五個方面:一是反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物質上的貧窮和肉體上的痛苦;二是拓展社會福利;三是堅信平等和“無階級社會”;四是反對競爭、對抗,渴望博愛、合作;五是反對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的無效率,尤其是反對其導致大規模失業的趨勢。而在這五大理想中,第一個和第五個在英國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正在迅速失去其合理性,或者說已經基本實現,而另外三個理想還沒有達到。對此,安東尼·克羅斯蘭說:“M.R.阿隆(M.Raymond Aron,1905-1983,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思想家)曾非常準確地評述道,‘社會主義在西方已不再是一個神話,因為社會主義已經成為現實的一部分。’——當然,還沒有完全成為現實,但是足以是指不再成為神話。”他還認為,英國“當今社會的確實現了一部分社會主義傳統理想,并具備了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征”,“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已經取得諸多重大進步,但是我們還不能自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我們本可以擁有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一個更加無階級的社會、本可以減少更多不必要的社會痛苦,但是我們沒有做到”。
第三,相對于文化來講,經濟問題的重要性在今后將不斷下降。安東尼·克羅斯蘭認為,這是“因為物質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以致我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更多資源用于美和文化方面”。雖然對文化的強調并不能構成社會主義的標簽,但這樣做,“我們不僅可以使英國成為一個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平等公正、更加讓百姓滿意的社會,而且還將使英國成為一個更加美麗、更加文明的國度”。
從安東尼·克羅斯蘭的論證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社會主義未來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在腳下。他對此自信滿滿。
安東尼·克羅斯蘭的《社會主義的未來》是20世紀后半葉西歐左派陣營中最富影響力的著作。正如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的那樣:“戰后,沒有哪個工黨理論家能像安東尼·克羅斯蘭一樣,對工黨的思想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對于他在書中所闡述的觀點,英國工黨前副主席羅伊·哈特斯利說,今天人們討論社會主義的問題,仍要圍繞安東尼·克羅斯蘭在50年前出版的《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中的觀點,他的觀點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可見,安東尼·克羅斯蘭書中的社會主義的未來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未來構圖。
這部書2006年再版的推動者和導言撰寫人、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迪克·倫納德客觀地評論說:“安東尼·克羅斯蘭所提出的具體政策建議,大多不再具有價值。”從書中對資本主義轉型的分析中,既有牽強的地方,也有像他批評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時的那種不符合現實發展的情況。從現實的發展來看,安東尼·克羅斯蘭的分析判斷顯然過于樂觀了。
安東尼·克羅斯蘭在《社會主義的未來》中所描述和勾勒的社會主義,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他的視野從未離開過歐洲和民主社會主義。這一方面是由于安東尼·克羅斯蘭所處的歷史時代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出自長期以來盤踞在西方國家中的那種歐洲中心主義感覺的高傲。這導致安東尼·克羅斯蘭在對社會主義的研究中,完全不關注他所處年代世界各地正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表現出來的社會主義傾向,也不在意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存在是否具有歷史合理性。正像書名所表達的那樣,安東尼·克羅斯蘭把英國和歐洲的社會主義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未來。
民主社會主義是西歐國家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想。它不僅是工業革命時期以來工人階級利益的理論反映,也是西歐歷史文化傳統的現代詮釋。但是,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罪惡的訴求和目標卻遠遠超出了其自身的范圍。因為,受資本主義浩劫和剝削的不僅是歐洲工人階級,還有廣大殖民地國家的人民。中國人民就是飽受西方列強劫掠的被壓迫民族。所以,中國人民走上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既是歷史的合理選擇,也是求民族生存的唯一可能。
同時,中國社會又不具備西方國家的發展條件和歷史文化,因此,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上,肯定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會有很大差別。這種巨大的社會發展和社會內質的差別決定,中國不能簡單地借用西方國家的發展途徑和方式方法來重塑自身。近代以來,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等,無一不以不成功告終。所以,從全盤西化、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反映出中國人民自覺自醒的心路歷程。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積淀和探索勇氣。
中國特色是特殊性的屬性,它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這個大道就是社會主義的未來。安東尼·克羅斯蘭在《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中論述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給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供了積極的思想材料和認知方式,讓我們深感開卷有益。
總之,民主社會主義在其一百多年的發展中,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和實踐經驗。其中的很多做法和理念值得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借鑒。吸取人類文明的成果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但是,正像《國際歌》里所說的那樣,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我們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社會主義道路就在我們腳下,社會主義的未來就在于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注:文中引文均引自安東尼·克羅斯蘭著《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
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