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芃



主持人
每次“兩會”召開都會成為全社會的焦點,“二胎”指標、取消“啃老族”福利、降低法定婚齡、電影票降價……
各色提案,各種觀點,總能給我們充分討論的空間,對未來充滿遐想。
大白鯊
的確如此,“兩會”中的不少提案打破了常規,所涉及的又無一不是我們身邊的話題,所以引起關注是很正常的。雖然有些提案聽上去甚至有些“雷”,但至少讓我們能夠換個角度和方式去思考問題。
這些提案離真正施行還有不小的距離,但畢竟引發了人們對提案所涉及問題的關注。
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這些提案都能夠付諸實施,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
主持人
提案建議,國家可以建立一個轉贈平臺,允許擁有“二胎”生育權的公民在自愿的原則下將第二胎生育指標轉讓給有需求的公民,而轉讓后繼續超生則處以更為嚴厲的罰款。提案一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反對的聲音遠遠多于支持的聲音。
大白鯊
這個提案的觀點是通過建立合法轉讓“二胎”指標的平臺,促進人口的優生優育,從而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
這樣的觀點不禁讓我想起了希特勒的種族政策。希特勒一直認為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認為有的人種、民族或者國家天然地優于其他族群。
這個提案中的觀點說到底是認為條件優越的父母能夠孕育出優秀的下一代,這已經是被歷史證明了的不能成立的假設。
天國的女兒
在《人民網》上看到一篇評論文章說:“這項政策一旦實施,實質上是以富人的現實利益去換取窮人的生育權,這無異于把富人用金錢無止境地掠奪其他人的公民人身權利正當化,和買賣人體器官、選票等一樣荒唐而且殘忍。按此思路,買房指標、住院指標、火葬指標、墓地指標,還有人大代表選票等無不可以有價轉讓了。其結果,這種轉讓不僅根本解決不了窮人的實際經濟問題,還會使弱勢群體陷入降低尊嚴的不良情感體驗里,這樣的情緒于個人于國家十分有害,因此,此口子不能開。”
主持人
在網絡上看到有網友留言:實際生活中,很多擁有“二胎”指標的人并不想生“二胎”,這些指標就變成了社會閑置資源,如果能夠加以利用,讓希望生“二胎”的人能夠通過正常途徑滿足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事。在經濟社會中,用經濟杠桿去平衡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很正常的手段……
大白鯊
這種需求的確存在,但國家決不能僅僅因為有需求就制定相應的政策使其合法化。一旦轉讓“二胎”指標的市場建立起來,引發的道德問題將會很嚴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指出,如果生育權能夠轉讓,那么夫妻性生活權利也能轉讓嗎?生育權若能交易,還談什么每個人過有尊嚴的生活?人們盡管對社會道德有微詞,但是基本的、根基的倫理道德是健康的。唯有維護這個道德,才能保障社會和諧和社會進步。
天國的女兒
很多評論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了貧富上,因為設想富人購買窮人的指標而對該提案嗤之以鼻。剔除貧富因素單純探討“二胎”指標轉讓,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即使沒有生“二胎”的想法也斷然不會出賣自己的指標,這無關貧富,而是人性、親情賦予人的最基本的人性底線。如果提案變成現實,當人們接受這種買賣“未來人”的行為時,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降低了整個社會的人性底線。
主持人
18歲結婚早不早?這是“兩會”提案中又一個引起熱議的話題。黃細花在提案中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至18周歲,認為“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是“中國史上最高的”法定結婚年齡,導致“剩男剩女”、高齡產婦、未婚同居等現象不斷增多。根據新浪微博的一項調查顯示,39.4%的網友對這一提案表示支持,45.2%的人表示反對,15.4%的人表示不關心。
大白鯊
這個觀點似乎是近來熱議的話題中支持與反對聲音相差不多的一個。我查了一下國外的法律,伊朗法定結婚年齡9歲;荷蘭法定結婚年齡12歲;俄羅斯14歲;法國15歲;菲律賓16歲;韓國16歲;日本男18歲、女16歲;巴西16歲;英國16歲;德國18歲……我們所規定的年齡是最高的。
天國的女兒
我國所規定的最低結婚年齡的確比不少國家要高,但這也是和我們的國情相適應的。法定婚齡的制定要考慮人體發育和智力成熟情況,有利于工作和學習。現實情況是,很多未滿20歲的年輕女孩仍處于學習期間,她們社會經驗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如果這個時候選擇婚姻,很可能會增加生活中的壓力。
在大中型城市中,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會選擇晚婚,或者迫于現實的經濟壓力,或者是選擇先追求學業、事業,大部分人在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中,結婚年齡都會在22歲之后。
大白鯊
對于大城市中的年輕人來說,的確存在著晚婚的現象。但我覺得這個提案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村中的年輕女性。在網絡上看到一篇評論說,我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4.2億人。也就是說大部分農村青年16歲就走上了社會。在不少地方女孩超過22歲就難以嫁出去,在18歲之前幾乎都定了親。如果不降低法定結婚年齡,這部分已經步入事實婚姻的年輕女性就很難得到應有的法律保障。
天國的女兒
黃細花代表的觀點是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的現象,降低法定結婚年齡可以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難道降低了法定結婚年齡就能減少未婚同居嗎?在未婚同居的人中,究竟有多少人是未滿22歲的?
發生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開放的兩性觀,與法定結婚年齡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
大白鯊
婚姻是人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權利與義務最大的區別在于義務是必須履行的,而權利是可以放棄、自由選擇的。即使將法定結婚年齡降低到18歲,也并不是鼓勵所有年輕人滿18歲就結婚,而是標志著從成年那一刻開始,你就享有了法律所賦予的擁有婚姻的權利,你仍然可以選擇28歲、38歲甚至48歲結婚。
天國的女兒
婚姻的確是人的權利,但是國家在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時,一方面要考慮到人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更應當考慮現實的國情。最低結婚年齡所涉及的人群剛剛成年,一定數量的人自理能力還停留在“啃老”期。國家政策應當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引導公民朝著更有利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前進。
主持人
景天魁說:“調查顯示,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啃老族”的與日俱增并迅速擴大,表明它已從一種“家庭現象”演化成“社會問題”。
為教育和激勵年青一代自立自強、承擔歷史責任,景天魁建議加強對青年人的勵志教育,社會團體多開展“一對一”的幫教活動。針對初高中畢業生特別是大學畢業生開展積極的職業培訓和就業督導,大力促進就業和創業。對于屢次拒絕就業建議,長期賦閑在家的年輕人,他建議“取消其享受各種社會福利的資格,以起到鞭策作用”。
大白鯊
“啃老族”現在在大城市中確實大量存在,一個“啃老族”所牽涉的至少是一家人,他們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直接關系到社會最基層的穩定。提案中提到的某些觀點確有其積極意義。比如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創業,幫助年輕人提高就業能力等等。但是,社會福利本身就具有普適性,不能因為個人的“無所事事”而剝奪他們享受福利的資格。再者,這種做法很難實現,因為一旦進入操作階段,如何界定長期賦閑的“啃老族”就成了難題。總不能派人到各個存在“啃老”現象的家庭中蹲守“取證”吧!
天國的女兒
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如此高的“啃老”比例說明,這種現象絕非僅僅緣于年輕人自身,更是社會深層次問題的體現。有媒體將“啃老族”形象地劃分成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除了極少數好逸惡勞的“啃老族”之外,大部分人是不得不“啃”的無奈之舉。就業情況的不容樂觀,城市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這些都迫使年輕人成了“啃老族”。
《燕趙都市報》一篇評論中的觀點很值得深思:建議取消啃老族福利的背后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這樣做在法理和情理上講不通,也不能解決問題。首先,啃老問題畢竟發生在家庭,政府取消福利倒逼自立有公權干預私權之嫌。其次,社會福利是每個公民理應享受的權利,以啃老為由予以剝奪于法無據。據此推論,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是不是也應取消社會救助?此外,更重要的是,取消福利后,原本社會承擔的責任很可能變相轉移到家庭,被啃老的父母們不僅不能解困,反而越陷越深。
主持人
張藝謀等六位政協委員在提案《加強對電影產業支持和整頓》中,希望相關主管部門根據市場規律采取“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呼吁電影票降價,引發了熱議。在中國看電影究竟貴不貴?電影票的錢都給了誰?如何才能實現降價?
大白鯊
電影票價跟中國的房價、油價一樣,都成了老、大、難問題。千萬不能小看這張小小的電影票,它關系到中國電影能否真正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從而使整個電影產業得以良性發展。別的先不說,單說中國電影票價目前的狀況。一個字,貴!
《2010—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將中國電影票價與美國、日本、韓國、法國進行了比較。2010年,平均電影票價日本最高,15.52 美元;法國次之,8.63 美元;美國第三,7.89 美元;最后是韓國和中國,分別為 7.00 美元和 5.30 美元。中國的平均票價雖然在五國中最低,但若考慮到五國的月收入水平,以平均票價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衡量,中國最高,一張票價占到人均月收入的 1/57,而美、韓、日、法分別為 1/490、1/236、1/204 和 1/412。如以平均票價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作為衡量標準,中國票價是五國中最貴的,是美國的 8.5 倍、法國的 7.2 倍。
天國的女兒
經濟學家郎咸平先生也曾經質疑過居高不下的電影票價,他說:“1982年看《少林寺》時的票價是1毛錢,2007年在北京看《變形金剛》的票價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國‘一線影院看《變形金剛》,折合人民幣后不過54元。很多香港人到內地看電影,看到票價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香港的票價最貴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高峰時段去看,還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價,內地這邊的收入這么低,電影票價格怎么可能這么高?”
我們可以算一筆很簡單的賬:一個北京的普通白領,月收入大概4000至5000元人民幣,先減去2500元左右的生活必須開支(包括租房等),每個月剩下的能夠自由支配的錢大概2000元左右。如果每個星期看兩場電影,按照每場電影80元計算要花費160元,一個月看電影需要640元,還沒有包括看電影所導致的其他消費支出。類似這樣收入水平的人在城市中占最大比例,也是電影院的主要受眾群體之一,讓他們望而卻步的電影票價顯然應該下降。
主持人
陳國星導演曾經在微博上說:“2011年全國總票房超過2010年28%,但我發現觀影的人數并沒有增加,也就是說看電影的還是那一撥人,只是有人多看了幾場。看不起電影的人仍舊沒進影院。分母沒改變的癥結在哪里呢?這與影片吸引力無關,是票價問題!必須靠強制性降低票價來吸引更大觀影群體了。”
既然票價明顯高了,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高的票價,我們支付的票錢到底進了誰的腰包?
鏈接
在《羊城晚報》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關于電影票價分成的介紹:以國產電影為例,如果按觀眾購買一張電影票支付100元來計算,其中5元交給了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電影基金),3.3元上繳營業稅,余下的91.7元用來分賬。通常,制片方從中大約分得38%到43%,按最高比例計算即為39.431元,在扣除發行方收取4.585元后,制片方實際收入為34.846元。電影院的收入為52.269元,其中院線收取大概4.585元,即電影院實際收入為47.684元。
票價分成大體以這種比例為基礎,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要考慮到電影的強弱勢,一般出自名導之手的大片可以讓制片方在與院線和影院談判時有更高的籌碼。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是個很好的例子,制片方明確要求將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甚至有傳言因為制片方要提高各城市的最低票價,該影片一度遭到8家院線聯手封殺。
天國的女兒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副局長喇培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電影局支持全國電影票價回落到一個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區間范圍。我們支持電影票降價。”
盡管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電影票降價還存在很多困難。名導演支持,觀眾支持,電影局支持,但是電影票價的決定權仍然在市場,居高不下的成本壓力使得電影院很難降低票價。
導演陳國星說:“降價的阻力在于,百億票房中20億元都歸入地產商。三年前一線城市影院租金每年只需300萬元,目前核心區租金漲了兩三倍。現在地產商更精明了,不要租金要票房分成,某些核心商業區向影院索取20%—25%的分賬比例。所以影院也在算賬啊!”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說:“電影局‘號召降價,也只能是動員,并無行政權力規定不屬于自己的院線降價,只能制造輿論攻勢。降票價只有以下可能:各級財政給補貼、地產商減地租、國家減免稅、院線讓利。基本無其他措施。”
大白鯊
中國的電影產業還很不完善,票房幾乎成了各方利益的唯一來源。對于制片方來說,盜版問題嚴重使得音像制品的收入大幅縮水,對于影院來說,也主要靠票房來生存。在美國,影院賣品和廣告收入能夠占到票房收入的30%,而我們影院里的“小賣部”服務水平一般,收入也差強人意,通常只有票房的15%,廣告收入也不會超過票房的5%。所以美國影院能夠依靠降低票價來吸引更多的觀眾,還能夠帶動影院的其他收入提高,我們卻只能緊緊抓住票價這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