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端俊

有生就有死,這是生命的本質屬性。日前,有學者對于生命個體能不能以另外的形式延續下去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科學猜想:“有!這種可能性即將來臨?!彪S著生命科學、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的發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很有可能在2020年—2050年間到來。從科學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革命;從文明角度來說,它將是一次“再生與永生”的革命。科學家說:“未來人有4條命?!?/p>
自然人體這條命為人們所熟悉,也是目前人類唯一的生存方式。自然人通過受精卵產生的胚胎發育而成,個體雖然繼承了父母的生物學信息,但是誰都不能斷言繼承的結果到底如何,某些優秀基因特征可能遺失。比如,許多偉大科學家的生物學特征就是這樣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
至于父母的社會學信息,個體則無法繼承,新生命很可能擁有與父輩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軌跡。雖說孩子是父母生命在某種程度上的延續,但這種重組后的生物學信息和清零后的社會學信息,注定了這種延續并不那么完全。但是現在,通過技術手段,就可能把夢想變成現實。
科學家表示,人類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認識自己。此前,人類大多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要實現進一步發展,認識自身已成為關鍵。而這正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將要解決的問題。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它將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有些變化可能超出目前的常識。其中一個誘人的科學猜想是,人類將獲得三種新的“生存方式”,即:網絡人、仿生人和再生人。
10年前,電影《黑客帝國》虛構了這樣的時代:機器控制了人類,程序產生電流,刺激人腦神經產生虛擬世界,人們生活在網絡世界中而不自知……《黑客帝國》反映的是人們對于網絡世界不可預知的深深憂慮。當時人們認為,“黑客帝國”式的生活方式終將到來。
如今,這種生活方式正在漸漸逼近。網絡人正是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之中,人類個體將擁有的第二條命。
喜歡上網的人一天要在網絡世界里待七八個小時。網絡空間是虛擬世界,我們的肉體所在的物理空間才是現實世界。有意思的是,這些人的精神在虛擬世界里游走,而肉體(本體)卻依然坐在現實世界的凳子上。肉體和精神相分離,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空間。如果將人的思維、記憶和精神特征導入某個載體,放置于網絡之中,人就在網絡空間中擁有了另一個自己。
怎么復制和傳遞人的社會學信息呢?這就需要信息轉換器,即實現人腦與電腦信息傳輸的裝置。該發明仰仗于兩大技術的進步——神經生物學和信息科學技術。神經生物學解密人腦的記憶功能,信息技術實現記憶轉化,二者結合將產生突破,從而誕生信息轉化器。
當然,光有轉換器還不夠。為了讓網絡上的人擁有本體的思維、知識、個性等其他社會學信息,還要將本體的人格信息輸入其中。在這里,專家提出了一個新名詞——人格信息包。這就像是過去的人工智能系統把人腦的信息抽取出來,形成有自主意識的、獨立的人格信息包,這個信息包包括本體原有的特點和自主人格。有了人格信息包,通過信息轉換器,就可以構建一個網絡人,一個數字化的虛擬人。
這個網絡人就是本體的另一個自己,一個網絡鏡像,上網時本體可以和網絡人溝通。網絡人從網絡中得到的信息可以傳輸給本體,而本體也可以將新知識傳輸給網絡人。在這樣的互動中,本體獲取信息的能力不斷拓展。當然,本體還可以選擇需要的信息,過濾不必要的內容,從而使信息得到優化。
借用更通俗的說法,這就類似于人的肉體和靈魂產生了分離,靈魂擁有獨立人格,在網絡上永生,在賽博空間里永生。
相信大家對機器人不陌生。不過,日常所見的機器人大多還只是機器,離人的外觀尚有一定距離。它們按指令行事,無愛無恨。說白了,它們不過是自動執行工作指令的機器裝置,難逃其機器本質。
但是仿生人不一樣,它將是人的第三條命。
科學家認為,機器人技術不斷發展,其身體結構可以用仿生材料制成,其相貌可以按照真人的模樣拷貝,甚至具有性生活的能力。說白了,仿生人可以和人的外觀一模一樣,是一個智能仿真人。外觀一樣,再利用人格信息包和信息轉換器,將本體的社會學信息傳輸至仿生人的“大腦”,此時,仿生人即擁有和本體一樣的性格特征,言行舉止都與本體極其相像。這時的仿生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你”,不再是執行指令的機器,而是和本體分離、獨立存在、獨立思考的“人”,是本體生命延續的一種表現形式。
甚至,這個“你”也可能會痛、會餓、會渴,只要人格信息包的技術足夠成熟,就能讓其擁有感覺。這個“你”還可以與本體產生心靈感應,只要信息轉換器足夠強大。仿生技術可以多次拷貝,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可以將本體的人格信息包拷貝到第二代、第三代機器人身上。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仿生人軀殼已經過時了,還可以非常方便地換一個載體,拷貝到更加滿意、更加仿真的軀殼中去。
仿生人甚至可能代替人類進入太空。自然人的身體并不適應太空環境,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宇航員也需要穿上特制的衣服才能遨游太空。有了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仿生人之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人就是肉體+靈魂,肉體是你的物質體,靈魂是你的信息體。物質體可以無限轉換,信息體可以無限傳遞。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就可以獲得永生。這種永生不是虛擬空間的永生,而是真正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當本體化為塵土后,本體的仿真體還可以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無論是網絡人,還是仿生人,都和真正的人有一定的距離??茖W家指出,人的第四條命——再生人——是真正具有生命的人,是具有常規生命意義的人。
在介紹再生人之前,需要了解一個初中生物學概念——細胞全能性。細胞全能性指的是“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機體的潛能或特性”。
目前,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已得到充分驗證。研究表明,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1996年的克隆羊多莉就利用了動物體細胞細胞核的全能性,不過這種全能性需要植入卵細胞質中被激活。
那么,人體細胞的全能性如何呢?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所有細胞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而人的體細胞全能性比較低。根據現有技術,僅憑人的體細胞幾乎不可能分化發育成完整的人體。然而,科學家認為,“人類體細胞的全能性比較低,不等于體細胞沒有全能性”,生命科學技術可能會找到開啟人類體細胞全能性的“鑰匙”。如果這把“鑰匙”被打造出來,人體再生就成為可能。“我們可以從人體中分離體細胞,如干細胞等進行組織培養。細胞分化再分化后,就可以產生新的個體。”科學家表示,這和用番茄表皮細胞培養完整的番茄植株是同一個道理。
“比如你到了60歲,覺得身體狀況不大好了,你就可以采用體細胞培養技術產生一個新個體。這個個體也會慢慢長大,等你80歲時這個個體也就成人了?!比梭w再生就好像是從自己的身體中再分離出一個自己。在適當的時候,利用信息轉換器和人格信息包,新自己也將擁有和自己差不多的社會學信息。何時再生可以選擇,何時進行信息轉換也可以選擇,一切取決于當時社會的游戲規則和個人愿望。
“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現有的游戲規則可能要全部改寫。這是人類解放自己的關鍵一步,是整個人類文明的質變。”科學家口中所說的“完全不同的社會”,很可能就在幾十年后到來。在這個社會中,人類可以獲得復制性永生;在這個社會中,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先進制造技術會迅速發展;在這個社會中,人類的體力勞動甚至腦力勞動都可以由仿生人或再生人完成。那時,人可能只需要做兩件事:創新和休閑。
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很有可能會與現在的青年迎頭撞上。
這會是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