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慶,黃 焱,張白愚
(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DVB-RCS(具有回傳信道的DVB系統)是針對衛星數據業務的發展需求所制定的一套結合DVB廣播業務和VSAT[1]雙向交互業務的基于衛星交互式應用而定義的行業標準。它既能夠通過衛星DVB系統向客戶終端提供廣播業務,同時又可以利用VSAT專網快速、方便的接收客戶終端最直接的請求信息,真正實現基于衛星信道的寬帶交互式應用[2]。DVB-RCS標準是DVB標準體系的成員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它適應性不足的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
DVB-RCS標準由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于1999年開始起草,2003年發布最終版本。DVB-RCS標準的公布,不但有利于市場的統一規劃與發展,而且使通信與廣播的結合成為可能,為衛星通信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21世紀初期,糾錯編碼、高階調制技術、同步技術等信號處理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使DVB-RCS升級成為可能。DVB組織于2008年開始籌劃對該技術升級,并于2011年5月和8 月分別公布了 DVB-RCS2-Part1 和 DVB-RCS2-Part2。
DVB-RCS2相對于DVB-RCS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前向鏈路不僅支持DVB-S標準,還兼容DVB-S2 標準[3],因此在子站接收方面也將作出相應調整。而且現在的DVBS2接收設備已經很成熟[4],這樣DVB-RCS2的子站會更加靈活。第二代回傳系統其前向鏈路相對于第一代回傳系統就有很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DVB-S2相對于DVB-S的變化,主要如下:
1)DVB-S2支持的業務更加多樣化,交互式系統的使用會更加靈活。
2)DVB-S2另一個引人注目的革新在于信道編碼方式的變化。DVB-S2糾錯編碼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驗(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碼與BCH碼級聯,這種編碼組合更接近香農極限的理論值;調制方式在支持原有QPSK的基礎上,還兼容多種高階調制方式(8PSK,16APSK,32APSK),增加了頻帶利用率。
3)DVB-S2還支持可變編碼調制(VCM)和自適應編碼調制(ACM)。VCM允許使用不同的調制和糾錯方法,可以對不同的業務類型分成不同的保護級別進行傳輸[5]。ACM可根據具體的傳播條件,針對具體的接收終端,提供更精準的信道保護和動態連接適應性。
基于DVB-S2的各種優點,可總結出:新一代衛星回傳標準(DVB-RCS2)相對于第一代至少提高了30%的業務量,從另一個方面看可以增加用戶數量,并能提供質量更高的服務。其在兼容第一代回傳系統的前提下,更好地處理了性能和效率之間的矛盾。
表1 和表2 分別列出了 DVB-RCS[6]和 DVB-RCS2[7]的網控信令。

表1 DVB-RCS前向鏈路網控信令表

表2 DVB-RCS2前向網控信令
可見,RCS2新增加了6個網控信令:FCT2,TBTP2,TMST2,MMT2,BCT 和 FAT。
FCT2(Frame Composition Table version 2)是指幀結構表2。FCT2通過定義幀中的時隙來反映不同的超幀類型。每個幀由一系列時隙構成,當幀確定后,它當中時隙數也就確定了;而每一個時隙是由一個或多個與時間頻率有關的單元(bandwidth-time-unit,BTU)構成。BTU 決定了幀的符號速率,也就決定了該幀所需的傳輸帶寬。
TBTP2(Terminal Burst Time Plan version 2)是指終端突發時隙計劃表2。主要有3個作用:1)分配專用的時隙給子站。2)通過參考表BCT分配傳輸類型給特定的時隙。3)為隨機接入分配時隙,并標示出每個時隙的隨機接入通道。值得指出的是DVB-RCS2使用動態自適應載波選擇技術,針對每個時隙在時分多址載波上實現了自適應編碼與調制功能。
TMST2(Transmission Mode Support Table version 2)是指傳送模式支持表2。主要用來指出當使用具有最小冗余度MODCOD(聯合編碼調制方式)時,ACM(自適應編碼調制)反饋所需要的系統冗余和為每種被采用的MODCOD所付出的追加冗余。給出ISI(輸入流標識符)到MODCOD的映射表,在使用多重傳輸流時,接收者能準確的找到自己想要的MODCOD。
MMT2(Multicast Mapping Table version 2)是指多點傳送變址表2。在衛星虛擬網絡中,網控中心通常用MMT2指示高層鏈路多播傳送地址到RCS-MAC地址的映射關系。
以上4個信令可以看成是DVB-RCS中FCT,TBTP,TMST和MMT的升級,但是這種升級不僅僅體現在網控信令的表ID上發生變化,信令所承載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下面介紹2個種全新網控信令:BCT和FAT。
BCT(Broadcast Configuration Table)即廣播配置表。用來定義每一種傳輸類型的傳輸參數。BCT提供的傳輸信息主要包括:傳輸的相對起始時間、傳輸的相對結束時間、調制方式、碼率、前綴、后綴、導航、有效載荷大小、有效載荷內容等。這些參數跟傳輸方式MF-TDMA發生的地點以及傳輸類型的細節有關。
FAT(Fast Access Table)即快速尋址表。給出當發送登錄突發時額外增加的傳輸補償時間,并為每個隨機接入的用戶分配通道。
DVB-RCS2前向鏈路中的網控信令與RCS映射表(RCS Map Table,RMT)一同被定義為DVB-RCS2專用服務信息(SI),并在RCS2內容描述符中記錄。DVB-RCS2專用服務信息符合DVB-S標準的系統服務信息規范,其協議棧如圖1所示。
協議棧是由一些控制信息組成,這些來自前向鏈路網控信令控制子站終端用戶的網絡接入、數據傳輸,完成反向鏈路的信道劃分與用戶多路復用,一般構成一路節目,并使用同一個嵌入PCR(Program Clock Reference,節目時鐘參考)傳輸流分組作為網絡同步時鐘。RMT單獨構成一路節目,反映DVB-RCS2衛星交互網的網絡結構。RMT在語法結構上與NIT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NIT只記錄DVB-S2的廣播信道結構信息,不反映反向鏈路信息。RMT不需網絡時鐘做精確同步,因此RMT所構成的RCS2網絡結構信息通道不需要嵌入PCR傳輸流分組。

圖1 DVB-RCS2專用服務信息協議棧
DVB-RCS系統中子站跟主站溝通時的MF-TDMA信號[8]采用 QPSK調制方式,而 DVB-RCS2還可兼容CPM,8PSK和16QAM。QPSK,8PSK和16QAM的編碼方式為turbo碼,CPM的編碼方式為卷積碼。這樣系統中的子站會更加靈活,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以及時隙分配情況采用不同效率的調制方式,而且DVB-RCS2還支持隨機接入的用戶[9]。
DVB-RCS2標準中對回傳鏈路結構框架進行了簡化,可根據有效載荷大小來分配突發大小,突發由一系列時隙組成,這樣相關聯的時隙會被很快處理,節省了時間。每個時隙的調制和編碼是獨立的,允許每個時隙自適應編碼,但每個時隙的自適應必須及時,這是第二代標準一個很大的改變。自適應編碼在最近幾年應用非常廣泛,這也是衛星通信編碼方式的發展趨勢,雖然現在還沒有實際的DVB-RCS2信號,但可以肯定,這項技術必將大大提高子站的自主性以及傳輸效率。
DVB-RCS2還有一個創新點:有關功率控制的報告首次被提出。功率控制系統支持可選控制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獲得具有不同帶寬的載波的連續功率譜密度,因此可有選擇地控制各個方向的有效傳輸功率。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節省設備能源,在不需要傳送信息的方向(區域)可以低功耗運行,僅僅維持設備的在線狀態即可,而且還可以有效延長設備壽命。在外太空的設備往往是只要動力資源耗盡即告報廢,減少了設備的能源消耗也就變相增加了設備的使用時間。
2001年底,SES公司宣布其帶寬交互系統ASTRA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全球第一套應用DVB-RCS標準的商業系統。此外,許多國際大公司都在積極發展DVBRCS技術用于下一代衛星業務,這標志著DVB-RCS作為行業標準,已經進入到了應用階段。
國內VSAT網絡和DVB-RCS網絡還處于研究階段,但實際上,國內DVB-RCS及VAST用戶已經存在。我國雖然尚未制定自己的廣播衛星回傳技術標準體系,但基于現有實際應用狀況及技術能力,在吸收成熟技術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并建立我國自己的衛星回傳技術是可行的。
中國完全可以放開手腳來發展屬于自己的廣播衛星回傳技術體系。由于DVB-S2系統的出現,2008年歐洲DVB組織開始策劃新一代的衛星回傳技術標準DVBRCS2。而我國自己ABS-S技術標準有其獨特的優勢,并且已經在“村村通”工程中廣泛使用,研究與其配套的新一代衛星回傳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有了衛星回傳技術,可以更好地開展針對偏遠地區的文化共享、資源共享、遠程教育等關系民生的重大項目。
中國在衛星回傳技術要想取得較好發展,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是必不可少的[10]。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要加強在衛星回傳技術上的研究。2011年11月DVB-RCS2標準的推出,也為我國的技術標準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在強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一定會有自己的衛星回傳技術標準。
[1]郅琦.基于DVB-RCS的VAST寬帶衛星通信技術與應用[J].電子科技,2011,24(10):132-137.
[2]許珂.DVB-RCS 衛星互動網絡研究[J].技術廣角,2007(1):73-78.
[3]ETSI EN 302307 V1.1.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second generation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modulat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ing,interactive services,news gathering and other broadband satellite applications[S].2005.
[4]ALIZADEH A.Feature analysi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standard DVBS2 for satellite broad-band services[C]//Pro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Problems of Radio Engineering,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l.]:IEEE Press,2010:23-27.
[5]GABELLI G,PALESTINI C,CIONI S,et al.A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optimization of joint code and frame synchronization for DVB-S2/RCS mobile[C]//Proc.20105th Advanced Satellite Multimedia Systems Conference and the 11th Signal Processing for Space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l.]:IEEE Press,2010:190-197.
[6]ETSI EN 301790 V1.3.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interaction channel for satellite distribution systems[S].2003.
[7]ETSI EN 301545-2 V1.1.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second generation DVB interactive satellite system(DVB-RCS2);part 2:lower layers for satellite standard[S].2011.
[8]楊華,黃焱.DVB—RCS衛星交互網通信體制研究[J].電視技術,2010,34(9):10-12.
[9]MARCHESE M,MONGELLI M.Adaptive call admission and bandwidth control in DVB-RCS system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2010(12):568-576.
[10]施玉海.新一代衛星回傳系統設計需求分析[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9(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