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大鵬 □李德營 □張 琳 □王寶玉(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伊川縣濱河新區水系景觀工程包括伊河兩岸堤防工程、濱河生態文化景觀工程、攔河蓄水工程。為了能夠充分體現伊川厚重文化底蘊,實現城市、園林、文化、水系的科學融合,針對濱河新區水系景觀工程中的設計洪水計算和生態文化景觀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伊河洪水是黃河三門峽-花園口區間洪水的重要組成部分,洪水主要由夏季暴雨形成,洪水發生時間一般為6-10月,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伊河洪水具有洪峰高、洪量大、歷時短、陡漲陡落等特性。
伊川濱河新區河段以下約11 km有伊河龍門鎮水文站,其設計洪水分析的代表站采用龍門鎮水文站。由于該河段上游已建有大型水庫陸渾水庫,設計洪水的計算需要考慮陸渾水庫的影響,而陸渾水庫為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其防洪運用方式需要根據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整體要求確定。因此,根據黃河下游防洪工程規劃的要求,不僅要計算伊河龍門鎮站及陸龍區間的設計洪水,還需計算與黃河下游防洪有關的黃河花園口、三花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伊洛河上的陸故黑區間(指陸渾、故縣、黑石關區間)等站及區間的設計洪水。
陸渾水庫位于伊河中游嵩縣境內,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492 km2,占伊河流域面積的57.9%,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供水和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是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配套工程之一。本次水文分析計算涉及的主要水文站有黃河干流的三門峽、小浪底、花園口及伊河的龍門鎮、陸渾等站。
伊河龍門鎮站上游修建有大型陸渾水庫工程,水庫1960年汛期開始圍堰擋水,因此,1960年以后的龍門鎮站的洪水資料受陸渾水庫調蓄的影響。為保證資料基礎的一致性,需對受水庫調蓄影響的洪水資料進行還原處理。對洪峰流量采用還原洪水過程的方法進行還原,即將陸渾站還原后的天然洪水過程與實測洪水過程分別演進至龍門鎮斷面,兩者的差值加上龍門鎮站實測洪水過程,即為龍門鎮站還原后的天然洪水過程;洪量還原采用計算水庫逐日調蓄量,還原龍門鎮逐日平均流量的方法進行計算。
黃河干流花園口、三花間等站及區間的設計洪水以往曾進行過多次分析計算,本次主要是考慮到資料的延長,對設計洪水進行復核分析。在進行黃河下游防洪規劃時,曾于2001年將資料延長至1997年,又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計算,該次分析計算時對伊洛河夾灘和沁南地區滯洪的影響分析較以往有一些變化,其分析計算思路為:首先計算各站及區間無大型水庫影響、伊洛河夾灘地區堤防不決溢情況下的設計洪水(即理想情況下設計洪水),擬定各站及區間的設計洪水過程線,按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確定的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水庫的運用方式聯合進行調洪運用后,得出工程運用后的龍門鎮站的設計洪水。
設計洪水過程線采用仿典型的方法進行計算。典型洪水選擇三花間實測較大,同時也是伊河和洛河較大的1954年8月、1958年7月和1982年8月洪水。以流域內的控制站為節點,將黃河中下游洪水過程分成14個分區,其中伊洛河洪水過程分為陸渾水庫以上、故縣水庫以上、陸故黑區間等分區,對伊洛河夾灘及沁南自然滯洪區決溢影響進行還原,通過過程線的區域平衡計算,得出黃河中下游干支流各站及區間各典型洪水過程。采用峰、量同頻率控制方法,用設計洪水峰、量的倍比,同倍比放大各分區的實測洪水過程,即可得出各分區不同典型設計洪水過程。設計洪水組成為花園口、三花間、黑石關、陸故黑區間、陸龍區間同頻率,陸渾、故縣以上區間、三花間其它部分以及三門峽以上部分相應。
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包括河防工程、水庫工程和分滯洪區。其中河防工程包括堤防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水庫工程包括干流上的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支流上的陸渾水庫、故縣水庫;分滯洪區包括東平湖滯洪區和北金堤滯洪區。
水庫工程是整個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的骨干工程,其中對伊河龍門鎮站設計洪水有著直接影響的是陸渾水庫。各水庫采用小浪底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擬定的水庫聯合防洪運用方式,對各典型設計洪水過程進行聯合調洪計算后,得出龍門鎮站經水庫作用后設計洪峰流量,成果見表1。

表1 工程作用后龍門鎮站設計洪峰流量成果表
伊川地處河洛地區的中心地帶,被譽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伊川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保護、弘揚和展現需要與伊河兩岸的濱水景觀有機結合,以歷史文化精髓作為濱河景觀的靈魂主導,以濱河景觀作為歷史文化精髓展現的生態載體,營造“山水相映、林草豐茂、溪流云飄、鳥飛魚翔”的美麗自然景觀,大力提高濱河新區的觀賞性與城市品味,著力為市民提供一個觀光、游憩、休閑、娛樂的良好場所,推動伊川縣旅游業的發展。景觀設計遵循創新思維、生態融合、傳承歷史、產業協同、以人為本、分期實施的原則。
景觀設計要與堤防的造型及整體布置統一考慮,使之既互相配合又互相映襯。景觀工程要與堤防的附屬建構筑物如:橋、閘、碼頭等統一設計,使整個堤防最終展現于人面前的是一條豐富多彩的景觀帶。景觀的細節及整體設計都要全面維護水利工程正常功能的發揮。
本設計緊密結合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在設計理念、設計風格上保持統一。
堤防景觀從休閑、健身、娛樂、賞景等方面都要滿足當地居民居住用地的要求,成為居住區完善自身居住功能的最好保證。對于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地段要很好的利用及保護,使堤防景觀成為該地域特性文化的載體。堤防景觀要充分考慮城市整體景觀及旅游規劃,使堤防景觀成為整個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堤防景觀要考慮不同地塊的自然特性,如濕地地區、干地區及干濕結合區等各類型,充分考慮其各自的特性以便與之完美結合。堤防景觀要與城市的水陸交通體系完美配合,充分考慮水上交通與陸上交通各自的特點,使景觀的細節設計與各交通體系巧妙融合。
設計以連續性、親水性為主導,以“網絡功能”塑造為切入點,將沿伊河的親水活動面和堤頂活動面作為景觀設計的主要展開面,以兩岸坡地綠廊為基面,以伊河大橋、規劃三橋、規劃四橋等城市主要人流來向為主要節點,在水利工程設計中充分體現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形成“一軸兩帶六區多點”的規劃結構,通過構造各種性質的功能網絡和綠化、道路等聯系網絡,形成沿河具有整體性的網絡系統。
一軸:以歷史文化為軸線。兩帶:沿伊河左右兩岸組織景區、景點,并以道路串聯,形成景觀帶。六區:結合當地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將全線分為生態島居景觀區、休閑游憩景觀區、歷史人文景觀區、文化體驗景觀區、運動健身景觀區、自然風光景觀區六大景觀區域。多點:伊河大橋、先憂碑、伊相廣場等重點地區設置主題廣場,同時根據各個景觀分區的性質分化出各類空間作為景觀節點,猶如沿景觀軸線分散布置的明珠,構成完整的景觀網絡。
本次研究從整個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角度對伊河濱河新區段的設計洪水進行了計算,其成果更加科學合理和切合實際。
在生態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中,不僅限于簡單的綠化美化,而是基于結合自然、結合生態維護的科學理念,強化文化主題,發掘歷史蹤跡,喚起歷史記憶,協調串聯與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的關系,借助景觀的生態化設計,探索如何挖掘利用景觀組成要素本身的其它潛在價值以形成對傳統水利工程的助益而非減損,這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內涵。
[1]張金良,索二峰.黃河中游水庫群水沙聯合調度方式及相關技術[J].人民黃河,2005(7).
[2]呂書原.水利工程建筑景觀化設計與藝術創作探討[J].江蘇水利,2001(10).
[3]劉義興.水利工程設計中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分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