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克里滕登
那些盡心盡責養育子女的父母,用經濟學家雪莉·伯格拉夫的話來說,實際上就是“我們經濟中主要的財富創造者”。
但是,這種巨大貢獻仍不值一文。在這個世界,母親們仍要面對不被尊重、不被承認的事實。多數人,就像搖籃里的嬰兒一樣,認為母親的照料是理所當然的分內之事。
人們常向全職母親提出這樣輕蔑的問題:“你一整天都干什么了?”一個朋友為在家照看女兒,放棄了她喜歡的出版社管理者的職位。一天,她糾正孩子的錯誤,女兒怒氣沖沖地打斷她說:“我為什么要聽你的?你不過是個家庭婦女!”
母親的工作不僅被忽視,而且還可能成為職場上的絆腳石。一位紐約長島的婦女,有特殊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找工作時人們一再忠告她,不要說曾長達13年照顧一個患慢性病的殘疾孩子。勇敢堅韌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懷都不會為她的工作開綠燈,那不過是一段無足輕重的經歷。
我們對家庭的價值喋喋不休,卻無視建設家庭所需付出的勞動。這種自相矛盾在我們的社會中隨處可見。
首先,固定的工作場所使很多女性——有孩子就被迫減少——即使不放棄——她們的工作。結果收入銳減,這造成母親們與未生育女性間的收入差距超過了男女間的收入差距。這些損失的收入相當于一筆巨額的“媽媽稅”,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女性來說,它價值100多萬美元。
其次,婚姻仍不是一種經濟上平等的伙伴關系。無一例外,離異后的母親首要職責是照看孩子,要比那些全身心投入事業的女性在經濟上更窘迫。
最后,政府的社會政策根本沒把照看未成年家庭成員的無酬勞動界定為工作。保姆可以積分,以享受社會保障,但母親卻沒有。除非她通過其他方式“被雇用”,否則生身母親無權享受失業保險或補償。
由于上述原因,做全職媽媽是造成老年女性貧困的最大誘因。在美國,全職媽媽的養老金比男性少,也比無子女的女性少。65歲以上的女性可能比同齡男性貧困兩倍以上。
對母親工作的貶低也波及到那些領取薪水做類似工作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幼兒園老師常被說成是“看孩子的”,其工資之低導致該行業的優秀人才不斷流失。
這些政策的最終惡果,是在經濟上重罰那些愿意在孩子身上真正下工夫的人。在所有獻給母親的甜言蜜語背后,是這一殘酷的現實。
時常有人計算家庭應付給母親多少報酬。其中有這樣一項計算:一位母親不算退休、醫療和其他福利,每年工資就值508700美元。這個天文數字是這樣算的:先假定母親承擔17種工作,從看孩子、燒飯洗衣到打理家庭財務、解決家庭糾紛,再把每種工作按中等年薪水平相加。更合乎實際的做法也許是按中層管理者的水準估算母親的價值,再加上一些額外的零星服務項目。如做心理醫師、理財師、私人司機等。這樣算下來,年薪10萬美元不成問題——或者說比現在多掙10萬。
無償的女性關愛不僅是家庭的命脈,也是經濟的重心。大量的最新研究表明,無償照看孩子所付出的勞動量比經濟學家設想的要多得多。的確,它在規模上可媲美于普通經濟中的大型產業。即使在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無償的家務勞動上消耗的時間——其中大多與照看孩子有關,至少等于市場有償勞動力的一半。而這類無償勞動的80%,是由女性完成的。
這份不計時間與勞動量的巨大饋贈,簡括地說明了成年女性為什么比男性窮困得多,盡管在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她們勞動的時間都比男性要長。一本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用4頁篇幅討論貧窮問題,卻沒有提到這個事實,即窮人大多是婦女和兒童。教科書的作者從沒想到這種貧窮或許同以下事實有關:人類中有一半人的大部分勞動沒有報酬。
在經濟學里,“免費搭車者”指的是不付出代價而得利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無償獲益者。按這個定義,家庭和全球經濟都是典型的免費搭車者,都仰賴于付出勞動,卻沒有或很少有報償的母親。
很有可能。母親和其他照看自家孩子、病人或老人的人們依然故我,不計辛勞和后果。無論如何,母愛是世界上最可再生的資源。但即使如此,我們仍有充分理由終止對女性勞動的無償占用——這叫做公正。
胡曉宇摘自《媽媽值多少錢?》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