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讓我告訴你不知道的細節
孩子,對媽媽盡力做的事,你總是那么不耐煩,不滿意。其實,就是這些惹你不耐煩、讓你不滿意的事情背后,有著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11點40分,菜已經炒好了,該下面條了。按以往的經驗,面條煮得差不多時,你就會推門回來。可是,現在已經12點15分了,你還沒有回來。快12點半,你才進了門。
“面條都成了糨糊,叫人咋吃?!”你勉強夾了一筷子,瞅了一眼,連吃都沒吃,就放下了筷子。“我吃泡面算了。”
孩子,就因為你沒按平日的時間回來,煮好后我特地給你盛了一碗,一直沒放筷子,不停地攪動著,生怕面條粘在一起。其實你這碗并沒有“成了糨糊”,真正成了糨糊的,是鍋里的,包括媽媽吃的那一碗。
你還不知道的是,以往媽媽不到11點就回家做飯。而那天,已經11點20分了,媽媽才得以脫身離開單位。一路上,沒有自行車的我是跑著趕回家的,中間還順便買了菜。為了“提速”,是在菜價最貴的第一家買的,菜沒挑,該找的零錢也沒要,繼續跑。面條煮好了,我才換上拖鞋,甚至才洗手,匆忙到都沒時間注意最基本的衛生。
孩子,一碗你不滿意的面條,一碗因為你自己沒有按時回家而有點粘連的面條,它后面隱藏的是:我十萬火急地趕回家,包括買菜,沒顧得上換拖鞋,沒顧得上洗手就做飯,沒顧得上自己吃飯,不停地給你攪拌。生怕有什么意外,忐忑不安地等你回來。結果是,我一個人吃了那面條。
你不知道,一切準備停當等你回來時,媽媽感到很欣慰:再急再忙,也沒耽擱給我的寶貝做飯。孩子,當你決定吃泡面時,如果面條有靈性或是通人性,我想,它應該是淚流滿面的,一定是!
我們是母子,是親親的母子,可未必時時都心有靈犀。很多表面的背后,都藏著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已經晚上11點了,你外出還沒有回來。一聽樓梯上傳來腳步聲,我就跑過去拉開門。如此反反復復,煩躁不安,以至于你爸不客氣地戲謔我“精神得很就顯得神經得很”。雖然你是個男孩,可畢竟才12歲。12歲是不足以完全保護好自己的。我甚至跑到樓下、小區外、十字路口去等你。
你推門進來時,我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發愣。你問我“不開電視坐在客廳干嗎?”我說“睡不著,坐坐”。我問你玩得開心不,你便眉飛色舞地講了起來。看你那么開心,媽媽覺得剛才的擔驚受怕也值了。
“人家正跟你說話哩,你咋蔫不拉嘰的?”你覺得我聽得不認真,掃了你的興。“沒有,沒有。你說,接著說。”我趕忙振作起來。
孩子,你不知道的是,忙了一整天的我,真的很困很困。正因為你半天不回來,我著急擔心,不能早早休息。你一進門,我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馬上就覺得困得睜不開眼睛。
其實,我的孩子,許多時候,你看到的事實,根本就不等同于真相。你不知道事實背后的細節,媽媽自然也不忍心嘮叨給你。畢竟,你的快樂,是媽媽最大的心愿!
陳皓摘自《家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