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與中國社會一樣,在日本名牌大學中就學的女學生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統計,東京大學中的女生比例為18%,慶應大學為32%,早稻田大學為34%。同樣,與中國社會一樣,日本的高學歷女子也面臨“結婚難”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中國的高學歷女子找不到解決“結婚難”問題切入點的時候,不妨聽聽早稻田大學堅持“戀愛均衡說”的森川友義教授的看法。
他認為“戀愛”是以自己的戀愛價值和商品價值為基礎的物物交易。一般而言,只有價值相同的男女才能成為戀人或夫妻。但是,在日本著名大學畢業的女生,尤其是像東京大學這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往往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愿意與私立大學畢業的男生交往,這就是所謂的學歷相同,價值觀不同,導致大量高學歷“剩女”的誕生。
他強調名牌大學的女生都會犯一個錯誤,以為自己學歷越高魅力也就越大。殊不知,女性的魅力并不僅僅來自于高學歷。這種把“戀愛”與商品社會的“物物交換”直接等同起來的觀點,初聽起來讓人感覺是一種“倒退”,更為許多“清高”的高學歷女子至少在表面上所不屑。但細品起來,卻有“實話實說”的味道。戀愛,總有一個從空中落地的過程,區別在于過程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結果也會因此不同。
森川友義教授指出,女性對于自己的投資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時間,二是精力,三是金錢。但是高學歷的女性往往是口袋里有錢,卻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也沒有充沛的精力,每天只是重復繁忙的工作,無暇顧及自己的感情與生活。雖然是如此的生活現狀,但是在自己的意識中,這些女性總覺得自己有錢有好工作,高人一等,相信自己一定會得到白馬王子的垂愛,但是事實往往與此相反。因此,許多“剩女”必須檢討自己的生活:光有錢和工作是不夠的。
長期以來,在研究中國“剩女”的社會現象時,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社會“婚姻擠壓”的結果,是男女比例不平衡造成的;有的學者認為是傳統婚姻觀念影響的結果,就是男子只能“下娶”而不愿意“平娶”或者“高娶”;有的學者認為是當前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特別是戶籍制度變化帶來的結果。實實在在從“剩女”本身進行研究的還不多見。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川友義的“剩女論”或許會在中國社會引起不同的反響。
一個社會現象的出現,往往是一個社會“病癥”的反映。如何望聞問切,如何開方下藥,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