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引起了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持續關注。筆者在查閱歷史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南北朝時期梁武帝之弟蕭宏的一段經歷值得玩味。
蕭宏這人特有錢,《南史》第51卷記載。蕭宏家蓋了30問倉庫,每間倉庫藏有銅錢1000萬。根據《資治通鑒·梁紀二》里面的物價數據,梁朝極盛時期,30文銅錢可以買一斛大米,也就是說,蕭宏的存款可以買下1000萬斛大米。梁朝一斛米有40公斤,1000萬斛米就是40萬噸,按每噸2000元計算。價值人民幣8個億。
事實上。蕭宏除了這8億存款,名下還有大批的房屋和地皮。《資治通鑒》第148卷寫道:“宏都下有數十邸。”就是說蕭宏在南京(當時南京是梁朝的首都)擁有幾十套別墅。
問題來了,蕭宏是一個王爺(蕭宏爵封臨川王),哪來這么多財富呢?原來啊,這位王爺擅長放高利貸,當時南京有好多人找他貸款,貸出去1萬,半年后收回來就是2萬,一年后收回來就是4萬,連本帶利驢打滾,銅錢嘩嘩地往家里流,想不暴富都不行。
梁朝人找蕭宏貸款,跟咱們找銀行貸款一樣。是必須有擔保有抵押的,大批的窮人拿住房作了抵押,后來還不起錢,合同期限一到,蕭宏就派人登門收屋,致使債務人無家可歸。
站在蕭宏的角度看,誰還不起貸款。他就收誰的房子,這樣做不但劃算,而且合理。甚至還符合現代契約精神。但是如果站在蕭宏他哥梁武帝的角度看,那就不同了,因為欠債的人越來越多,被蕭宏趕出家門的人也越來越多,南京城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無家可歸,也會給治安帶來巨大影響,所以不管是從道義出發。還是考慮到政局的穩定,梁武帝都有必要給蕭宏上一道箍。
梁武帝天監八年,蕭宏接到一道圣旨:“自今以后,懸券不得復驅奪。”在南北朝,“懸”有抵押的意思,“券”有房契的意思,這道圣旨是告訴蕭宏,以后該放貸還放貸,但是對那些還不起貸款的,你可不許再收人家的房子了。很顯然,這個政策完全是古典的“家園豁免”。
說到“家園豁免”,我們還得介紹一下美國法律。美國每個州(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有一大堆豁免法,有的禁止債權人收回債務人的自住房產,有的則要求債權人在收回自住房產之后,再返還給債務人一些豁免金。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倘若單身業主無力償還貸款,那么銀行收回房子之后。必須給業主2萬美金作為生活保障:如果無力償還貸款的是老人、殘障人士、年收入在2萬美金以下的低收入者,那么銀行收回房產之后,必須給業主15萬美金作為生活保障。明尼蘇達州的規定更狠,完全禁止收回債務人的任何自住房產。以上法律和判案原則統稱為“家園豁免”(“家園豁免”在不斷修正,文中的描述可能與現行政策不盡一致)。想必立法者是從人權和道義的角度考慮,怕債務人無家可歸,流浪街頭,撬門別鎖,順手牽羊,那樣既降低了債務人的生活質量,也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如此看來,梁武帝制止弟弟蕭宏逼債收房。也就帶有“家園豁免”的意味。
蕭宏還真聽話,自此不敢逼債收屋。因為這個緣故,他前期投放出去的大筆資金都沒能收回來,連本帶利地虧了一個狠。
梁朝人殷蕓(此人做過蕭宏的秘書)寫的《金陵拾遺記》,里面說蕭宏晚年財富大減。我看這跟那道圣旨有關,是梁武帝搞的“家園豁免”讓蕭宏產生了大量呆壞賬,然后突然變窮,一如在金融危機里翻船的銀行家。
南北朝那會兒沒有銀行,也沒有股市。經濟體之間的金融依存度非常之低,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當時盡管有大批人還不起貸款,卻只造成了一些治安問題,而沒有引發次貸危機。等到梁武帝下旨搞起“家園豁免”之后,相信連治安問題也會消失。
只是有兩點不好:第一,作為放貸者。蕭宏損失慘重,遭遇了金融危機;第二,蕭宏喪失了收屋的權利。同時也就喪失了放貸的動力,以后窮人再找蕭宏貸款會變得很難,同樣是遭遇了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