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超慧,李 鵬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190)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視頻壓縮、廣播電視等圖像通信領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程序被廣泛地應用在圖像通信領域中,涉及計算機程序的專利申請量近年來增長迅速。對于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申請人通常不甘于僅以方法權利要求的形式獲得保護,他們希望也能夠以產品權利要求的形式對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進行保護。然而,申請人往往能夠按照方法流程的步驟撰寫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方法權利要求,卻在撰寫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產品權利要求時頻頻出現不符合專利法相關規定的缺陷,從而導致發明專利申請被駁回。
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根據不同的權利要求所涉及的法條、規定,對經常出現的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產品權利要求的幾種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申請人撰寫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產品權利要求時應注意的問題。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2節中規定:“如果一項權利要求僅僅涉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則不應當被授予專利權。如果一項權利要求,除其主題名稱外,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均為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也不應當被授予專利權。”
依據上述規定,主題名稱實質為“程序”,例如“程序”、“軟件”、“補丁”、“指令”等的權利要求,無論其限定的內容如何,均認為其要求保護的是計算機程序本身,而計算機程序本身屬于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而主題名稱為“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計算機可讀媒體”、“記錄介質”等的權利要求,如果不涉及如疊層構成、磁道間隔、材料等物理特性的改進,而實質上僅由其所記錄的程序限定,那么該權利要求除了其主題名稱之外,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僅涉及程序本身,實質上僅涉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也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
隨著指南的修改以及規程的發布,越來越多的發明專利申請為了規避相關規定,對于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產品權利要求,申請人通常不會撰寫為主題名稱實質上為“程序”或者僅由其所記錄的程序所限定的“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的形式,而是采取了各種其他的撰寫形式。以下是幾種較為典型的案例及其分析。
1)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產品,其中將程序直接作為所請求保護的產品的組成部件,并在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中既包含對程序直接限定的內容,又包含技術特征。
【案例1】
權利要求:一種多屏幕拼接墻顏色校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屏幕拼接而成的拼接墻、攝像頭、主控單元和顏色校正單元,攝像頭設于拼接墻前方,主控單元分別與攝像頭、顏色校正單元和各個屏幕連接,顏色校正單元與攝像頭連接,顏色校正單元為設于計算機上的顏色校正軟件;其中,攝像頭用于拍攝整個拼接墻上顯示的圖像;主控單元用于完成拼接墻上各顯示單元同步信號的檢測,控制攝像頭與各顯示單元同步運行,接收并執行來自計算機上顏色校正單元的各種命令;顏色校正單元運行于計算機上,用于設置各個顯示單元上的顏色圖像,提取和分析各個顯示單元的基色參數,校正各顯示單元的顏色以及與主控單元通信。
分析: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九章第2節中規定:“如果一項權利要求在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動規則和方法的內容,又包含技術特征,則該權利要求就整體而言并不是一種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應當依據專利法第二十五條排除其獲得專利權的可能性。”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2節中還規定:“產品權利要求適用于產品發明或者實用新型,通常應當用產品的結構特征來描述。特殊情況下,當產品權利要求中的一個或多個技術特征無法用結構特征予以清楚地表征時,允許借助物理或化學參數表征;當無法用結構特征并且也不能用參數特征予以清楚地表征時,允許借助于方法特征表征。”
若一項權利要求在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中既包含程序代碼,又包含技術特征,那么其就整體而言不是一種智力活動規則和方法,不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但是,若該權利要求中將程序直接作為請求保護的產品的組成部件,并且在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中包括對程序的功能直接限定的內容,那么這些限定內容屬于對程序本身的直接限定,這樣的限定內容既不是結構特征,也不是方法特征,會導致所請求保護的產品不清楚,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定。
具體到案例1,權利要求所請求保護的裝置中包括了技術特征“拼接墻”、“攝像頭”等,因而其就整體而言不是智力活動規則和方法。但是,該權利要求中,顏色校正單元直接作為所請求保護的裝置的組成部件,并且該權利要求中明確記載了“顏色校正單元為設于計算機上的顏色校正軟件”,因而對“顏色校正單元”的限定內容實質上是對“顏色校正軟件”的限定,即對程序的限定,其不屬于結構特征也不屬于方法特征,因此,該權利要求未清楚表述出所請求保護的裝置是一種具有怎樣結構的裝置,導致了該權利要求不清楚,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定。
倘若在上述權利要求中,盡管在所請求保護的裝置中將程序直接作為所請求保護的裝置的組成部件,但是并未對程序的功能進行直接限定,那么,該權利要求并不屬于限定內容一部分涉及程序本身的權利要求,即不應按照“對程序的限定不屬于結構特征也不屬于方法特征而導致權利要求不清楚”的思路對其進行審查。
2)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產品,其沒有按照與方法流程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發明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書的整體和說明書公開的內容可以確定該發明屬于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
【案例2】
權利要求1:一種全景圖像生成方法,包括:圖像獲取步驟,特征A;拼接區域獲取步驟,特征B;以及全景生成步驟,特征C。
權利要求10:一種全景圖像生成裝置,包括:圖像獲取部,特征A;拼接區域獲取部,特征B;以及全景生成部,特征C。
權利要求11: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其包括用于執行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處理器。
在說明書中還記載了:上述根據本發明的全景圖像生成方法在由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中,作為計算機可讀取的代碼來實現。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包括存儲有由計算機可讀取的數據的所有種類的記錄裝置。
分析: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九章第5.2節中規定:“如果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按照與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步驟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或者按照與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裝置權利要求,即這種裝置權利要求中的各組成部分與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個步驟或方法權利要求中的各個步驟完全對應一致,則這種裝置權利要求中的各組成部分應當理解為實現該程序流程各步驟或該方法各步驟所必須建立的功能模塊,由這樣一組功能模塊限定的裝置權利要求應當理解為主要通過說明書記載的計算機程序實現該解決方案的功能模塊構架,而不應當理解為主要通過硬件方式實現該解決方案的實體裝置。”
如果產品權利要求未按照與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步驟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或者未按照與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該權利要求不能理解為功能模塊構架形式的產品,而應理解為實體裝置,此時應審查該產品權利要求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定。
對于上述案例2,說明書中已經明確了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全部由計算機程序實現的,那么產品權利要求應當按照與說明書中的計算機程序流程或方法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來撰寫,其中,權利要求10是按照與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的各個步驟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的,應將權利要求10理解為功能模塊構架的產品權利要求,在滿足其他授權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被授予專利權。而權利要求11所請求保護的產品沒有按照與說明書中的計算機程序流程或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的各個步驟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因而權利要求11不能理解為功能模塊構架形式的產品,而應理解為實體裝置。在將權利要求11理解為實體裝置的情況下,其中對處理器的方法限定應理解為概括了能夠實現所述方法的所有方式,而說明書中僅公開了使用計算機程序流程來實現所述方法的特定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說明書的內容不能明了還可以采用說明書中沒有提到的其他等同替代方式來實現相同的方法,因此權利要求11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定。
3)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產品,其沒有按照與方法流程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發明專利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無法判斷其是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但對于該產品的個別組成部分涉及到計算機程序。
【案例3】
權利要求:一種通信裝置,包含:至少一個無線電收發器模塊;第一用戶識別卡,對應于第一公共陸地移動網,通過該至少一個無線電收發器模塊其中之一,該第一用戶識別卡接入屬于該第一公共陸地移動網的第一服務小區,并接收第一鄰近小區名單,該第一鄰近小區名單包含該第一服務小區的至少一個鄰近小區的對應信道頻率;第二用戶識別卡,對應于第二公共陸地移動網,通過該至少一個無線電收發器模塊其中之一,該第二用戶識別卡接入屬于該第二公共陸地移動網的第二服務小區,并接收第二鄰近小區名單,該第二鄰近小區名單包含該第二服務小區的至少一個鄰近小區的對應信道頻率;以及處理器,耦接于該第一用戶識別卡、該第二用戶識別卡及該至少一個無線電收發器模塊,該處理器合并該第一鄰近小區名單以及該第二鄰近小區名單以獲得合并鄰近小區名單,將該無線電收發器模塊調諧至該合并鄰近小區名單中該多個鄰近小區的至少一個對應信道頻率,以分別自該多個鄰近小區接收多個信號,并相應地測量及評估該多個鄰近小區的質量。
說明書中記載了:圖1是依本發明實施例的通信裝置的示意圖,其中101和102分別為第一用戶識別卡和第二用戶識別卡;并且說明書中沒有明確指出本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全部是由計算機程序實現的。

分析:
在通信領域,盡管處理器通常是通過在其上運行程序而實現相應的功能,但是,如果權利要求中記載了實體裝置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雖然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為處理器,但其他組成部分可以為實體部件的情況下,該權利要求整體上清楚地限定了處理器與其他部分之間的連接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過程,發明所要實現的功能是由處理器與其他組成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則從整體而言,該權利要求不應被視為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而應將其視為一般產品權利要求。而對于一般產品權利要求,通常應當用產品的結構特征來描述,當無法用結構特征予以清楚地表征時,允許借助于方法特征表征。
對于上述案例3,第一用戶識別卡、第二用戶識別卡和無線電收發機模塊是實體部件,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裝置中包括了無線電收發機模塊、第一用戶識別卡、第二用戶識別卡和處理器,盡管處理器通常是通過在其上運行程序而實現相應的功能,但該權利要求清楚地限定了處理器與無線電收發機模塊、第一用戶識別卡和第二用戶識別卡之間的連接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過程,該權利要求所要實現的功能是處理器與無線電收發機模塊、第一用戶識別卡和第二用戶識別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因此,該權利要求不應被視為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而應將其視為一般產品權利要求。
筆者認為,根據說明書中的記載,處理器能夠完成“合并、調諧、接收、測量”的功能,而對于處理器的功能無法用結構特征清楚地表征,因而是允許對處理器采用上述方法特征來進行限定的。
對于在審查過程中如何界定一個發明是否“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及其適用哪些相關規定,筆者認為,若說明書中明確指出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全部是由計算機程序實現的或者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整體能判斷出該技術方案全部是由計算機程序實現的,則應當將其產品權利要求視為是“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應按照《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九章的規定進行審查。若說明書中沒有明確指出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全部由計算機程序實現,尤其是給出了代表模塊連接方式的框架圖,并給出了模塊之間連接關系的,即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原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無法判斷其是全部由計算機程序流程實現的,當權利要求沒有按照與方法流程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時,應將其視為一般的產品權利要求,按照《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二章的規定,審查其功能性限定是否得到說明書的支持。由此可見,對于兩者的審查所依據的規定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對于申請人在撰寫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產品權利要求時,首先就要求申請人在技術層面上區分發明是否“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
對于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申請人應該嚴格按照與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步驟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或者按照與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撰寫產品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撰寫方式不僅要求產品權利要求中的各組成部分與方法權利要求(或說明書記載的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個步驟及其執行時序相對應,還要求產品權利要求與方法權利要求的主題名稱(或說明書中對計算機程序流程的說明)相對應。
對于非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的發明,在撰寫產品權利要求的時候要注意以下3點:
1)不要在權利要求中對作為所請求保護的產品的組成部件的程序的功能進行直接限定,即不要對程序本身進行限定。
2)在說明書中要對權利要求所請求保護的產品的實體硬件裝置形式加以描述,如機頂盒、數字電視這樣的實體裝置;并在權利要求以及說明書中對其具有哪些組成部件、哪些組成部件是實體部件,各個組成部件分別完成什么功能及是如何完成的、各個組成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過程加以詳細描述,使其滿足說明書公開充分以及權利要求得到說明書支持的規定。
3)在說明書附圖中不僅要給出方法流程圖,還要給出對所請求保護的產品的實體硬件裝置相對應的附圖,并在附圖中給出各個組成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讓審查員能清楚明了地得知發明所要實現的功能是由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本文通過對幾個典型案例的分析,對審查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產品權利要求時不同案例所適用的規定進行了梳理,并針對發明專利申請是否為“全部以計算機程序流程為依據”,給出了申請人在不同情況下撰寫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產品權利要求時的建議,希望對業內人士有所幫助。
這僅僅是筆者在審查工作實踐中對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產品權利要求的審查的一點體會和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EB/OL].[2012-07-02].http://219.239.26.3/download/9684714/36892187/3/pdf/20/202/1293923383572_714/sczn2010.pdf.
[2]完善的審查規則是專利制度的保障——《專利審查指南》解讀(一).[EB/OL].[2012-07-02].http://www.sipo.gov.cn/mtjj/2010/201002/t20100201_489207.html.
[3]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