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是上海的經濟、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被譽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名片”。近年來,在中央和市委的領導下,黃浦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大力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引導市民爭做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公民道德規范的實踐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創造者,探索具有黃浦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設路子,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動力、道德支撐和文化條件。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重持久、強領導,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長效
領導重視,為活動持續開展注入強大動力。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把學雷鋒活動作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深入推進。區領導多次看望、慰問參與服務的民兵和志愿者,聽取有關工作匯報,鼓舞、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30年來,南京路民兵團員累計參加為民服務62萬人次,服務對象330萬人次,為民做好事15余萬件。廣大市民群眾把20日稱為每月一次的“雷鋒生日”,把南京路民兵譽為“不穿軍裝的好八連”。
與時俱進,豐富拓展學雷鋒活動內涵。黃浦區大力推進學雷鋒活動實現“四個轉變”:由上街擺攤向崗位學雷鋒轉變;由一條街服務向全社會聯動轉變;由傳統式服務向多元化服務轉變;由單純的志愿服務向系統的創先爭優轉變。推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義務講解隊、外灘離退休專家義務醫療志愿者等一批學雷鋒志愿者隊伍,以及百家文明單位學雷鋒志愿服務行動、“七彩心帆”城市志愿服務站等一批學雷鋒品牌,輻射、帶動了全區志愿服務格局的形成。
健全機制,營造濃厚的學雷鋒活動氛圍。建立健全宣傳發動機制,通過開展百家文明單位學雷鋒活動,充分調動機關單位、社區居民參與學雷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群眾成為學雷鋒活動的主體和受益者;建立典型培樹機制,通過對武警一支隊十中隊、市北燃氣服務明星、勞模楊國良等各行各業學雷鋒先進典型的學習宣傳,營造學習、爭當雷鋒的良好社會氛圍;拓展學雷鋒陣地和網絡,依托52個志愿服務基地,5個“七彩心帆”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定期開展學雷鋒便民服務活動,發布“文明黃浦”官方微博,實時更新學雷鋒活動信息,確保學雷鋒活動有陣地、有制度、有新意。
重實踐、塑品牌,擴大公民道德建設的參與覆蓋
探索完善“三會制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堅持把加強社區公民道德建設與加強基層民主自治結合起來,探索和完善“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制度,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道德建設新機制。廣泛發動居民群眾制定體現公德要求、體現群眾自律的“居民公約”,通過居民自己制訂公約、自己執行公約、自己維護公約,逐步完善“以居委為重點、以樓組為亮點、以家庭為基點”的社區道德建設發展模式。
舉辦“大家參與”系列活動,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抓住世博契機,精心設計并持續8年開展了“迎世博大家參與”道德實踐系列活動。廣泛開展“大家談”、“大家畫”、“大家拍”、“大家寫”、“大家評”、“大家查”、“大家管”、“大家做”等專項活動,吸引了社區居民、機關干部、學校師生、企業員工、離退休老干部、外國留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共創作漫畫、攝影、格言等展現社會新風、體現社會和諧的作品逾萬件,成為千家萬戶共建共享城區文明的生動實踐。
推進“迎奧運、迎世博、講文明、除陋習”行動,促進公民道德提升。結合迎奧運、迎世博行動,組織開展“迎奧運、迎世博、講文明、除陋習”系列活動,通過上門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評選出亂扔垃圾、高空拋物等10大生活陋習,并精心策劃組織了“迎世博、除陋習”小品大賽,通過主題鮮明、寓教于樂的小品喚醒市民對陋習的反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開展交通文明“零公里行動”,在人民廣場地區,倡導市民遵守“三先三后”即先來后到,有序停車;先下后上,有序乘車;先看后過,有序過路的交通文明行為,引導養成交通文明習慣,塑造城市文明形象。
重創新、謀發展,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生機活力
創新理念,著力抓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堅持公民道德建設從娃娃抓起,提出“蹲下身子,和未成年人平等交流”的德育理念,堅持“寓教于樂、實踐育人”,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主題,開展“文文明明伴我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系列活動。發布推出“文文明明”卡通形象、“文文明明”傳統節日拼圖、“零零島”文文明明網絡社區等游戲載體,探索建立“文文明明”道德講堂、“文文明明”實踐基地、“文文明明”網絡社區三大健康快樂成長平臺,讓未成年人在快樂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公民道德的要求。
創新載體,放大公民道德實踐社會效應。創新實踐載體,把打造“誠信黃浦”作為道德實踐的重點。開展“法德伴我行、誠信在黃浦”主題活動,建成一批誠信點和示范街。創新活動形式,結合“我們的節日”開展以節載道教育活動。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精心設計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主題活動。創新宣傳載體,充分運用新的傳播手段和樣式,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主要景觀道路和區域,利用電子屏、道旗、宣傳海報等形式,多視角、全方位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報道,實現宣傳立體化、全覆蓋。
創新機制,確保公民道德建設常抓常新。積極培育和扶持社會組織參與公民道德建設,以志愿者協會為平臺,廣泛動員和吸納民間組織、企業志愿者團隊積極參與公民道德建設,在志愿服務的項目設置、運行管理、活動方式、資金籌措、績效評估等方面,滿足社會需求、注重社會評價、體現社會功能。依托志愿服務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探索“政府主導、專業運作,借鑒市場機制”的公益服務模式,大力支持社會公益組織開展針對老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志愿服務項目,在深入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