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旭
(蘭州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鐵路運輸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鐵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障鐵路運輸運作及通暢的關鍵是正常的接發列車作業。因此,對車務站段現行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進行評價,從中發現現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對強化接發列車安全、預防接發列車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隱患指標是從系統的整體出發,對系統的人員、設備、環境和管理進行的安全評價,這充分體現了事前安全的思想,即預防事故在其發生之前,這較事后安全,即聽任事故的發生再作調查、發現原因、采取措施、預防事故的重復發生,是一種質的飛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故安全上,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為此,本文將選擇采用隱患評價法來對車務站段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進行評價。
本文的隱患指標主要是根據烏海車務段烏海站的管理現狀,依照一般安全評價體系組建原則設計而成,這樣可以更為客觀準確的反映烏海車務站段現行的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狀態。另外還將把措施與實施效果綜合起來進行評價,適當考慮了實施接發列車事故防控措施的效果。具體指標由四部分組成:
2.1.1 接發列車安全教育培訓水平(R1):反映接發列車安全培訓狀況。包括:
1)管理人員業務培訓(R11);
2)接發列車作業人員培訓(R12);
3)接發列車安全日常教育(R13)。
2.1.2 接發列車人員安全管理水平(R1):反映車務站段接發列車人員安全管理工作的績效。包括:
1)接發列車人員勞動管理水平(R21);
2)接發列車人員生活管理水平(R22);
3)安全獎懲有效性(R23)。
2.1.3 技術業務水平(R3):反映車務站段接發列車人員及管理人員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包括:
1)管理人員業務水平(R31);
2)接發列車作業人員業務水平(R32)。
2.1.4 接發列車人員文化水平(R4):反映車務站段接發列車人員的實際文化水平程度。
2.1.5 接發列車人員勞動態度(R5)
2.2.1 接發列車安全技術設備性能(S1)包括:
1)接發列車設備性能(S11);
2)接發列車安全保障設備性能(S12);
3)接發列車事故救援設備性能(S13)。
2.2.2 接發列車設備安全管理水平(S2)
2.3.1 接發列車內部環境安全保障(H1)包括:
1)接發列車作業環境安全保障(H11);
2)接發列車內部社會環境安全保障(H12)。
2.3.2 接發列車外部環境安全保障(H2)包括:
1)自然環境安全保障(H21):天氣預報(H23)和惡劣天氣接發列車作業方法完善及落實(H24);

表2 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綜合評價表

表3 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綜合評價表
2)外部社會環境安全保障(H22):路外宣傳教育(H25)和社會治安狀況(H26)。
2.4.1 接發列車安全管理評價指標(J1)包括:
1)接發列車安全機構效能(J11);
2)接發列車安全規章制度(J12);
3)接發列車安全檢查與修正(J13);
4)接發列車事故處理(J14)。
2.4.2 接發列車安全信息管理評價指標(J2):作業人員對接發列車信息傳輸是否清晰、簡潔、明了,以及接發列車人員是否能勝任工作。包括:
1)接發列車安全信息數據完整度(J21);
2)接發列車安全信息處理效果(J22)。
2.4.3 接發列車安全資金管理評價指標(J3):站段用于接發列車安全方面的開支。
本文采取常規和模糊方法綜合的一種評價方法,對烏海車務段及烏海站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的評價。其具體步驟:首先,為了賦值的方便,把指標值的范圍定在0—100,最后得到的指標值越大,說明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越健全、越安全。其次,選取烏海車務段、烏海站兩個單位共30名有關管理人員和接發列車作業人員作為評價者,利用層次分析法,請評價者給出評價值及同一層次指標權重值。最后,對評價值和權重值進行處理并對評價指標進行計算合成。評價值匯總下表1。
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綜合評價表2。
續表(表 3)。
由接發列車事故防控評價結果,分析得出:
烏海車務段接發列車事故防控系統評價指標(Y)綜合評價得分為84分,屬于較好水平。它包括接發列車人員事故防控評價指標(R)、接發列車設備事故防控評價指標(S)、接發列車環境事故防控評價指標(H)、接發列車安全基礎管理評價指標(J)。R、S、H、J四個指標評價值,分別為 80、87、80、86 分。 其中,調車設備事故防控評價指標(B)值最高(87分),表明在烏海車務段在設備投入和維護質量得到車務站段管理人員和接發列車作業人員的肯定。如接發列車設備性能評價值為91分,說明目前烏海車務段現場使用的調車設備基本可靠,為接發列車安全生產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接發列車人員事故防控評價指標(R)與接發列車車環境事故防控評價指標評價值最低(80分),說明在這兩個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員和環境兩個因素相對倆說比較復雜,管理的難度較大。接發列車安全基礎管理評價指標(J)評價值(86)較好,說明車務站段在接發列車安全基礎管理上做的比較好,但還應該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需要提高和完善。

表1 指標評價平均值
第一是做好人力資源管理。要以人為本,不斷的強化接發列車作業人員的生活及勞動管理水平,強抓安全獎罰,完善接發列車人員教育培訓制度,提高接發列車人員的業務、文化水平及勞動態度。
第二是加大接發列車作業設備的投入和檢查維修,確保設備性能完備,樹立“設備保安全”思想。
第三,著力提高接發列車環境安全管理,重點改善調車人員的作業環境,提供良好生產環境及生活條件,完善天氣預報和惡劣天氣下接發列車作業的方法。此外,還要加強路外安全宣傳教育。
第四是加強接發列車基礎管理工作,加強監管力度,重視規章制度,強化科學安全管理方法的應用。廣泛開展安全思想教育,擺事實、將危害,增強干部職工防微杜漸和居安思危的意思,筑牢安全思想防線。強化問題教育,增加問題意識,深刻吸收他人問題和事故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鑒,深挖隱患根源,消除安全死角。
[1]楊松林 工程模糊論方法及其應用[M].國防工業出版社,1996.
[2]張伯敏.鐵路車站接發列車安全性系統分析[J].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4.
[3]趙立偉.提速區段中間站安全保障系統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3.
[4]沈百金.關于鐵路安全的評估[J].鐵道運輸與經濟,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