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韜 李冬梅 程文厚 唐 杰 秦林坡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河南 鄭州 450016)
葦湖礦區位于西峽—內鄉縣,西部屬西峽縣陽城鄉管轄,東部屬內鄉縣夏館鎮管轄。西峽至陽城距離約45km,有縣級柏油公路相連;陽城至礦區距離約24km,有鄉村水泥公路可通汽車,夏館至礦區距離約8km,無公路相通。通過2008年的預查工作,發現礦區內存在多處民采坑硐,經過工作發現斷裂構造破碎帶一條,編號:W1。長1020m,寬0.4-12.0m。礦(化)體十幾條。達到工業利用價值的有8條,顯示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葦湖銀錳礦區位于秦嶺造山帶北秦嶺構造亞帶秦嶺地體中南部,朱陽關—夏館深大斷裂和西官莊—鎮平深大斷裂之間。成礦區劃屬于朱陽關—夏館有色、貴金屬成礦帶。
秦嶺群(Pt2q)地層在區域上呈現一大的向斜褶皺,兩翼為雁嶺溝組(Pt1y)地層,中部為石槽溝組(Pt1s)地層,石槽溝組(Pt1s)主要由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二長片麻巖等巖性組成。礦區則位于向斜褶皺的軸部構造地段。
礦區在漫長的地史演化過程中,經受了長期而又強烈的區域構造運動及巖漿活動,導致不同深度和不同類型的巖石部分重熔及混合巖化作用,從而有利原巖中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并在構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
區域上礦(床)點分布具有一定聚散規律,總體上可分為3個聚散地:秋樹灣銅、鉬礦床(點);圍繞松垛隱伏巖體分布的破碎帶蝕變巖型銀多金屬礦床(點);板廠銅、鉬礦(床)點。
從礦床點分布特征上看,葦湖礦區所在區域分布著大量銀、銅、鉬礦(床)點,表明該區具備了形成銀礦床的物質基礎和成礦條件。
區內巖漿巖主要有加里東期的酸性花崗巖及燕山期花崗斑巖,呈巖基、巖體、巖株形態出現。
加里東期的酸性花崗巖:中—細粒、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
燕山期花崗斑巖:中—粗粒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有斜長石、鉀長石、云母、石英等,斑晶主要為石英和長石,基質為顯晶質,主要礦物有斜長石、鉀長石、云母、石英等。這些巖漿活動一是提供了部分銀等多金屬元素,另一方面為礦液的運移提供了熱源。
礦區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秦嶺群雁嶺溝組(Pt1y)白云質大理巖及石槽溝組(Pt1s)黑云斜長片麻巖、大理巖,第四系。
白云質大理巖灰白色,細—中粒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份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的石英、絹云母等;地層傾向10°-46°,傾角 62°-78°。
黑云斜長片麻巖(Gn):灰白—青灰色,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由石英、斜長石、黑云母組成。在區內大面積出露,產狀變化較大。
大理巖(Mb):灰白色,細—中粒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份為方解石,次為白云石及少量的石英、絹云母等。
第四系(Q):由浮土、碎石、腐植質及殘坡積物等組成。
區內經歷了多期次構造活動,次級斷裂發育,呈羽狀。對銀多金屬礦床成礦比較有利。在普查區的構造主要為F1斷層。
F1:長度大于 800m,寬度約為 3-18m,傾向 10°-50°,傾角76°-85°,是區內主要的導礦和容礦構造。
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花崗斑巖(γπ):肉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有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等,斑晶主要為石英和長石,基質為顯晶質,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等。
花崗斑巖在區內呈巖體分布,規模較大,花崗斑巖巖體長約2400m,寬約1600m。該巖體與本礦區的銀多金屬礦脈的形成關系密切。
礦脈賦存部位的圍巖均有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蝕變現象。
本次物探工作共圈定7個激電異常區,編號為Ⅰ、Ⅱ、Ⅲ、Ⅳ、Ⅴ、Ⅵ、Ⅶ。 (見圖 1)
Ⅰ號激電異常位于40線 (89—103號點)—46線(93—99號點)之間,長度約600米,寬度約240米,呈橢圓狀。
副頻率Fs值最高為6.2%,與已發現的民采采坑CK1相對應,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為礦致異常,從激電異常特征判斷礦體產狀較陡。
Ⅱ號激電異常位于Ⅰ號激電異常的南側,長度約200米,寬度約100米,呈橢圓狀,副頻率Fs值最高為3.2%,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為礦致異常,礦體有可能呈雞窩狀。
Ⅲ號激電異常位于48線—50線之間,長度約200米,寬度約40米,呈橢圓狀,副頻率Fs值最高為2.8%,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該激電異常為Ⅰ號礦脈向東南方延伸部分。
Ⅳ號激電異常位于48線—50線之間,長度約100米,寬度約20米,呈橢圓狀,副頻率Fs值最高為2.4%,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該激電異常為Ⅰ號礦脈的分支礦脈所引起的激電異常。
Ⅴ號激電異常位于54線上,由于其異常范圍超出了工作區(探礦權)范圍,所圈定的激電異常不完整,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該激電異常為礦致異常。
Ⅳ號激電異常位于54線上,由于其異常范圍超出了工作區(探礦權)范圍,所圈定的激電異常不完整,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該激電異常為Ⅰ號礦脈向東南方延伸部分。
Ⅶ號激電異常位于36線上,由于其異常范圍超出了工作區(探礦權)范圍,所圈定的激電異常不完整,呈現高激化、低電阻的特征,推測該激電異常為Ⅰ號礦脈向北東方延伸部分。
另外在Ⅰ號—Ⅶ號激電異常之間,存在兩個負激電異常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在測線上有老的民采坑道,推測負激電異常可能是由民采坑道的采空區所引起的。
通過工作在礦區內發現一條較大的斷裂構造蝕變破碎帶。編號為:W1。長1020m,厚0.40-12.00m,表現為含礦蝕變破碎帶,總體產狀31-40°∠50-62°,產出嚴格受層間張性斷裂F1的控制,礦化不均勻。有民采活動。蝕變帶內巖石較為破碎,構造角礫較為發育,并伴有碳酸鹽化、硅化、褐鐵礦化現象。組成礦體的金屬礦物主要有輝銀礦、軟錳礦、硬錳礦、鈣錳礦及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等。錳礦化多呈棒狀、放射狀、土塊狀分布、少數則以結核狀、腎狀展現。樣品分析結果表明,銀品位一般為 43.80×10-6-228.30×10-6,最高可達473.95×10-6(PD3-5);錳品位一般為 10.68%-23.48%,最高可達30.69%(PD3-14)。

圖1 西峽葦湖銀錳礦區物探激電等值線圖
該區在工作過程中共發現8條礦脈,礦脈受NW、SE構造破碎帶控制,礦體形態為脈狀、透鏡體狀,因受次級構造斷裂的影響,在平面上呈羽狀排列。產狀變化較大,傾向340°-98°, 傾角 45°-85°, 厚度 0.90-4.20m, 平均品位 Mn18%、Ag200×10-6,礦體不太連續,地表出露少,多為民采揭露,斷裂對礦體的影響較大。
Y1 礦體控礦工程為 CK1,傾向:30°,傾角:75°。礦體真厚度0.35m,平均水平厚度0.93m,具硅化、碳酸鹽化、錳礦化、輝銀礦化。基本分析結果顯示,Ag228.30×10-6。
Y2礦體控礦工程為CK3,真厚度3.49m,平均水平厚度4.22m,傾向 325°-327°,傾角 55°-59°,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錳礦化,褐鐵礦等,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顯示,Ag137.25—325.00×10-6。
Y3礦體控礦工程為LD8,平均水平厚度1.19m,傾向314-343°,傾角66-75°,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錳礦化、褐鐵礦等,以硬錳礦為主,呈團塊狀,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Mn21.05%。
Y4礦體控礦工程為LD10,真厚度0.69m,平均水平厚度0.7m,傾向355°,傾角88°,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錳礦化、褐鐵礦等,以硬錳礦為主,呈團塊狀,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Ag53.30×10-6。
Y5—Y8的控礦工程主要為PD3。分述為:
Y5礦體,真厚度0.57m,平均水平厚度1.01m,傾向330°,傾角61°,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軟錳礦、硬錳礦、褐鐵礦。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Ag43.80—77.40×10-6、Mn1.55—30.14%.
Y6礦體,真厚度2.05m,平均水平厚度3.50m,傾向330°,傾角66°,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軟錳礦、硬錳礦、褐鐵礦。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Ag117.80—295.75×10-6。
Y7礦體,真厚度0.65m,平均水平厚度0.92m,傾向350°,傾角55°,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軟錳礦、硬錳礦、褐鐵礦。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Ag69.90—473.95×10-6、Mn2.72—23.48%。
Y8礦體,真厚度1.14m,平均水平厚度 1.2m,傾向 23-25°,傾角56-73°,礦化蝕變帶中金屬礦物可見軟錳礦、硬錳礦、褐鐵礦。具硅化、碳酸鹽化。基本分析結果Ag93.10×10-6、Mn10.21%.
礦石具針狀、纖維狀結構,表面呈土狀結構,塊狀構造。金屬礦物55%左右,以軟錳礦為主,呈細針狀、纖維狀集合體為主。表面呈土狀。反射色為白色微帶乳黃色。硬錳礦次之,反射色為淺灰白色,呈細粒它形粒狀集合體。黑鋅錳礦;灰白色反射色,呈板狀平行集合體狀,具特別的雙反射和非均質性特征。脈石礦物45%左右,以低溫玉髓狀石英為主、和細粒狀石英為主,二者均稱集合體狀。細粒方解石少見。
礦化巖石為蝕變巖型。按結構構造可劃分為:稠密浸染狀礦石,局部呈土狀產出。浸染狀礦石:金屬硫化物星點狀、脈狀充填破碎蝕變巖,硫化物主要沿裂隙發育,膠結物中硫化物含量相對較少。礦床工業類型為:含錳脈狀銀礦。
礦體的圍巖為白云質大理巖,白色,風化面呈灰白色,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方解石(50-55%)、白云石(20-25%)、石墨(3%)。
礦脈賦存部位的圍巖均有硅化、碳酸鹽化、錳礦化等蝕變現象。
礦體形態較為簡單。呈透鏡體、似層狀、細脈狀產出,一般不形成夾石。
(1)礦床成因
礦區位于NWW向朱陽關—夏館斷裂南側,區域性斷裂均有多期活動的特點,對區內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起到明顯的控制作用。其派生出的次級斷裂帶密集發育區控制著礦脈的分布,其單個破碎蝕變帶控制并賦存銀錳礦體。
(2)找礦標志
①構造標志
次級斷裂控制了本區成礦帶,蝕變破碎帶控制了銀錳礦體的展布。
②蝕變與礦化標志
硅化、錳礦化、碳酸鹽化為重要的找礦標志。
③古采老硐是找礦的直接標志。
葦湖礦區位于朱夏斷裂南側的朱陽關—夏館有色、貴金屬成礦帶內,次級斷裂比較發育,且礦體嚴格受次級斷裂控制,礦區周邊地區分布著大量的銅金銀鉛鋅礦(床)點,表明該區具備了銀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
礦區中部為花崗斑巖巖體,北部為碳酸鹽類的地層。推測礦區深部存在鉛、鋅礦化體。屬中低溫熱液礦床,含礦層的頂、底板礦化蝕變強烈,礦石品位較高。礦體呈似層狀—透鏡體狀產出,走向南東,傾向北東,傾角50-85°,最大厚度達4.2m,自高至低有逐漸變厚變富的趨勢。對礦脈繼續加大地表及深部找礦力度,預計在該區找尋銀、鉛、鋅礦床前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