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梅”
文/董季翔
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馬東,在一次談到成語“望梅止渴”時解釋說:“曹操有一次為了行軍士兵解渴,說前面有梅林,士兵們都流下了口水,因為楊梅是酸的。”這樣把楊梅說成是“望梅止渴”中的“梅”,實在是一個誤解。
“望梅止渴”語出南朝宋代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曹操所指的“梅”,應是梅子,俗稱青梅。“甘酸”正是青梅的特點。青梅基本上就是酸的,即使慢慢變成黃梅,也只是酸度有所減低而已。青梅和楊梅是不同的兩種果實,不能相混。
楊梅屬楊梅科,常綠喬木,宜生長于溫暖的地區。遐邇聞名的余姚楊梅,就生長在錢塘江以南的浙江省中南部。楊梅小者直徑二三厘米,大者直徑四五厘米,成熟后大多汁甘味甜,酸者甚少。
再說曹操戎馬一生,全在黃河、長江流域。曹操的勁敵是東吳和西蜀。在北破烏桓、一舉消滅了袁紹袁術統一北方之后,曹操率領10萬大軍從許都(許昌)出發,南下伐吳,經過界首、合肥、昭關,大軍到達梅山,然后有“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所說的生長梅子的大梅林,在安徽省含山縣東南。《輿地紀勝》中說:“曹操行軍望梅止渴處。”曹操大軍所望之“梅”,即青梅,而非楊梅。
暖冰摘自《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