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太平洋的島嶼中,有一種鳥名叫鶯鳥。它們長著形色各異的啄,島嶼上物產豐富的日子,鶯鳥們靠吃多種草籽為主,活得悠哉。但是有一天,干旱襲擊了島嶼,整個大地看不到一絲綠色。鶯鳥們的食物奇缺,惟一剩下的食物是一種叫“蒺藜”的草籽,它渾身是鋒利的硬刺,深深的內核里隱藏著種仁,好像美味的巧克力封死在鐵匣中。蒺藜還有一個名字叫“鐵星”,象征著難以攻克。
鶯鳥用自己柔弱的啄,啄開一粒鐵星,先要把它頂在地上,又咬又扭,然后頂住巖石,上啄發力,下啄擠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殼扭掉,吃到活命糧草。島上開始了殘酷的生存之戰,到處是磕碎蒺藜的噼啪聲。很多鶯鳥餓死了,有些頑強地生存下來。生與死的區別在哪里呢?
經研究發現,啄長11毫米的鶯鳥,就能夠磕開鐵星,而啄長10.5毫米的鶯鳥,無論如何也叩不開戒備森嚴的生命之門。0.5毫米之差,就決定了鶯鳥的生死存亡。
短啄的鶯鳥,是天生的,它們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淘汰。但人類的啄——我們的思維的強度,歷練的經驗,廣博的智慧,強健的體力,合作的風采,幽默的神韻——卻可以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漸漸地磨練增長,成為我們度過困厄的支柱。
萬青青摘自《畢淑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