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鑒于這一結果將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連日來,大量國外科學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及評論。
就在中方消息發布及論文公開當天,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版以《對中微子震蕩的創紀錄式精密測量》為題,介紹了實驗相關的詳細情況。
文章稱:“幽靈般的亞原子中微子,從一個形態轉化為另一個形態――即中微子振蕩的幾率,這個曾經可望而不可及的參數,現已被首次精確地測量。”文章援引美國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人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和業務經理威廉·愛德華茲的話稱:“這是一個莫大的驚喜。”
同樣來自該實驗室的合作發言人陸錦彪(音)表示:“現在知道它(θ13)非零,我們可以繼續向前走,以找尋CP破壞。”
中國經濟網
今年年中,全球時間將進行調整,通用時間將閏上一秒,意味著全年時間多了“一秒”。3月15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最新發布了這個消息。
國家授時中心介紹,1884年,國際上確定以地球自轉運動來計量的時間作為國際標準時間,稱作世界時。
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基于原子振蕩的原子時,其準確度和穩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時,但其與地球的自轉不關聯。隨著地球自轉速度有減緩的趨勢,兩者的偏差也在不斷加大。
1972年,一種折中的時間尺度——協調世界時(UTC)應運而生,取代世界時作為國際標準時間。
UTC采用原子時的秒長,而時刻通過增加1秒或減去1秒(正閏秒或負閏秒)以盡量接近世界時,這就是“閏秒”。
據介紹,在現行的國際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時間2012年6月30日午夜,將加一閏秒(即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早8點),當天23:59:59的下一秒記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國家授時中心負責中國標準時間和標準頻率的產生、保持和發播工作。該中心時頻基準實驗室已準備就緒,將在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7:59:59和全球同步進行閏秒調整,屆時會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
據悉,自1972年至今共閏秒24次,上一次閏秒是2008年12月31日,今年則是4年后再次調整。
《新京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3月15日發布2012年《生態城市綠皮書》,指出造成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城市病蔓延,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健康和生存的始作俑者是人類自己。要重建生態文明,核心是要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關鍵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著眼點在于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
在發布會上,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2012年《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劉舉科表示,《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是中國第一部關于專門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所做的發展報告,是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的嚴峻現實進行深刻反思,圍繞生態城市進行集創意研究、決策指揮、工程實踐于一體的智庫型的研究報告,旨在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咨詢。劉舉科指出,《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認為,造成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城市病蔓延,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健康和生存的始作俑者是人類自己。要重建生態文明,拯救人類自身,就要標本兼治。核心是要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關鍵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著眼點在于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講文明、講和諧、講發展,首先是要提高人們自身的文明水平,有了人類自身的和諧與發展,其次才會有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才會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才會有人與自然的發展、人與社會的發展。否則,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國際在線
全國政協常委齊讓在全國政協會上提出提案,呼吁保障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提案全文如下:2007年,針對科研人員有效工作時間問題,中國科協通過問卷調查了全國33所重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7個分院、50余個研究所、2個省級科學院的1300多位科研人員,走訪了部分院所,結果發現:盡管75%以上的科研人員每周工作時間超過了40小時,工作時間總量不少,但工作時間分配存在明顯的不合理現象。主要問題:一是直接科研時間所占比例不高;二是間接科研時間所占比例偏大;三是非科研時間所占比例過高。2011年,針對同樣問題,中國科協依托分布在全國的494個調查站點(其中機構站點347個,區縣和高新技術園區站點147個),向隨機抽取的10775名科技工作者發放了自填問卷。共回收個人有效問卷10285份,有效回收率達95.5%。
中國科協

考古學家表示在中國洞穴內發現的4塊石器時代古人化石的主人可能代表著一個全新的人種,這一發現打開了人類進化史的一個新篇章。
這些化石是在兩個洞穴內發現的,主人是此前未知的石器時代人種,他們兼具古代人類和現代人類特征,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種。
新發現的人種化石年代在1.45萬至1.15萬年前,是在亞洲發現的距今最早的人類化石。
由于他們獵殺馬鹿,這個人種被命名為“馬鹿人”。在此之前,科學家認為生活在亞洲的早期人類競爭并不激烈。科學家表示馬鹿人的發現為了解亞洲的早期人類提供了重要線索。
新浪科技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日前發布消息說,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已正式由初樣研制轉入正樣研制階段,計劃2013年發射。中國在航天事業的“飛速”進步引起了美國的擔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說,中國在太空穩步追趕上來了,這令美國感到擔憂。 “這表明中國堅持不懈地致力于成為擁有獨立航天能力的一流航天大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泰勒·弗拉維爾說,“這樣的國家極少。”報道特別提到,中國的航天計劃已成為美國的一個競選議題。
在共和黨總統競選人最近的辯論中,幾位人選都對美國委靡不振的航天項目提出批評,表示“每一個嚴肅認真的分析人士都明白,中國正全力以赴要控制太空”。
《法制晚報》
2月29日,2012年度科協系統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研討會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徐延豪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云南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唐兵,副主席賴永良,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曉亮,副主任蒙星、單長勇、樓偉,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牛靈江,部分省、區、市科協分管領導出席會議。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各處室,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副省級城市科協青少年科技工作機構負責人共68人參加會議。
徐延豪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科協系統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在更新教育理念和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等方面,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力量,為提高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教育界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他指出,科協系統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貫徹“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工作理念,就要明確科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對科學的熱愛,立志從事科學事業;要積極探索和深入研究引領青少年追求科學真知、探索科學奧秘的工作特點和規律,繼承和創新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工作思路與模式,開拓和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內容和領域,努力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科技后備人才和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
中國科協
深圳華大基因在腫瘤研究上獲得突破性進展,研發了一種解析單細胞基因組的新方法,應用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一種血癌)和腎透明細胞癌(一種腎癌)的腫瘤內部遺傳特征研究,解決了之前在用組織樣本測序時無法解決的腫瘤高異質性難題,為從單核苷酸水平深入研究癌癥發生、發展機制及其診斷、治療開辟了新方向。近日,相關研究論文在《細胞》雜志上發表。
由于多細胞組織中廣泛存在細胞異質性,研究人員難以通過組織樣品測序來揭示一些復雜的生物現象,如在腫瘤組織的異質性使得研究人員難以分析腫瘤內細胞的遺傳結構并識別在腫瘤演化中的重要變化,除非進行額外的細胞分選實驗,否則研究人員很難鑒定出癌癥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遺傳突變。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華大基因科學家建立了一種基于多重置換擴增的單細胞測序新方法,并對該方法的擴增均一性、靈敏度、特異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估。項目負責人宋盧挺介紹,這種將多重置換擴增和測序技術相結合的單細胞測序方法不僅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基因組覆蓋度,而且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該方法從單核苷酸水平上為各種復雜疾病和生物學過程的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科技日報》
2012年,這些高技術或許將引領技術發展的潮流和方向:
存儲傳輸方式革新指引信息產業方向;衛星導航重要性凸顯,新飛機更小更快;全新量子電路有望引發新的技術革命;
節能、環保、特種材料推動可持續發展;
新致病基因的發現助力攻克重大疾病;
技術新突破有望化解能源和環境危機;云架構新型網絡體系結構成重要方向;
智能機器人將引領“第一生產力”體系。
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撰的“科學與社會系列報告”近日發布。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科學發展報告》、《高技術發展報告》和《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在《科學發展報告》中,眾多院士專家描繪最新科學進展,透析科學前沿問題,評述諾貝爾科學獎,盤點公眾關注熱點。
《高技術發展報告》則通過“2011年高技術發展綜述”、“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新進展”、“高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評價”、“高技術與社會”和專家論壇等六章內容,全面介紹和預測了2012年高技術發展的走勢。
以“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和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分別對全國和各地區1995年以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資源環境績效,進行了綜合評估和分析。同時對世界73個主要國家的綠色發展水平開展了評估和比較研究。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