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在美國課本的作業里看到這樣一個“兩只獅子”的故事。
森林之王獅子約克很是霸道,對其他獅子很不好。忽然有一日,約克被獵人抓到了,裝在籠子里運到村里了。幸運的是,另外一只獅子保羅晚上偷偷趕來,幫獅子約克劫獄。約克問,我這么壞的一只獅子,你為什么救我呀?保羅說,大家都是動物,應該抱團來一起對付獵人嘛。后來約克回到森林,別的動物看到他都嚇得跑了,但是約克說,大家不要跑,感謝保羅的影響,我已經吸取教訓了,不欺負你們了。從此之后,動物們友好地一起相處。
在人民教育版的小學課本里,也有個“兩只獅子的故事”:獅子媽媽生下了兩只小獅子。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一棵小樹問懶獅子:“你怎么不學點兒本領啊?”懶獅子抬起頭來,慢吞吞地說:“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小樹說:“那你以后怎么生活呢?”懶獅子說:“我爸爸和媽媽是林中的大王,憑著他們的地位,我會生活得很好!”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她對懶獅子說:“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
兩個故事如同棱鏡,折射出我們灌輸給學齡兒童不同的價值觀。美國版的“兩只獅子”,關注的是一個欺凌他人的霸王,如何實現了轉變,成為一只好獅子。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想建立和諧社會,必須有一只籠子,把高高在上者關那么一下,借此讓它知道自己的弱點。另外一個被強調的價值觀是“原諒與妥協”,而不可沽名學霸王式趕盡殺絕痛打落水狗,這一點符合美國基督教文化那種忘記和原諒(forget and forgive)的主流價值觀。第三個價值觀是團結,是一致對外,是那種不懼被擒而解救同伴的精神,這就是日后“拯救大兵瑞恩”模型。這些觀念對于兒童來說很有價值。學校里總是有同學關系的問題,有弱小者被欺凌的問題。換言之,美國版的獅子故事,更強調關系的和諧和人改變的可能。
人教版的故事里,也折射了不少好的價值觀,比如獨立生活,對于兒童也一樣很有激勵作用。不過這故事更多強調如何通過個人奮斗,實現個人的成功。在很多小學的課文里,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強調個人成功與發展的傾向,這種成功的一個要素是才智,才智的作用被夸大。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課本里,有連續三篇文章講這種聰明才智的作用,如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救人、曹沖稱象。如果說美國的教學偶有“反智”傾向的話,如此密集地宣揚聰明才智的作用,則有迷信才智之嫌。一些才智平平的學生(社會的大部分)長大了,才智沒增長,也沒學到什么原諒、和解、團結之類公民功課,那會怎么樣呢?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過于迷信知識對于命運的改變,男性會比較崇尚狐假虎威式權謀的作用,女性容易變成虎媽,讓她們自己的經歷再次上演。
假如我們關公戰秦瓊地設想一下,讓人教版的兩只獅子和美國版的兩只獅子,分作兩派去爭戰,那么鹿死誰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