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軍 暢凌冰 梁 臣 馬曉潔 魏素玲
(1.洛陽農林科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3;2.洛陽王城公園 河南 洛陽 471023)
仁用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經濟型樹種和木本糧油經濟林樹種,也是我國特有的高創匯率的土特林產品。仁用杏樹耐旱、抗寒、耐瘠薄,栽培技術容易掌握,管理省工,結果早,受益快,經濟壽命長,被群眾譽為“鐵桿莊稼”或“綠色銀行”[1],是丘陵、山區和沙區重要的經濟樹種之一。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原有仁用杏品種殼厚,出核率低,抗倒春寒能力差,不能滿足栽培要求和市場需求。迫切需要選育出新的仁用杏優良品種,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為此我們于1996年開始在國內收集仁用杏優良種質資源,栽植于嵩縣德亭鄉楊灣村朱文獻承包的果園內。通過10余年的栽培,對其中的16個仁用杏品種,從豐產性,早實性、抗逆性、果實經濟性狀等方面進行比較,發掘和利用仁用杏相關的有利基因和特異種質資源[2],為仁用杏新品種育種材料選擇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洛陽嵩縣德亭鄉楊灣村朱文獻承包的果園內,位于N34°07'、E114°45, 海拔280m, 屬淺山丘陵區, 年平均溫度14.7℃,≥10°C 日溫的持續日數 218 天,活動積溫 4673°C;全年無霜期239天;年平均降水量610mm;全年日照時數為2141.7h,土壤為褐土,pH值為7.9。我們把16個仁用杏品種,每品種高接1~3株,砧木為龍王帽,按株行距3m×4m定植。按照小冠疏層形整形。每年落葉期冬剪,春季發芽前噴布3~5波美度石硫合劑。開花期、膨果期、硬核期、落葉期分別灌水,生長期及時剪除陡長枝,正常防治病害蟲。每年調查各品種物候期,結果量,果實性狀,觀察各品種適應性和抗性。
果實鮮果質量測定:對每個品種每株每年鮮果實際產量稱重,種核質量測定:每品種每株每年種核曬干后稱重,種核曬干的標準含水≤8%,求出核率,利用計算公式:V%=W1W×100%,V%指出核率;W指每品種,每株,每年鮮果實際質量;W1指每品種,每株,每年種核曬干后的實際質量。
對干核隨機抽取1kg,若單株產量不足1kg,全部稱重處理,用稱重法測取單核重后,人工砸取種仁,用天平再稱種仁的質量,求出仁率,計算公式:V%=W1W×100%,V%表示出仁率,W為抽取杏核質量,W1為砸取杏仁質量;核殼厚度用游標卡尺測量;種仁營養主要成分粗脂肪由索氏抽提法測定,蛋白質由凱氏定氮法測定,糖類由直接滴定法測定。
抗倒春寒測評:每年,每品種,每株杏花期和幼果期沒受凍害前隨機抽取200朵完全花、葉片,發生凍害時觀察凍花凍果情況,并記錄數量,計算凍花凍果率。

表1 品種或品系早實性與產量比較
嫁接后都能在2~3年內開花結果,但是產量上升較慢。由表1看,根據2008~2009兩年調查平均單株產量看,不同品種和無性系產量差別很大。超仁、一窩蜂、串鈴扁、優1、優2、薄殼1、中仁1號、內選1號單株產量超過了40kg,內選1號為鮮食品種(表1)。
由表2各品種和無性系果實性狀比較可知,北山大扁、超仁、油仁杏仁單重均超過0.9克;薄殼1號、中仁1號、優1、優 2,核殼厚均不超過 1mm;優 1、優 2、中仁 1號出仁率40%左右(表 2)。

表2 果實經濟性狀比較(2009)
仁用杏生產的最大威脅是春季花期和幼果期凍害和寒害。據全國李杏資源利用協作組研究,一般杏品種在花期忍耐-1.9℃低溫,幼果期可忍耐-0.6℃低溫。而我市春季倒春寒發生的機率比較大。2007年春季倒春寒,幾乎造成多數杏品種絕收,2010年春季杏樹花期和幼果期出現嚴重的倒春寒,也是調查品種抗寒性的最好機會。我們對資源圃內的杏品種和優良無性系觀察,并調查金太陽、凱特、味馨等國外杏品種,結果發現,國內品種抗寒性能力很差,只有極少數品種花果抗倒春寒能力較強。表3結果表明,花果抗凍性較強的品種和無性系為優1、優2、三桿旗、新4號、薄殼1號、中仁1號、白玉扁(表3)。

表3 抗寒性比較(2009~2010)
在16個仁用杏品種中仁1號、優1、優2產量相對較高,單株產量超過40kg,豐產性比其它品種好,但由于大小年產量幅度達,可作為豐產性育種材料;北大山扁、超仁、油仁杏仁單重超過0.9克可以作為特大仁類育種材料,中仁1號,優1、優2核殼厚度不超過1mm,出仁率高,出任率均在40%左右,可以作培育適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的育種,材料花果抗凍性較強的品種和無性系為優 1、優 2、三桿旗、新 4號、薄殼 1號、中仁 1號、白玉扁,可為抗寒性仁用杏資源提供了育種材料。
我們在對這16個仁用杏品種測評時,也與其他科研人員的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彭偉秀等通過人工模擬霜害試驗研究認為我國仁用杏主栽品種抗寒性由強到弱依次為優1、白玉扁、一窩蜂[3],與我們抗寒性測評的結果一致;郭寶林等在《主成分分析法在主要經濟性狀選種上的應用研究》中表明出仁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優1、三桿旗、一窩蜂、龍王帽、白玉扁、北大山扁[4],與我們果實經濟性指標的出仁率比較結果一致;郭寶林等在《主成分分析法在主要經濟性狀選種上的應用研究》中表明出核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三桿旗、一窩蜂、優1、龍王帽、白玉扁、北山大扁,而我們的出核率調查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三桿旗、優1、一窩蜂、白玉扁、龍王帽、北山大扁,調查的結果大體一致,其中的差異從文獻比較來說,優1與一窩蜂的出核率相差不大,龍王帽與白玉扁相差也不多,導致比較有出入的原因應該是在我們計算出核率稱重上出現的差異:我們取的是對每個品種每株每年鮮果實際產量稱重,對方取10~15kg的鮮果實,這樣就會產生計算結果上的差異;還有栽植密度與栽植地的不同也會造成試驗數據上的差異。以上結果證明,我們對這16個仁用杏品種的評價有一定的說服力,值得參考。其它的評價指標有待于參考更多的文獻知識,和更深入的觀察研究,以得出更準確更有說服力的數據。
[1]李芳東,杜紅巖,等.仁用杏早熟新品種中仁一號的選育[J].中國果樹,2009,5.
[2]馬千全,徐立,等.植物種質資源超低溫保存技術研究進展[J].熱帶作物學報,2007,28.
[3]彭偉秀,等.杏花器官組織抗寒性研究[J].果樹學報,2002,2.
[4]郭寶林,等.主成分分析法在主要經濟性狀選種上的應用研究[J].林業科學,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