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飛胡

二十多前,一首名叫《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歌曲,經甘萍等歌星演唱之后,一時傳遍大江南北。23歲、女大學生、徐秀娟、愛鶴救鶴、陷沼澤地犧牲——人們被歌曲中所講的真實故事深深打動。而圍繞歌曲所表現出來的真事真情同樣深深地打動了一位老人,他將一件難做的事甚至是不可能做的事做成了。
這位老人叫常敦明。常老退休前曾任上海民族樂器廠的廠長,是我國著名的民族樂器制作大師,從事笛子等絲竹樂器的制作工作達40多年,他制作的笛子曾榮獲世界樂器比賽金獎,以他的名字注冊的“常敦明”牌樂器更是享譽海內外。正是沖著這樣的“大師”與“金獎”,才有一件難事找上了他。
找他的人是“中國鳥王”閻福興。閻福興因作《鶴歌》,喚來群鶴與他對唱,且翩翩起舞,這一幕讓徐秀娟的老父徐鐵林驚呆了,不禁淚水長流,仿佛看見愛女與鶴為伴的動人場景。感動之余,徐老答應了閻福興的請求,將那只與女兒最親又因女兒離去而郁郁至死,而且與女兒葬在一起的名叫賴毛子的丹頂鶴的兩根腿骨小心翼翼地掘起贈與了他。閻福興的目的是希望用這只丹頂鶴的遺骨做一支笛子,以演奏《一個真實的故事》,將徐秀娟與丹頂鶴的動人故事廣泛地進行宣傳,更加刻骨銘心。
閻福興帶著賴毛子的這兩根珍貴的遺骨親自前往江蘇揚中的常敦明家。常敦明聽了閻福興的來意后,當即拒絕了他:“我雖然能制作多種樂器,卻從未用骨頭制作過樂器,所以我即使想幫你也沒這個能力啊!”
常老確實不是有意推托。骨笛的制作在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過不少文物,但常老真的是沒有碰過,倒不是擔心什么制作不好會壞了一世英名。
聽了常敦明的話,閻福興不免有些泄氣,人家沒經手過,不就同他一樣陌生嗎?轉而又想,畢竟是“大師”啊,多花些時間摸索摸索,也許能成,試試總比不試強吧。為了進一步說服常敦明幫助自己,閻福興又特地拿出自己在扎龍自然保護區跟徐秀娟的父親徐鐵林一起拍的照片,以及到鹽城自然保護區去徐秀娟的墓前憑吊時拍的照片,當即還用隨身帶著的竹笛吹奏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看到一張張充滿感情的照片,聽著如歌如泣的故事,常敦明老人的眼睛濕潤了,終于同意盡力幫閻福興完成他的這一心愿。
接下兩根鶴骨之后,常敦明感覺到了這兩根鶴腿骨的分量,這兩根丹頂鶴的骨頭,承載著一位年輕人用生命譜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愛心故事,凝聚著“中國鳥王”的一片赤誠,更是環保宣傳的活化石。
拿著兩根鶴骨,常敦明在手里左看右看,橫想豎想,怎樣才能讓這么細細長長的骨頭發音,而且能發出多種音符來?孔距多大,音孔多大,要幾個音孔?因為在中國,骨笛是有一定的歷史,但目前還沒有一人用鶴骨制成笛子,所以也沒有現成的資料作為參考。常敦明為此只好用其他類似的骨頭做實驗,一個多月過去了,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后,常敦明大師終于精心設計出了兩支“鶴骨笛”。當閻福興成功地用這兩支鶴骨笛吹奏出《一個真實的故事》時,常老激動得熱淚盈眶。之后,閻福興帶走兩支骨笛中的一支,而常敦明的“中國民間民族樂器陳列館”收藏了另一支。
有時,不是事難做,而是情未到,情到深處無難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