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左伏桃
9月22日 ,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產30周年慶典暨中集集團戰略與領導力論壇在深圳舉行。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出席并致辭,來自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委相關負責人以及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計200人參加了論壇。
從深圳蛇口一個小漁村破土動工的小型合資公司到遍布全球150個分公司的國際化集團公司,從集裝箱加工小廠到涉及九大板塊的多元化產業,從不到60人的小型隊伍到超過6萬規模的精英團隊,中集集團走過了3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在這30年里,有改革開放初期初嘗勝利果實的甜蜜,有遭遇挫折瀕臨破產的苦澀,有勇立潮頭成為世界集裝箱產業龍頭老大的成功經驗,有臥薪嘗膽不斷超越自我的走向產業多元化的寶貴經歷。對此,陳錦華進行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中集集團30年的成功發展,從側面展現了中國制造業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并逐步走向世界的光輝歷程。
中集的成功可圈可點,中集的成功值得借鑒。對于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中國專用汽車產業,中集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值得中國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及中國制造業思考。
一是制造業大有可為,中國制造業也能夠在世界占一席之地。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業的快速崛起,大量的資本流向這一領域;而房地產業的暴利也讓一直處于微利狀況的制造業更加處于劣勢地位,很多企業家開始動搖從事制造業的信念,大量資金從制造領域流失,制造業信心指數急劇下降。
而以中集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的堅守與成功,再次告訴人們,制造業大有可為,中國制造業不僅可以在世界制造大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可以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成為龍頭老大。中集的集裝箱產業做到了這一點,中集的專用汽車產業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中集車輛集團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其部分專用汽車產品已成功進入歐美等主流市場,而9月高調亮相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展,也再次向世界宣布中集的車輛產業有信心做到世界第一。
二是產業發展的國際化與相關多元化。
在慶典上,中集總裁麥伯良回顧了中集集團的發展歷程,30年來中集立足深圳,延伸中國,走向世界。他說,中集集團始終遵循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為客戶創造價值、與伙伴和社會共贏的經營方針。
以集裝箱制造起家的中集集團2000年已經在全球該行業中連續保持五年第一,市場份額達到50%。“我們開始意識到單一產業隱藏的危機,于是進行了相對多元化的轉變,發展高端制造業務,發展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務,培育未來增長點,抵御行業的周期性風險。”麥伯良透露。
資料顯示,目前中集業務覆蓋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和化工裝備、海洋工程等9個業務板塊,在中國以及北美、歐洲、亞洲、澳洲等地擁有150余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但其核心產業卻始終圍繞物流裝備與服務這一領域。未來五年,中集將定位于為全球物流、能源行業提供領先的物流裝備和服務。
三是超前的市場意識與適時的產業轉型。
超前的市場意識與適時的產業轉型也是中集全球化運營可圈可點的寶貴經驗,中集總裁麥伯良表示,中集就是學會了在相關產業在全球化中把握機會。20世紀90年代初,中集敏感地預見到中國將以比較優勢成為世界集裝箱制造中心,在集裝箱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中把握了機會,積極參與并主導了行業的整合,加速了這一產業由日本、韓國向中國轉移的進程。這一發展模式中集正應用于車輛業務。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集也受到了一定沖擊。麥伯良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中集認識到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因此,中集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精細化提升生產效率。同時,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務和現代服務業務,增強企業抵御行業的周期性風險能力。
在中集30年華誕慶典專題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艾豐如此評價,中集的30年交出了兩份答卷:前20年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證明了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發展成為世界級公司。最近10年,中集又交出了第二份答卷。這份答卷的核心內容是:中國企業只有抓住自身轉型這個關鍵,才能應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的挑戰。面對嚴峻國際市場,中集突破重重難關,繼續獲得快速發展。2011年集團銷售額達到640億元,是10年前的7倍,75%的銷售額仍然在國外。同時,中集自身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一個本土制造商,正轉型為依托制造優勢的全球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