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洪/編文 葉毓中/繪畫


1 提到《三國演義》,劉備、關公、張飛、諸葛亮、曹操等一系列人物就會立即在我們的腦海中閃現出來。三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2 早在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中就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句子,可見三國故事在那時已經流傳。到了宋代,三國故事已成為講史的說書人的專門科目,還出現了演三國故事的皮影戲。

3到元代,三國故事又被編成戲曲,到舞臺上演出。當時常見的有《赤壁鏖兵》《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戰呂布》等,而且已表現出明顯的“尊劉貶曹”的正統觀念。

4元至治年間,說書人用的底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問世。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從桃園結義講起,至晉統一天下終止。從內容和結構看,它已初具《三國演義》的規模,只是文字粗糙。

5元末明初,民族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大約就生活在這個時期。他是太原人,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他性格孤僻,不喜與人交往。

6 他沒做過官,比較接近下層,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斗爭經驗。據傳,羅貫中與張士誠有交往,曾想建立王業。事敗,則以文字形式來表達自己和民眾的愿望。

7 羅貫中在《全相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修改增加了文字,提高了語言藝術水平,充實了內容,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表現了積極的主題,加進了正統觀念,增強了歷史性。

8 《三國演義》說的是魏、蜀、吳的興亡史,它深刻而真實地描寫了三國時代復雜的階級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得無厭、殘暴虛偽的本質,反映了下層人民痛苦的生活,充滿了鮮明的愛憎,表達了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

9 作者筆下的曹操,是個權謀機詐、無比兇殘的人物,“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的生活準則。這個典型化的曹操,對幫助歷代人民認清統治階級奸偽的本質,起了巨大的作用。

10 劉備則是一個賢德愛民的好皇帝。他寬厚仁義,不愿“乘人之危”,能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他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仁君。

11 作者塑造的諸葛亮,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才智過人,不僅能呼風喚雨,而且會巧制木牛流馬;他對蜀漢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一位忠臣賢相的代表、人類智慧的化身。

12 在關公身上,作者則表現了他的忠君思想。關羽對劉備一片忠心,在曹營不為金錢美色所動,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尋奔盟兄劉備,實在感人。他的忠義勇猛深受歷代人們的愛戴。

13 莽張飛嫉惡如仇,不畏權貴。鞭打督郵、大鬧長板橋、古城聚義等,都充分表現了他這種勇猛、耿直、忠厚的英雄本色。幾百年來,人們也一直喜愛張飛這種可愛的性格。

14《三國演義》也有一些缺點,如宣揚正統觀念,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不失為一部出類拔萃的歷史小說。它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寶庫,成為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從成書至今流傳六百年,對社會和文學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