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云
漲價不能為低效埋單
劉先云

從6月開始,我國將實行居民階梯電價,目前有近20個省市公布了聽證方案。從目前公布的方案看,部分地區電價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在此前汽油價格屢創新高、水價和氣價也歷經上漲的背景下,公用事業價格的新一輪調整引發了公眾的關注。
筆者以為,雖然公用類事業漲價有其必要性,但一定要建立在相關企業合理的成本核算的基礎之上。如果企業一面聲稱成本壓力巨大,一面卻對運營成本遮遮掩掩,那么其漲價就缺乏合理的基礎。
在這一輪水電油氣價格的漲聲中,近日公用事業類上市公司的股價也迎來了一波上漲的行情。無疑市場認為,價格的上漲,將給本已利潤較高的公共事業類企業帶來更大利好。這不禁讓人聯想,水電油氣價格的上漲,是不是要為壟斷性的公用類企業的低效率埋單?是不是為其員工的高福利埋單?
我們還要看到,在公用類企業中,即便部分企業出現了虧損,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整個行業體制機制不順所致。以電力行業為例,長期以來,電網利潤頗豐,而發電企業長期面臨虧損,這其中并不是電力定價過低、全行業面臨虧損的問題,而是電力體制不暢的問題。如果不去理順體制機制的問題,而讓公眾為部分落后的機制埋單,只會讓公用事業運行體制的改革一再延宕;讓部分行業,一面賺得盆滿缽滿,一面卻享受著財政補貼和各種優惠政策。
因此,公用事業的漲價一定要建立在企業自身合理的管理、透明的成本核算以及順暢的運行機制之上。
公用事業漲價的最終受益者,不應當是少數的從業者,而應當是全體公民。為促進資源節約、合理利用,在進行必要的價格調整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利益分配、改善分配格局,通過公用類價格的調整起到二次分配的作用。
對價格上漲的收益,政府應當設立一定的基金,專門用于改善公共事業產品以及其它特定的民生工程,從而普惠百姓。公用類企業提供的水電油氣等產品,從本質上講,本來就是全民所有。無論是政府從中收取的資源稅,還是相關企業的盈利,都應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用類企業,永遠不能改變其公益的屬性。如果偏離了這一屬性,百姓就會成為無法逃脫的“被剝奪者”。
應該說,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加重,近年我國公用類產品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公用類企業的獲利理應更多地投向改善公用產品質量。最近媒體的報道顯示,我國各地的自然水有近50%都是不合格的。如果公用類企業憑借獨此一家的壟斷地位,提供不合格的產品,顯然有違其公益屬性和社會責任。
要提升公用類企業的效益和社會責任感,必要加快相關行業的管理體制改革。在目前成本核算并不透明的情況下,各地舉行的聽證實際上難以發揮應有的制約作用。聽證會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演變成了“聽漲會”。對公用類企業的管理,政府急需設計合理的管理與激勵制度,要求企業詳細、準確地公開其成本,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改善產品質量。唯有加速公用類企業的改革,才能避免漲價僅僅是為企業低效埋單的現象。
媒體評論員
價格上漲,一定要建立在相關企業合理的成本核算的基礎之上。如果企業一面聲稱成本壓力巨大,一面卻對運營成本遮遮掩掩,那么其漲價就缺乏合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