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紅
(松滋市林業局,湖北 松滋 434200)
近期,松滋市人民政府開展爭創“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的活動,市林業局、國土局、新江口鎮等20多家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這表明植被綠化已經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礦山林業復墾是植被綠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目前我省大多數礦區歷經長期的開采,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并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礦山跡地存在著地址結構不良、土地貧瘠、pH值異常偏離、干旱缺水等許多的極化理化特點,尤其是pH失調和干旱缺水,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種礦山開采活動占用并破壞了大量土地。采礦過程中需要各種工作場地,如:露天采礦場、尾礦處理場、排土場,他們在占用土地的同時也給土地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嚴重地區寸草不生。一般來說,露天采礦場占據著較大面積的土地,它比尾礦處理場和排土場的總面積還多出3~5倍。在我國,國有的礦山企業近8500個,其他的個人礦山單位多達25萬個,數量龐大的礦上企業占據了大量的土地,產生了了大量的礦山廢棄地,這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礦山開采造成了大片“裸地”。由于進行礦山資源的開采必須需要砍伐地表植物甚至剝離表層土地,這給該地區的植被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致使這里的植物蕩然無存。同時在低下礦產采空后難免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地表塌陷形成洼地,洼地容易導致雨水積聚,導致植被水淹,從而會發生地貌和生態環境的改變。
(3)礦區有害物質容易蔓延。礦石中含有許多酸性、堿性、金屬等對植被有害的物質,這些物質往往隨著大氣流動和水循環污染周圍環境,給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波及范圍遠遠超過了礦區本身。
(4)破壞了水資源的動態平衡。由于地表的植被遭到了劇烈擾動,其環境適應能力進一步被削弱,大量植被的減少導致該地區基質持水能力下降。地表裸露致使地表平均溫度升高,加強了蒸發作用。破壞了原有的水資源循環平衡。
(5)給生物群落帶來了極大危害。各種礦物開采活動對地表、地下甚至空中的生物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這種危害直接破壞了食物鏈的平衡,造成惡性循環。
(1)土壤酸堿中和。礦物污染地區的pH值發生了嚴重偏離,一般呈現出酸性特點,所以為保證樹苗的成活,必須在種苗前對苗坑周圍進行酸堿中和處理。由于生石灰在遇水時發生化學反應:CaO+H2O=Ca(OH)2,Ca(OH)2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質,是土壤酸堿度適合職務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在苗坑周圍撒上生石灰時不能直接栽種樹苗,需要等待半個月的反應期。種苗時可以給樹苗施肥,例如鈣鎂磷肥。
(2)種苗選擇。選擇種苗時要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以及經濟價值來確定樹苗。由于一般的礦采區海拔1000m左右,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黃粘土和石礫,木本植物可以采用女禎、喜樹、刺槐、柳杉等,草本植物主要可以選用多年生的黑麥草,藤本植物主要選用了生命力旺盛的2年生、枝長20cm的巴壁虎。木本植物的規格可見如表1所示。

表1 木本植物規格表
還需強調一點很重要的問題,所有苗木都要無蟲害,無機械損傷。
(3)苗木處理。礦山恢復一般栽植的面積較大,為了保持水分,需要對木本植物的側枝剪去一半左右,注意排查苗木的傷根,發現后對其剪平,多余的側根只需保留20cm左右。一般礦山地區石礫較多,初步栽培不利于苗木固水,所以要尤其注意苗木的根部護理,可以運用植物激素處理苗木的根部,例如在植苗前用5×10-6濃度的2號生根粉溶液浸泡苗木的根部,促進生根,栽植時,將苗木根部蘸上保水劑泥漿,從而提高成活率。
(4)植苗。經過植物激素和保水劑泥漿處理的苗木需要及時栽植,栽植過程中需要注意“苗正、根疏、土緊”。為保證水分充足,植苗后以每株5kg的標準給木苗澆水,十分全部深入后,用土填埋澆水坑成堆狀,這樣可以起到“固苗保水”作用。
(5)種草插藤。一般選擇在3月中下旬撒播草種,為提高草種的發芽率,可以先用清水浸泡種子一天左右,之后晾干后再撒播。巴壁虎種條同樣要用植物激素進行生根處理,把它浸人50PPm的生根粉溶液中處理后就可以直接扦插在巖石縫中來綠化光禿的巖石。
種子發芽率與種子處理方式、結果可參見表2。

表2 種子發芽率統計
(1)植被恢復評價參考標準。對于植被恢復的評價站在木本植物來說,一是要統計苗木的成活率,二是要統計分析苗木的每年的平均生長長度,站在草本植物的角度來講可以分析其覆蓋面積和可采購頻率。依據國家標準,每年苗木的新生25條根系就算達標。其次可以從水土流失的遏制情況來進行評測,如果3年內水土流失得到了明顯的遏制或者已經將其杜絕,這明顯可以說明林業復墾是非常成功的。
(2)保證了生態經濟效益。通過礦山林業復墾綠化了該地區的環境,遏制了水土的流失,保護了礦山下部的農田、飲水和空氣不被污染。附近居民可以充分利用種植的牧草和采礦之后留下的水坑是發展養殖業,例如建立養雞場和養魚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3)社會效益分析。礦區復墾后實現了環境綠化,遏制了環境污染,保證了生態平衡,在保證了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利用了自然資源,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通過積極發展當地投資項目,帶動了該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了就業壓力,同時轉變了當地農民的粗放式發展觀念,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1]楊修,等.德興銅礦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J].生態學報,2001,(1).
[2]王英輝,等.金屬礦山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J].金屬礦山,2007,(6):4-9.
[3]周樹理.礦山廢棄地復墾與綠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徐嵩林.采礦當地生態重建和恢復生態學[J].科技導報,1994,(3):49-51.
[5]宋書巧.礦業廢棄地及其生態恢復與重建[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1,(5)):43-49.
[6]孫慶業.鉛鋅尾礦上自然定居植物[J].生態學報,2001,21(9):1457-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