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渺
(華東桐柏抽水蓄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天臺317200)
桐柏抽水蓄能電站樞紐包括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和開關站等。電站裝機共4臺,單機容量為30萬kW,總裝機容量120萬kW,在華東電網中承擔調峰填谷、調頻調相及緊急事故備用。電站建成后,以二回500kV出線接入華東電網,日發電量600萬kW·h,年發電量21.18億kW·h。日抽水用電量797萬kW·h,年抽水用電量28.13億kW·h。
隨著電網的不斷壯大,電力需求峰谷差日益增加,如何采用合理的調峰填谷方式來保證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避免電網遭受重大的損失應是首先考慮的問題[1]。因此,本文就機組現地控制單元CPU切換不成功影響機組的開停機失敗的原因,以及不同工況下對運行機組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桐柏抽水蓄能電站計算機監控系統(簡稱CSCS)采用VATECHSAT計算機監控系統。該系統應用于電站的控制、調節、設備運行信息采集和傳輸、監視、報表生成等。現地控制層設有LCU1~LCU9共9套現地控制單元,分別對廠房機組、公用設備、500kV系統設備、上/下庫設備以及通訊工作站實現現地控制。
機組現地控制單元(簡稱機組LCU)監控范圍包括:機組-主變單元的水泵/水輪機、發電/電動機、主變及機組附屬輔助設備等。機組LCU具有人機接口,與站級脫機時能獨立運行,完成監視、控制、調節和報警等功能,由下面五個部分組成。
(1)發電機層LCU柜。由一個帶CPU的AK1703組成,通過兩只RS2工控交換機與CSCS上位機通信。
(2)中間層發電/電動機I/O柜。由一個不帶CPU的AK1703和一個AM1703組成,通過Ax光纖總線與發電機層LCU柜的AK1703通信。
(3)水輪機層水泵/水輪機I/O柜。由一個不帶CPU的AK1703組成,通過Ax光纖總線與發電機層LCU柜的AK1703通信。
(4)機組附屬設備控制器。有3個AMC1703控制器:調速器油系統GOS調速器控制器、球閥系統MIV控制器、機組冷卻水控制器,其3個控制柜通過101總線與發電機層LCU柜AK1703通信。
(5)調速器TM1703控制器、機組/主變單元電氣保護PLC控制器和機組勵磁系統PLC控制器,直接與位于發電機層機組LCU柜中的兩個交換機通信。
機組LCU與地下廠房公用設備現地控制單元LCU5協調配合,完成機組的工況變換;而機組附屬設備本身的功能及保護系統的完成由本身PLC及控制系統完成,機組LCU與這些設備只是相關的命令和數據傳輸。具體關系見圖1。

圖1 機組現地控制單元LCU組成
機組LCU硬件設備主要包括中央處理器CP-2000、處理兼通訊處理器CP-2002及相應的數字輸入輸出模塊,模擬量輸入輸出模塊和輔助控制模塊。CP-2000為機組LCU的AK1703主CPU,有兩個單獨的處理器M-CPU和C0-CPU,主要負責對系統的配置及其診斷。CP-2002為處理、通信處理器,主要完成對機組邏輯程序的執行及與相應設備的通信。機組現地控制單元配備有2塊獨立的CP-2000(簡稱C2、C4),兩塊板互為熱備用,任何一個故障后都會無擾動切換,對系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2010年1月23 日,1號機發電開機過程中LCU1內部故障,“LCU2~LCU9C4/C2PRE0通訊異常報警,且上位機及LCU1顯示均不正常,上位機發令無法執行,經網調同意換開4號機,1號機由現場手動停機。
2011年02月26 日,1號機拖動2號機試驗完成停機時,LCU1組件故障,CPU由C4切至C2不成功,此時LCU1與相關輔助設備如調速器、勵磁等通訊中斷,1、2號機電氣連接未中斷,上位機發令現場無響應,1號機未及時轉停機,導致2號機事故停機,2號機低頻過流保護動作,2號機勵磁滅磁電阻損壞。
機組LCU處理兼通訊模塊C2、C4本身具備熱備用的功能,各自含有獨立的網卡模塊負責與監控和相應輔助設備通訊。正常情況下一個故障,會無擾動的切到另一個運行。但從目前運行情況來看,切換主要發生在開停機過程中,同時切換成功的概率極低。具體分析可以發現,C2、C4切換時通過網卡交換的信息基本完全中斷,而通過DI、DO、AI、AO等外圍輸入輸出板及其他總線交換的信息基本正常。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結論:由于開停機過程中各種信息量非常多,加之機組本身采集信號比較頻繁,而原來CPU上的網卡緩存較小,當數據量過大時就會引起網卡工作負荷加大,甚至造成信息堵塞。此時系統自帶的診斷程序發現堵塞的CPU工作不正常,自動切換至備用CPU,然而由于信息量仍未減少,備用CPU同樣面臨信息擁堵的問題,所以CPU往往切換不成功。另外,因為通過104通訊協議本身的檢測機制來判斷通訊中斷需要較長的時間(20多s),而這段時間內LCU與外界的通訊已經中斷了,這就造成了某些通訊量無法向外發送,也無法接收其它系統通訊過來的數據,從而引起開停機失敗。
CPU的切換不成功將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由于上位機下發的相應指令無法執行,同時現場的實際信號無法得到反饋,機組在遠方處于不可控狀態。只有通過現場人員的手動干預方可讓機組進入安全狀態,這對于目前無人值班的電站來講危害性巨大。
(1)一種是LCU在機組并網前死機,但機組還是正常并網,多數是在上位機一定時間沒有收到相關機組運行信號后,去現場檢查發現上位機和實際信號指示不對應,有功已達到默認值,此時上位機發停機令已無法執行,確認LCU切換不成功,其實這時機組CPU還是正常運行,只是網卡通訊故障,使相關信號不能正常通訊。考慮到此后上位機不能準確掌握機組運行情況,往往是申請換機,現場手動減負荷后按快速停機按鈕實現手動停機,再由現場監視停機過程,當然這個監視不可能像上位機那樣全面,只能抓住重點部位,特別是對機組轉速、球閥、導葉關閉情況,交流高壓注油泵、電制動及機械制動投入情況等,在機組停好后重啟LCU就會恢復正常[3]。如果機組在發電工況穩定運行或發電停機前出現LCU切換不成功,處理情況與這一樣。
(2)另一種情況就是機組沒能正常并網,可能有啟動流程條件不滿足或其他報警信號導致機組轉停機,此時上位機沒有任何信號,等發現可能LCU切換不成功后,其實機組已經在走停機流程,再通知現場檢查機組運行情況就比較被動,更麻煩的是在機組轉停機后還不清楚什么原因導致機組轉停機,對接下來的故障分析和處理就比較困難,唯一能做的就是監視停機過程正常。
抽水情況基本上和發電時一樣,只是考慮到機組在抽水工況有功是由水頭協聯控制,現場手動關導葉可能會有問題,為盡量避免機組直接甩負荷給機組和系統帶來的沖擊,最好選擇撳快速停機按鈕進行停機,不采用撳緊急停機按鈕停機,停機過程和發電停機一樣進行監視,在機組停好后需要檢查機組的機械和一次設備的情況。

圖2 兩臺機背靠背拖動主回路圖
拖動包括SFC拖動與背靠背拖動[2],由于抽水調相并網時間比較長,如不仔細查看,在短時間內可能無法發現C2C4發生切換,如果C2C4切換不成功發生在機組并網那一步,一種可能是機組并網成功,但拖動機或SFC收不到被拖動機LCU發來分拖動機GCB或SFC輸出開關的信號,根據機組拖動回路圖(見圖2),可以知道機組GCB開關在合位置是通過硬布線送去分SFC或相關拖動機開關的,這樣也就避免了SFC與機組的合環運行的可能,這種情況下只能現場手動對被拖動機快速停機,監視停機過程正常即可。另一種情況是機組并網沒有成功轉停機,但由于此時C2C4切換不成功,拖動機或SFC收不到機組相關的停機命令,原本停機過程中應分開一號機拖動閘刀的命令沒有被執行,而一號機拖動閘刀沒有分開直接導致二號機被拖動閘刀也沒有分開,這樣一號機仍通過一號機GCB、一號機拖動閘刀、啟動母線、二號機被拖到閘刀、二號機定子形成電氣回路(如圖2)。被拖動機組由于轉停機后,滅磁開關分開,其常閉輔助接點將滅磁電阻串入轉子回路。從而使機組轉子感應電全部加在滅磁電阻上;正常機組停機滅磁時,滅磁電阻不會承受一個連續作用的恒定電壓,但現在是在恒定電壓負載條件下,滅磁電阻溫度越來越高,當電阻元件溫度高到一定程度,擊穿元件并引起電弧,最終導致機組滅磁電阻燒壞[4]。這種情況下上位機馬上停SFC或現場手動將拖動機緊急停機,盡快將被拖動機轉子回路與拖動機或SFC斷開,否則只能通過拖動機自身走的發電流程超時或有自身保護來停機,這樣閉環回路持續時間就會比較長,對設備的危險也就越大。在機組轉停機后監視機組停機過程正常,對滅磁電阻進行滅火,并對轉子回路絕緣等進行檢查。
(1)從硬件和技術上優化
1)對于網卡堵塞的問題,我們準備更換性能更好的網卡;將2、4號機CPU的網卡由原來的SM-2554更換為SM-2556(1、3號機已經更換),提高網卡的緩存容量。
2)對于判斷通訊中斷時間過長的問題,準備另外再增加一套檢測方式。在監控系統環網中接入2套CP-4000作為在線監測單元,發出檢測脈沖到4臺機組,修改機組的CPU切換邏輯,一直監測新增的2套CP-4000發出的脈沖,一旦發現2套CP-4000發出的脈沖都收不到,立即進行CPU切換,縮短通訊中斷檢測時間,同時在15s之內閉鎖再次切換以防止通訊沒有馬上建立造成的多次重復切換;
(2)從生產實踐中減少事故發生
1)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做一下機組空載和帶負荷時交換機網線插拔試驗,對那些因網線頭接觸不好或單個通訊回路故障引起的情況,通過這種方式馬上可以排除。
2)在分拖動機開關或SFC輸出開關回路中增加被拖動機滅磁開關的輔助接點,防止被拖動機轉停機而拖動機不能轉停機時燒滅磁電阻。
通過上述分析表明,機組現地控制單元CPU切換不成功對運行機組的影響是十分危險的,包括自身設備的損壞及對電網造成的沖擊,然而根據CPU切換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這一缺陷是可以避免的,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相應措施的改進,根據目前桐柏蓄能電站機組的運行情況來看,這一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大大提高了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的可靠性。通過本文的分析,對其他的蓄能電站機組如有類似問題,應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1]梅祖彥.抽水蓄能發電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孫建忠,劉鳳春.電機與拖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張春生,姜忠見.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技術總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劉吉來,黃瑞梅.高電壓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