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城鄉收入差距視角的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研究

2012-07-16 11:11:50
華東經濟管理 2012年9期

劉 力

(重慶理工大學 土地資源管理系,重慶 400050)

目前,對于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城鄉收入差距的測度、現狀和趨勢的研究[1-6];二是關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的研究[7-12];三是關于城鄉收入差距變化的影響因素及效應研究[13-26]。龐雜的文獻中,尚鮮有將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與農村土地制度問題聯系起來思考的視角,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義所在。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鄉收入差距的總體性描述

(一)城鄉收入差距的測度方法及其結果

城鄉收入差距是評判城鄉差距的重要顯性標志,本研究使用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這個指標來衡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水平,用公式表達為:

式中,G表示某年度的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Iu表示某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r表示某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基于此,收集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經計算,繪制出1978—201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變化趨勢圖(見圖1)。

(二)對城鄉收入差距測度結果的解釋

從圖1中可以看出,根據曲線的變化走勢,我們將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變化情況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圖1 1978—201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變化圖

1.1978—1985年間的變化趨勢

在此時期內,G值在絕大多數年份都小于1(1979年是個例外,當年G值為1.01),表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對值在較小的范圍內,且曲線自1979年后,呈逐年下降趨勢,表示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還在逐年縮小。這與同時期在農村地區開展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有著緊密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和推廣,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生產效能得到大幅提升,而這種變化所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農村居民個人收入的增加。而此時期,城鎮經濟雖也在發展,但在城鎮工商業領域所進行的改革的步伐遠不如在農村經濟領域那么大。因此我們在圖1中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反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G值曲線呈逐年下滑趨勢,這正是得益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快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所以這一時期也被很多農村經濟學者稱為“農村發展的黃金期”。

2.1986—1994年間的變化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是曲線從谷底調頭向上攀爬的時期,期間有偶爾的下跌,但總體趨勢上是逐年上升的,這反映出城鄉收入差距在經歷了前一階段的逐漸縮小之后,又回到差距逐步擴大的道路上。這一時期,依據G值小于1或大于1,可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1985—1992年,其間G值小于1,顯示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但城鄉收入相對差距仍處在相對較小的范圍內。聯系彼時的經濟大背景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經濟改革的重心已由農村逐步轉向城市,以“放權讓利”為代表的一系列針對城市工商業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展開,同時,沿海地區的“三來一補”型加工出口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改革浪潮中的城鎮經濟開始發力。而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已經發揮殆盡,而中國“人多地少、地塊細碎化經營”的小農經濟模式一時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農村經濟改革的熱浪又復歸平靜,就這樣,城鄉收入差距再次回到逐步拉大的老路上。后一個階段是1993-1994年,其特征是G值大于1,并在1994年到達這一時期的峰值,這既是對前一階段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趨勢的一種延續,也是其必然結果。當然這也離不開當時的政策背景,1992年在小平同志著名的南巡之后,緊接著中共十四大召開,并在這次大會上確定了“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為一度迷茫的經濟體制改革找到了方向,而這一改革主要惠及的正是城鎮工商業,這必然導致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G值突破了1,并在1994年到達了一個峰值(G=1.10)。

3.1995—1997年間的變化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曲線呈現一個相對明顯的下行態勢。城鄉收入相對距離系數從1994年的峰值1.10很快下降到1997年的0.93。對這一現象的解釋要從當時國內、國外經濟環境兩個方面來說明,首先是國內,1992年開始的經濟快速增長,很快帶來通貨膨脹等附產品,其中“海南房地產泡沫”就是對這一時期經濟瘋狂景象的最好注腳,這也使得中央在1994和1995年間果斷地對過熱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并在1996年實現了宏觀經濟的“軟著陸”,但這一次調控勢必對城鎮二三產業,特別是發達地區和熱點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雖然城鄉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但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并在這一短暫時期內出現縮小的苗頭。其次是國外,到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來臨,全球經濟環境惡化,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沿海加工型企業受到沖擊,進一步拖累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這直接影響到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這一年,城鄉收入差距也降到了1994年以來的最低點。

4.1998—2010年間的變化趨勢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促使中央政府在1998年前后出臺了“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以及開啟了涵蓋國企改革、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的相關體制性改革,雖然涉及面廣,但其核心都是“市場化改革”。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實施,猶如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心針,而中國經濟也自此步入“黃金十年”。當然,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不僅有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城鄉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值),在圖1可以看到,G值曲線在1997年到了一個低值之后,從1998年開始進入一個快速上升通道,其峰值曾在2007和2009年兩度到達1.28,為近三十年最高,是谷底值(1985年,G=0.63)的2.03倍,反映出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嚴峻現實。

5.小結

從總體上看,1978—2010年間的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曲線呈現一個“V”形走勢,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1985年間,由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是從農村,是從農業領域開端的,所以農村的經濟“解放”快于城市,這也使得這一時期,也僅僅是在這一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快于城鎮居民,所以這期間城鄉收入差距表現出縮小的勢頭,即構成了“V”形曲線的前半段;以1985年為轉折點,在此之后,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距離系數曲線畫出一條長長的上升線,且一路走高,這與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再加上城市和二三產業本身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作用,使得城鄉收入差距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也構成了“V”形曲線長長的后半段。

二、2000—2010年城鄉收入結構性差距分析

基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始自1998年的新一輪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來勢迅猛(短短幾年間G值就從0.93躍升到1.28),持續時間長(這一波升勢已持續13年),且未見減緩跡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這一現象入手,通過對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的結構性差距的分析,發現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內在原因。根據現行統計方法,城鄉居民的收入主要是由四個部分構成,分別是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簡單地說,所謂工資性收入就是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經營性收入是指納稅人通過經常性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收益;財產性收入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和不動產所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

考慮到統計口徑的統一性,我們選取和收集2000—2010年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純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數據,經過計算整理得到表1。

(一)城鄉收入結構性差距的測度方法

以公式1為基礎,對于城鄉居民間各項具體收入差距的測度,可用公式表達為:

式中,gi表示某年度城鄉居民的第i項收入的相對距離系數,Iui表示某年度城鎮居民第i項收入的人均值,Iri表示某年度農村居民第i項收入的人均值。

其中,i=1,2,3,4分別對應于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這四種統計學意義上的城鄉居民收入來源類型。

為測度各項具體收入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可用公式表達為:

同理,為測度各項具體收入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可用公式表達為:

最后,用Ci來表示城鄉居民的各項具體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總體收入差距的貢獻度,用公式表達為:

表1 2000—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結構表 單位:元

(二)對于工資性收入的測度和特征分析

通過對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各項指標的測算(見表2),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征:(1)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的相對距離系數(g1)是逐漸縮小的,從2000年的2.13下降到2010年的1.82,這反映出城鄉居民在工資性收入上的差距也是在逐步縮小的;(2)工資性收入在城鎮居民的收入中所占比重(u1)較大,平均為68.80%,但工資性收入在城鎮居民總收入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城鎮居民的收入來源正在從“單一性工資收入”向“收入來源多渠道”轉變。與之相反,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r1)僅為36.34%,說明工資收入并不是農村居民的最主要收入來源。此外,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居民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還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從2000年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總收入的31.16%,上升到2010年的41.07%,這又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打工,以及農民工“漲薪潮”等經濟現象相吻合;(3)工資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最大,根據2000—2010年的數據,工資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C1)平均值為83.90%,是四種收入來源中,比重最高的,這說明城鄉間在工資性收入上的差距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4)進一步考察2000—2010年工資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C1)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貢獻度(C1)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93.89%,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76.00%,這說明城鄉居民在工資性收入上的差距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雖然還是最主要的,但這種影響正在逐步減弱。

最后,我們得出推論1:工資性收入的差距雖然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但它的影響力卻在不斷降低,所以我們看到2000—2010年以來,一方面城鄉居民間工資性收入差距(g1)在不斷下降,但另一方面總體城鄉收入差距(G)卻在持續擴大??紤]到未來一段時期內,工資性收入差距對整體收入差距的貢獻度仍然會是最主要的,因此,增加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仍然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表2 2000—2010年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測度表

(三)對經營性收入的測度和特征分析

通過對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各項指標的測算(見表3),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征:(1)2000—2010年間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的相對距離系數(g2)為負,這說明在經營性收入上,農村居民的收入是超過城鎮居民的,但同時我們看到相對距離系數(g2)的絕對值是在不斷下降的,說明城鄉居民間的經營性收入的差距正在縮?。唬?)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是其總收入的主要來源,所占比重(r2)平均為55.90%,與之相反,城鎮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在其總收入中所占比重(u2)偏低,僅為5.89%;(3)進一步考察2000—2010年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在各自收入結構中的比重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經營性收入在城鎮居民總體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遞增的,這表示城鎮居民,開展經營性活動的范圍和渠道越來越廣,與之相反,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在農村居民的總體收入中所占比重卻是逐年下降的,從2000的63.34%,減少到2010年的47.86%,這反映出由于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低,抗風險能力弱,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意愿正在逐步降低,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而進城務工;(4)經營性收入差距對總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為負值,說明它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力推手,但縱觀2000—2010年的經營性收入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C2)的變化情況,發現這種縮小城鄉差距的推力在快速下降,從2000年的-29.34%,降低到2010年的-9.68%,這也從一個側面解詮釋了近十年來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

最后,我們得出推論2:城鄉居民在經營性收入上的差距對城鄉整體收入差距的貢獻度次于工資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而且它的貢獻度還在快速下降,這說明農村居民相對于城鎮居民在經營性收入上的“順差”,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的增加正在快速縮小,另一方面由于經營性收入差距對整體收入差距貢獻度的下降,這種“順差”對整體收入差距的“熨平效應”正在被蠶食。由此,我們認為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保持其“順差”地位。

表3 2000—2010年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的測度表

(四)對財產性收入的測度和特征分析

通過對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各項指標的測算(見表4),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征:(1)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相對距離系數(g3)在11年間變化幅度不大,圍繞0.83的平均值上下波動;(2)不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財產性收入在各自總體收入中的比重都極低,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u3)平均僅為1.90%,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r3)略高,也僅有2.69%。這反映出在城鎮,財產性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在農村,資源要素的資本化道路還很漫長;(3)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度(C3)極低,年平均值僅為1.55%,且變化率不大。

最后,我們得出推論3:財產性收入差距對整體城鄉收入差距的貢獻在四種收入類型中是最微弱的,但現在的勢單并不代表未來的力薄,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和金融資本市場的成熟,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擁有的財產性資本都會顯著增加,特別是廣大農村居民擁有的集體資產,尤其是農地和宅基地都將成為農民增收、縮小差距的重要渠道。

表4 2000—2010年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測度表

(五)對轉移性收入的測度和特征分析

通過對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各項指標的測算(見表5),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征:(1)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的相對距離系數(g4)呈逐步下降趨勢,從2003年的峰值4.29,下降到2010年的2.88,這說明城鄉居民間在轉移性收入上的差距正在縮?。唬?)進一步考察發現,工資性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1)的平均值為2.05、經營性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2)的平均值為-1.22、財產性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3)的平均值為0.83,而轉移性收入相對距離系數(g4)平均值為3.68,遠超其他三項收入。這說明,在城鄉之間,就單項收入而言,轉移性收入的城鄉差距遠勝于其他收入來源類型;(3)轉移性收入在城鄉居民總收入中各自所占比重差別明顯,根據2000—2010年數據,城鎮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在其總體收入中所占比重(u4)平均為23.41%,而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在其總體收入中所占比重(r4)平均僅為5.07%,這說明城鎮居民獲得了遠較農村居民更為豐厚的轉移性收入;(4)轉移性收入對城鄉居民總體收入差距的貢獻度(C4)較高,年平均值僅為31.90%,僅次于工資性收入,且年變化率不大。

最后,我們得出推論4:2000年以來,城鄉間轉移性收入的差距雖然已經縮小很多,但仍然遠大于其他收入類型間的差距,這說明轉移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擴大城鄉間的收入不均衡的作用,而轉移性收入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轉移性支付,以及各自形式的補助和補貼,由此我們可以說正是政府的行為或政策間接地擴大了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因此,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必須改變現有的轉移性收入的“倒掛現象”,讓農村居民,而不是城鎮居民,獲取到更多的轉移性收入,進而縮短城鄉間總體收入差距的溝壑。

表5 2000—2010年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的測度表

三、農村土地制度創新:一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可行選擇

基于前述城鄉居民收入結構性差距的測度和特征分析,我們得出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四個推論,如圖2所示。

(一)增加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城鄉之間工資性收入的差距對總體收入差距的貢獻最多,因此,可以推斷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將是最明顯的。就具體措施而言,在當前背景下,農村居民要實現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大體上有兩條路徑:一是選擇進城務工,因為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低,進城務工的收入遠高于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在當前城鎮有效勞動力資源短缺,工資收入和勞動福利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進城打工獲取工資收入,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有效路徑;二是對于那些選擇留在農村的勞動者,可以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吸納“留守農民”在專業合作社打工,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并從農業合作社獲取勞動報酬??傊?,不管是進城打工,成為“二三產業勞動者”;還是留鄉務農,借助農業合作社這樣的平臺,成為“農業勞動者”,農民都可以實現工資性收入所得的增加,進而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1:這兩種路徑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在第一種路徑下,需要改革現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以助推農民進城務工,降低土地對農民的束縛,讓進城農民的土地可以通過流轉,流入到專業合作社或者種田能手手中,這既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也保障了糧食生產,免除了農民進城之后的“土地之憂”;在第二種路徑下,也只有依靠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實現土地要素的自由流轉,才能讓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為可能。

(二)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主要是增加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所得,這就需要破解當前小農經濟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單位生產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市場信息不透明,而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將會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通過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整合,實現農業生產的規?;?、產業化和專業化經營,降低單個農戶生產所面臨的高風險、高成本和市場不確定性,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可以獲得三份收入:一是土地入社的租金收入;二是在合作社勞動的工資收入;三是年終合作社經營收益的分紅收入。其中,合作社經營收益的分紅收入就是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下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2:這一模式的實現,還需要創新當前的農村土地管理體制,讓單個農民手中的土地要素流動起來,只有首先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才可能有農業生產的產業化,以及農業經營的現代化。

(三)農村居民通過資源要素的資本化,提高土地財產性收入

在農村,農民所擁有的財產主要是指其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所依法平等享有的集體財產的份額。而在集體財產中集體土地是最主要的財產,這部分土地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劃分為農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在現行法律制度中,這些財產都是“死資產”——既不能在要素市場上自由流通,也不能在銀行進行抵押。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3: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就需要首先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讓農村土地要素資本化,并讓農民獲取農村土地資產的權益收益和增值收益。

圖2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與創新農村土地制度的關系圖

(四)改變現有的轉移性收入的“倒掛現象”

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鄉間轉移性收入上的差距,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第二重要誘因。在城鎮,普通市民可以享用到政府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以及各種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還有各種或明或暗的財政補貼和公共福利。而對于普通農村居民來說,上述這些服務都是需要額外花錢才能享用到的。正視城鄉間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面巨大差距現實的同時,應該盡快推行全民覆蓋的、無差別的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進一步減免農村家庭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費用支出,減少支出就是變相的增收,通過政府財政的轉移支付,實現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的增加,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最后,我們得出結論4:全民公共福利保障制度的構建,既需要政府財力充足的“物質條件”,更需要以民為本,公平正義的“精神條件”,因此,有必要從理念上對農村土地制度進行創新或者是正本清源,弱化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強化土地的生產要素和資本要素功能,讓政府承擔起它應該承擔的責任。

四、結 論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鄉收入差距總體態勢,指出以1985年為界,城鄉收入差距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差距漸縮期,后期是差距擴大期。進而選取城鄉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2000—2010年時間片段,以城鄉收入結構性差距為視角,對城鄉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差距進行測度和演變特征分析,最終得出縮小城鄉差距的四種途徑:

(1)增加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仍然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2)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保持其“順差”地位;

(3)農村居民擁有的集體資產,尤其是農地和宅基地都將成為農民增收、縮小差距的重要渠道;

(4)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必須改變現有的轉移性收入的“倒掛現象”,讓農村居民,而不是城鎮居民,獲取到更多的轉移性收入,進而縮短城鄉間總體收入差距的溝壑。

以上四方面目標的實現在制度層面都離不開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

[1]王德文,何宇鵬.城鄉差距的本質、多面性與政策含義[J].中國農村觀察,2005,(3):25-37.

[2]李實,羅楚亮.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43-52.

[3]曾國安,胡晶晶.2000年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擴大的原因:收入來源結構角度的分析[J].財貿經濟,2008,(3):53-58.

[4]王小魯,樊綱.中國收入差距的走勢和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2005,(10):24-36.

[5]王建農,張啟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與趨勢[J].統計研究,2005,(3):37-39.

[6]王少平,歐陽志剛.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應[J].經濟研究,2007,(10):35-46.

[7]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4):50-58.

[8]程開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及動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7):22-30.

[9]賈小玫,周瑛.對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J].財經科學,2006,(4):76-81.

[10]張紅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機制: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經濟增長與政府行為選擇[J].管理世界,2004,(4):9-21.

[11]方天堃,張嫘.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及因果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6):56-62.

[12]林光彬.等級制度、市場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4):30-40.

[13]陳紅霞,李國平.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09,29(6):794-800.

[14]朱牡丹,張永杰,耿強.財政支農結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J].生態經濟,2009,(5):48-50.

[15]劉江會,唐東波.財產性收入差距、市場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4):20-33.

[16]許秀川,王釗.城市化、工業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8,(12):65-70.

[17]曾小彬,劉凌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的再分析[J].財經研究,2008,34(12):118-128.

[18]蔡海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現及其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2010,(1):44-47.

[19]馬斌,張富饒.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2):53-59.

[20]侯風云,付潔,張鳳兵.城鄉收入不平等及其動態演化模型構建[J].財經研究,2009,35(1):4-15.

[21]張繼良,徐榮華,關冰,等.城鄉收入差距變動趨勢及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09,(12):32-43.

[22]夏傳文,劉亦文.城鄉收入差距的金融結構影響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5):796-800.

[23]周少甫,元壽偉,盧忠寶.地區差異、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115-120.

[24]王海云,陳立泰,黃仕川,等.教育作用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檢驗:擴大或抑制[J].經濟問題探索,2009,(10):23-29.

[25]胡金焱,盧立香.地區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因應:1986-2007[J].改革,2009,(2):81-87.

[26]劉渝琳,彭吉偉.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10,(4):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正在播放久久|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四虎永久在线| 一级福利视频| 成人国产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美女啪啪无遮挡|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精品福利社|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欧美精品在线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3p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欧美午夜网站|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亚洲天堂|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色国产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黄色爱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69av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影院|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九九九国产| 欧美无专区|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成人网| 午夜啪啪网| www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