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涵
采訪中,李為教授的和藹可親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盡量用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述專業的技術。他說來矯形骨科就診的病人大多是本著改善行動、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來的,一些病人由于某些特殊的需求,對手術的期望值很高,源于對病人的關懷,并希望醫療技術能進一步提高的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鎖定于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這一先進技術。
隨著人工假體設計水平和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過去的20年里有著非常好的客觀及主觀療效。然而其功能仍不能和正常的膝關節相媲美,尤其是病人術后膝關節的活動度就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病人術前膝關節的活動度、醫生的手術技術、假體的設計以及病人術后的康復鍛煉等。目前絕大數膝關節假體只能提供100o~120o的安全活動范圍,通常這樣的活動范圍對于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樓梯以及從椅子上站起來足夠用了。然而,有許多活動則需要我們的膝關節有更高的屈曲度,如蹲、跪等姿勢,由于不能蹲、跪,有時會使患者的生活很不方便,特別是亞洲國家特殊的人文需要,如宗教活動中的跪拜,由于膝關節屈曲度的不足而影響到宗教活動,會讓一些特定的病人產生很大的遺憾。因此李為教授將如何改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膝關節的最大屈曲度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今這也成為當前骨科領域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一個重要的目標。
“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高屈曲的關節,來滿足病人的蹲跪需求?”李為教授這樣問自己。當時國內一些醫生并沒有意識到高屈曲人工膝關節的重要性,而且國內的人工假體在其在生產設計上也與國外的產品也存在一定差距。為此,李為教授聯系美國相關公司,結合亞洲患者病情,進行了艱難的高屈曲設計,打破了以往關節墊片點的設計模式,進行面的設計,以減少墊片的磨損。在國內沒有大夫敢于嘗試的情況下,李為教授最早開始對病人進行了高屈曲度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實踐表明病人膝關節的屈曲度有很大改善,屈曲幅度大幅提高。
近幾年在病人的需求和文化的影響下,李為教授及其手術團隊采用高屈曲度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LPS-Flex,Knee Arthroplasty,簡稱LF-KA)治療了多名患者,大多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很多患者不僅身體恢復健康狀態,心理狀態也樂觀、開朗起來,仿佛重獲新生,而其整個家庭也變得祥和、歡樂。

在醫院查房
李為教授說:“看到病人的雙腿在手術后的行動自如,以及洋溢在臉上的喜樂心情,醫生有時比患者還高興。”在工作中他不厭其煩地為患者檢查,指導患者正確鍛煉。為了充分了解手術患者術后的康復情況,并進行病例調查,他帶領治療團隊長期進行大量、細致的隨訪工作,甚至對于沒有經濟能力來醫院的患者,自己花費到患者家進行隨診和后期治療。
“要當好醫生,首先要敬畏生命,尊重和理解病人。只有病人與醫生對疾患認識的共同提高,才能使醫生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學研究不斷深入;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過程涉及醫學、心理、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問題,只有將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醫學的發展。”李為教授這樣說。
數年來,為了讓更多的骨科醫生了解到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假體的特點,李為教授不僅在國內最權威的醫學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上發表關于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手術研究的論文,還奔波于全國各地進行普及宣教,多次、多處講課并進行相關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生產高屈曲假體,臨床上眾多醫院都開始使用此類假體。隨著假體造價和成本的降低,很多患者都能承受高屈曲假體的手術費用,更多的患者術后能享受到更為便利的生活,因而除了更好的經濟價值外,其社會影響也是及其深遠的。
隨后李為教授再次強調,病人術后積極的康復鍛煉以及對疼痛的控制對于防止術后軟組織攣縮和獲得更佳的屈曲度至關重要。此外,手術前醫生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較為詳細的康復訓練方案。
只有病人才有資格評價一位醫者的好壞,只有患者的言論最有說服力。對于李為教授來說,幾十年的從醫道路充滿了艱辛和勞碌,晨昏不分的工作常年伴隨著他,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抱怨,他的醫術和醫德在業內廣為人知,如今他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患者的感謝和問候?;颊叩慕】岛涂隙ㄒ彩抢顬榻淌诓晦o勞苦的動力源泉,為此筆者摘錄了網絡上一些患者的留言——讓我們站在平民角度,更能直觀地了解李為教授。
“2010年1月6日,是我今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實現了我二十年的夢想,盼來了二十年的等待,這一天正是您不辭辛苦,歷時1個小時為我做了左腿的截骨矯形手術,手術很成功!您不僅醫術超群,而且平易近人,是患者最喜歡、最值得信賴的好大夫,我要永遠的感謝您,感激您……”這是來自一位叫tttyp519網友的評論。
另一位于姓網友則評論說:“由于母親體質的特殊性,同時做兩條腿難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李大夫制定了新的手術方案,順利的完成了兩條腿的手術,這令我們家屬太滿意,太感激了!這不僅避免了母親二次手術,又節省了錢。術后李大夫每天親自到病房看母親的腿恢復到什么程度,還親自動手做檢查,術后恢復的很好,在我們出院之前,李大夫到病房看望我們,并把注意事項一一講給我們聽,讓母親多補充營養,叮囑我們一定做好術后功能訓練。做為患者,能遇到像李為這樣的好大夫真是難得,特別是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及病人之所及,想病人之所想的好醫生,我們感到無比欣慰!”

與美國醫生同臺手術
采訪中李為教授也真誠地告訴我們,病人的康復是他生活的喜樂源泉。有一位患者早年患有嚴重的O形腿,由于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一直沒有進行系統治療。直到有了孫子,因為兩腿的嚴重變形,連帶孩子都成了問題,年幼的孫子可以在她的兩膝之間鉆來鉆去,而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雙腿的畸形和疼痛使得她很是苦惱。聞聽李為教授的醫術了得后,這名老婦來到積水潭醫院骨科進行了雙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完美的手術以及術后正確的康復訓練,目前已使這名患者的雙腿接近正常人。不久前該患者來醫院復查時,不僅身體健康了,連精神頭都不一樣了,她高興地告訴李為教授,“我像是重活了一遍,現在也不想帶孩子了,正要出國旅游呢!”
另一位女患者,因為腿部的畸形,丈夫一直懷有怨艾,手術之后,不僅腿漂亮了,婚姻也幸福起來。
……
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很多,李為教授告訴記者,其實自己壓力很大,每周全天候的手術、門診、查房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要給研究生、實習醫生和進修醫生講課,還要進行課題研究等,長年承擔著繁重的醫療、科研、教學任務。但是為了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療后的恢復情況,面對患者的海量來信和咨詢,他總是加班加點地去閱讀,在認真解答咨詢的同時還要安撫患者的心情,從患者的角度考慮,給予他們鼓勵和安慰。而對于患者的感謝,李為教授淡淡地說:“對我來說,病人的身體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聽到他們恢復健康的消息,真是非常快樂!”
談到人才的培養,李為教授也有一番自己的體會。他首先強調做醫生要有愛心,他要求自己的學生首先要關愛、體貼病人,病人是醫生成長的基石。在從醫的過程中年輕醫生要尊敬師長,學習前輩們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能吃虧、吃苦,多鍛煉、多學習,踏實、認真地總結手術經驗和教訓,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和醫術水平。在談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時,李為教授說,他踏入醫門起就得到許多前輩的無私幫助和精心培養,像王澍寰院士、田偉教授等許多專家對自己的指導與幫助,他是終身難忘??吹浆F在年輕醫生所承受的壓力,自己很愿意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更好地營造團結、積極的團隊氛圍,以幫助新一代醫者健康成長。
身為醫生的李為教授認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第一位的,而學術上、名譽上的成果和地位對他來說是次要的,為了病人能有一雙靈活的腿、腳,李為教授在這條從醫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近些年來,除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外,李為教授在人工踝關節和人工跖趾關節置換手術中也開展了許多研究和臨床治療。
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最早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但是第一代踝關節假體并不理想,其手術有著較高的失敗率,導致其可行性一直受到爭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植入材料學和生物力學的進一步發展及完善,并受到全膝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鼓舞,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又被重新認識。目前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已成為需施行踝關節融合術的患者另一個可行的選擇,該技術在緩解病人踝關節疼痛、改善步態、重建踝關節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李為教授近年來已針對四十多例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進行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并經過隨訪觀察,其療效甚佳。
李為教授介紹到,在結束了第一、二代人工踝關節假體的尷尬局面后,第三代假體得到很高評價,其中以S.T.A.R.最具代表性。它在考慮踝關節屈伸運動的同時解決了踝關節滑動運動和旋轉運動。其非限制性的設計,減少了假體所受的應力,降低了假體的松動率。同時,大大減少了假體之間的磨損,這樣有效地提高了人工踝關節手術的成功率。
在李為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從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都得出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其術后病人在疼痛、功能和活動度等方面都有較大改善,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研究論文發表在醫學權威雜志《中華創傷雜志》上。
不過李為教授也說,盡管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取得較高的成功率,但是由于踝關節結構和假體結構的特殊性,它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相關的并發癥。所以在進行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的時候,應根據適應癥去選擇病人,要嚴格排除禁忌癥。目前,從李為教授等人對病人中期的隨訪中發現,只要嚴格根據適應癥來選擇病人,人工全踝置換術能有效緩解踝關節疼痛,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及功能,可為需行踝關節融合術患者提供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至于如何實現假體長期可靠的固定,避免遠期的松動、下沉等情況,仍需要進一步的改良,但是李為教授說,他相信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已經從實驗室和偶然的成功階段發展到有使用價值并耐用的階段;并預計不久的將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將會像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術一樣受到人們的歡迎。
治療跖趾關節疾患的手術方法通常包括關節切除成形術、關節融合術以及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關節切除成形術可造成拇趾短縮、肌力減弱,引起推進動力降低,發生轉移性跖痛癥以及趾間關節鵝頸畸形。關節融合術雖有良好的療效,但它對手術技術、內固定類型的要求極高,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并且導致鄰近關節應力增加并發疼痛,穿鞋類型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患者接受此手術相當困難。而日漸成熟的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在緩解病人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步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李為教授進行的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中,患者的拇外翻角可以從術前平均40.5°減少到術后16.5°,跖趾關節活動度從術前平均35.5°增加到術后平均44.5°。患者在足的外形(足趾的長度及力線)、步態(推進動力)以及關節功能(穩定性和活動度)方面明顯改善,其研究論文也發表在骨科權威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上。但同時李為教授也提醒到,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不適于從事跑步,競走,網球等運動,同時不宜穿后跟高度>5cm的高跟鞋。
最后,針對骨科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的情況,李為教授說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多檢查,他建議大家要多參加保健和醫療的科普活動,盡量多掌握一些日常保健、就診、醫療程序等科普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游泳、騎單車等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采訪接近尾聲,從李為教授樸實的言語里,我們看到了一名醫者實實在在為患者的大善,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醫術或許只能局限在一方領域,但像李為教授這種大醫精誠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竭力學習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