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燕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省作為最早開放的幾個省份之一,利用外資的規模及增長幅度呈不斷上升趨勢。1979年,福建省外資利用僅為83萬美元,到2010年實際外資利用數額為103.16億美元。但從總量排名上看,福建利用外資總量在全國的排名不斷下滑。改革開放初期,福建實際外資利用總量名列全國第二,僅在廣東之后[1],而自1996年開始,福建省吸收外資每況愈下,至2010年福建外資利用的總量居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之后,尤其是與江蘇、廣東差距甚大。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吸收的外資額與該地區的經濟規模 (通過GDP來衡量)成正比[2]。因此,可通過外資利用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消除地區規模差異的影響因素,準確反映福建外資情況。然而從利用外資的相對量看,福建這幾年的排名也不斷下滑,2008年其相對比重僅居于遼寧之后;而2010年 (圖1),福建實際外資利用相對比重已經居于最后一位,可見福建省外資經濟貢獻率呈低迷狀態。

圖1 我國主要省 (市)外資投資比重
外資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可以彌補地區資金缺口,還能帶來先進生產經驗、管理理念,帶動技術創新,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等。本研究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來具體了解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外資的作用。
我國外資利用的形式有三種:對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資 (FDI)、外商其他投資。而外商直接投資所占份額最大,為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本研究采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外資利用的核心指標。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表現指標分三類:第一類是地區經濟增長類。一、二產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財政收入等。第二類是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類。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人數,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第三類是人民生活類。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服務業從業人員人數,農民人均純收入等[3]。
主成分分析就是一種數據壓縮手段,把多個變量降維成少數幾個變量[4],以便研究。采用福建省1987~2008年相關數據,用SPSS 13.0軟件先對以上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 (表1)。

表1 解釋的總方差
從表1可知,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高達90%以上,說明前三個主成分已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標具有的信息,且降維效果較好。因此選擇前三個主成分作為評價指標,我們設三個主成分分別為F1、F2、F3,并計算出特征向量,因子載荷矩陣(表2)。
從表2可得,各個原變量對各個主成分的影響較為平均,對于第一主成分,服務業從業人數、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對第一主成分的影響較大,是一項比較人民生活類的綜合指標,因此將第一主成分歸為人民生活類;對于第二主成分,大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各類科技從業人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將第二主成分歸為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類;對于第三主成分,其主要影響力集中于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社會固定資產以及財政收入,因此可以歸為經濟增長類。同時,可以通過主成分得分矩陣得出每一項變量在各個主成分中所占的比例 (表3)。

表2 旋轉成分表

表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通過表3可相應的得出每個主成分的構成方程式:
F1=-0.081×第一產業增加值-0.239×第二產業增加值+0.162×第三產業增加值-0.255×全社會固定資產-0.206×財政收入-0.514×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0.038×各類科技從業人員+0.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35×服務業從業人數+0.660×農民人均純收入+0.381×城鎮職工平均工資
F2=-0.465×第一產業增加值+0.374×第二產業增加值-0.004×第三產業增加值+0.507×全社會固定資產+0.505×財政收入+0.947×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0.383×各類科技從業人員+0.0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871×服務業從業人數-0.719×農民人均純收入-0.321×城鎮職工平均工資
F3=1.067×第一產業增加值+0.187×第二產業增加值-0.053×第三產業增加值+0.017×全社會固定資產-0.081×財政收入-0.135×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0.248×各類科技從業人員-0.0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096×服務業從業人數+0.017×農民人均純收入-0.017×城鎮職工平均工資
通過主成分分析,可以將上述多個指標壓縮成三個主成分F1、F2、F3,分別歸類為人民生活類、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類、經濟增長類以契合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便于下面的實證分析。
對外商直接投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用軟件Eviews 3.0檢驗外資 (X)與三個主成分 (F1、F2、F3)之間的協整關系,檢驗外資分別與三個主成分是否存在長期關系,采用EG兩步法可得出回歸方程如下:

通過對其各自殘差的ADF檢驗 (表4),可以得出人民生活類、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類、經濟增長類與外資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由表4可知,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資 (FDI)與人民生活類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且與經濟增長類存在協整關系;而與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類不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福建省利用外資的技術滲透效應不明顯。

表4 殘差單位根檢驗
對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表5)。從表5可以驗證FDI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因,同時也可以知道外資引進對人民生活以及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會立即顯現出來,而是具有5年的滯后期。
綜上所述,一方面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資對于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服務業從業人數、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等領域具有積極的貢獻,但是這些作用必須在外資投入滯后5年才能顯現出來。另一方面外資對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卻不是很明顯,二者不存在長期關系。這說明我省外資利用存在障礙,使得外資的積極作用有所削弱,需要我們更進一步深思和探討。

表5 格蘭杰因果檢驗
福建省第一、三產業在外資利用所占份額偏低,而第二產業始終占據著主要份額。2010年,FDI合同金額為737557萬美元,其中第二產業投資金額占62.40%,第三產業占35.29%。而第一產業僅占3.31%,但從總體上看農業外資利用比重是上升的,1992年農業外資利用僅占1.28%;第三產業的外資利用相對于09年有所下降,2009年投向第三產業的外資比重為36.56%。外資在行業間分布的不平衡會加劇我省產業投資結構的偏差,導致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導致供求結構錯位,出現結構性過剩,不利于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從區域分布來看,福建省外資主要集中于福廈泉等地帶,而三明、南平等內陸地區的FDI嚴重滯后。據統計,2010年廈門FDI歷史可比口徑為226449萬美元,占全省FDI總量的21.95%,泉州FDI占全省總量的24.15%,福州FDI占全省總量的24.06%。而三明、莆田、漳州、寧德等地區外資利用不足10萬美元。外資在區域之間分布的嚴重失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相輔相成的,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引進的外資就較多。福廈泉地區利用基礎設施和經濟技術方面的優勢,抓住國際資本快速轉移的機遇,招商引資取得很好的業績。而閩西北地區的思想觀念較為落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內部環境欠缺,在引資方面與沿海地區的落差較大[5]。這將不利于整個海西區協調發展,造成海西區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福建省外資利用質量不佳表現為:(1)大型跨國企業項目仍較為稀缺。截至2006年,高質量的世界500強企業只有80多家在福建落戶[6],其中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幾乎為零,高端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機構引進更為滯后。(2)外資粗放型利用,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多年來為了爭奪國際資本資源,福建省在 “讓利競爭”中不惜以低于成本的 “規模用地”或巨額補貼等政策來吸引外資,不僅加劇了爭奪土地的矛盾,還導致國內飽和行業的惡性競爭[7],加大資源與環境壓力。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粗放型高增長模式,福建外資大多投向低附加值的加工業以及高耗能的行業,特別是制鞋基地莆田、泉州一帶,各地 “潺潺流水”的魚米之鄉已消失匿跡。
理論上跨國公司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促進當地技術或生產力進步,會帶來正的技術外溢效應。然而跨國公司為了保證市場競爭優勢,在東道國投資過程中通常會嚴密鎖定核心技術,防止泄露。另一方面由于市場中的熟練勞動力和內資企業的優秀人才資源被跨國公司占用,造成內資企業生產能力的下降,刺激了FDI技術負向競爭效應的溢出[8]。
由以上實證分析可知,雖然福建外資規??傮w呈上升趨勢,但其對福建省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類并無長期協整關系,福建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并不明顯。目前我省較大規模的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主要是組裝產品,其核心技術在國外,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較少。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旨在依靠海峽兩岸、長三角、珠三角的資源優勢和本省的制造業優勢,構筑國際產業接軌平臺,加快福建經濟融入泛珠三角經濟板塊,并帶動閩西北經濟腹地的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是要把沿海地區的資源重新整合,形成吸引外資的集聚效應。這一宏偉構想吸引了許多外商來福建投資興業,一大批項目落戶福建。因此應該繼續以 “海西經濟區建設”為依托,加快構筑福建外資利用的新高地。
福建外資主要投向制造業,而服務業的外資利用相對滯后。因此應該突破外資利用領域,引導外資更多地流向服務業,做大做強服務業;應該加大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業的開放,鼓勵大型的跨國金融財團以合資和開設分支機構等形式進行投資,鼓勵跨國公司參與對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保險、證券業的改造[9]。
福建外資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帶,但廣大的內陸地區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優勢。為此政府應制定有效政策,降低閩北地區的投資門檻。在政策導向上,閩中南地區應注重以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吸引外資的重點優勢,而在閩西北地區則應以促使引資方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為重點,特別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著力引進資源加工型外資項目[5],努力平衡外資的區域分布,以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
要積極響應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號召,加強自主科研能力培養,有意
識的鼓勵企業發展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同時提高外資的引進質量,注重吸收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外資項目,嚴格限制破壞生態環境和高耗能的項目。充分依托現有企業招商引資,通過鼓勵以外商企業增資擴股為引資主要方式,來實現 “零土地”招商,實現外資利用集約型。
[1]程水紅,方勝強 .當前福建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論壇,2008 (20):22-24.
[2]初春莉 .東北三省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10):18.
[3]李汝 .外資利用對南通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J].江??v橫,2008 (5):78.
[4]韓明丹,朱金生 .中部地區FDI產業選擇的決定因素實證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9,31(5):813-814.
[5]李富 .福建外資利用對策研究 [J].亞太經濟,2004(6):82-85.
[6]王銀細 .福建外資利用問題的思考 [J].發展研究,2006(8):18-21.
[7]翁東玲,全毅 .全面提升福建外資利用質量與效益研究 [J].東南學術,2008 (6):131-136.
[8]汪婷,汪琦,余新平.FDI對于我國制造業部門內資企業技術外溢效應的實證分析 [J].專題研究,2009(13):89-91.
[9]胡日東 .當前福建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J].寧夏大學學報,2004,26 (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