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規模化養豬場,為了加強空懷和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促進母豬發情與配種;防止死胎和流產,增加產仔和初生重,減少仔豬病死;提高斷奶窩重和養豬效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
第一步關鍵措施是要確保受孕和有大量的卵子受精。要保證上述兩項效果的關鍵是準確的配種和輸精時間。
1.1 配種管理 如果公豬潛力允許母豬應在呆立反射期內每日配兩次且兩次之間隔12 h為理想,但在豬場實際執行發情期母豬只配兩次的管理制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母豬的發情鑒定 母豬在發情時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特征:生理變化如陰戶紅腫(特別是后備母豬)和陰戶粘膜潮紅;行為變化如食欲減退興奮好動爬跨同圈的母豬愿意接近公豬等。然而有些母豬具有一切上述特征也不發情而另一些母豬已經發情卻無上述特征。比較可靠的發情鑒定方法是看母豬在性成熟公豬面前是否表現出呆立反射,而呆立反射指發情母豬在后軀受到壓力時表現出的一種特有的靜立肢體反應,短耳品種的母豬在呆立反射時還會表現出兩耳豎起指向耳后頸側的特征。有效的發情鑒定措施是,首先配種圈的設計,因為母豬對成年公豬性活動的視覺聽覺特別是嗅覺的感受是引起發情期呆立反射的重要誘因,合適的公豬圈的設計位置應與母豬圈相鄰以保證公豬與母豬間的接觸方便。常規發情鑒定制度是豬場的配種員每天對母豬進行兩次發情鑒定,早晚各一次,為了抓準母豬排卵時機爭取最好的授精效果,母豬應在發情期內多次配種。
妊娠期工作重點是檢測出返情空懷母豬和不返情空懷母豬。早期妊娠診斷有助于安排母豬的重配或淘汰,從而減少了母豬的非生產性飼養期。
若配種周期兩次以上仍未妊娠,則需要注射絨毛促性腺激素或孕馬血清80~1 000單位,促進發情、配種。配后21d母豬與公豬接觸時的表現也有助于判別母豬是否返情,可以作為母豬是否需要重配或淘汰的參考依據。
分娩前后和產后數日是決定仔豬存活率的最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管理措施盡量減少仔豬損失的最關鍵時期。通常泌乳期仔豬平均死亡率為10%~12%,嚴重影響了養殖效益。
3.1 提高仔豬初生重和減少弱仔豬數,關鍵在于采取科學飼喂方法,加強懷孕期母豬養殖管理。
3.2 控制母豬疫病,搞好母豬的免疫,有效防止仔豬疾病的發生。
3.3 仔豬從出生開始就要預防接種,有條件可以進行超免,及時進行免疫注射,出生2~3d飲用電解多維水,3 d后注射補鐵劑。
3.4 加強環境控制,給仔豬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