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國產電影市場充滿了文藝氣息,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及院線數據顯示,3月上映的兩部文藝片《桃姐》《晚秋》,截至4月8日累計票房分別為6800萬元、6500萬元,談文藝片色變的時代終于要過去了。
然而,“小文藝”的3月卻擔不起“文藝片復興”的重任。藝術電影一直深陷生存困境,雖然業內人士多年來都在呼吁建立藝術院線,開辟藝術片專屬放映空間,但藝術片市場始終被商業大片擠壓,進了影院最多“一日游”。單憑兩部影片的成功就說文藝片的春天到了實在言之過早。不過,《桃姐》和《晚秋》的成功依舊讓電影的投資人看到了文藝片的希望,至少不必再談文藝片色變。
近日,導演賈樟柯透露,他在北京自建的一個百座單廳藝術影院明年就能蓋好,將以此“好好為文藝青年服務”。此言一出,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支持,藝術影院的話題也隨之再次浮出水面。
去年拍攝250部只上映15部
藝術電影(Artist Film)常被人稱作文藝片,是與商業片相對而言。通常創作者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影片敘事個性,反對程式化的情節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畫。文藝片的內涵要高于其他的影片,但文藝片很難賺錢,面臨著投資難、拍攝難、上映難三大難題。
獲得過國際大獎、影評界廣泛贊譽的《鋼的琴》因為上映期選擇在了商業大片云集的暑期檔,致使影片在多地被市場無情拋棄。去年全年,內地全年拍攝的小成本文藝片超過了250部,但能在大中城市影院里放映的只有15部左右,其中能贏利的不過5部。這些小成本國產文藝片的確存在導演不知名、大牌演員少等特點,在宣傳時無法與商業大片抗衡。數量稀少,質量不高,令眾多投資人并不看好文藝片的前景,拍攝文藝片也很難一帆風順。在《鋼的琴》的拍攝過程中,劇組的賬上一度只有47元錢。殺青當天,劇組沒錢支付演員和劇組成員的片酬,主演王千源在東京拿影帝時,手里拿著的還是片酬白條。
《桃姐》《晚秋》成功緣于大明星
《桃姐》與《晚秋》票房雙雙飄紅,其中有何原因?這兩部影片的明星演員陣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觀眾被拉進影院后,影片本身品質還不錯,那么口碑效果就接著產生作用,但兩部影片亦各有獨特的成功因素。
某影城負責人分析:“《桃姐》吸引觀眾進影院,一是因為影片質量,有許鞍華做保證;第二,劉德華不僅是投資老板,還出演角色,受眾范圍瞬間拉大了。可以說,影片基礎加上市場化運作,給《桃姐》帶來票房上的佳績。”他說,《晚秋》的情況則有些不同,“最大的焦點應該是在湯唯身上,因為她是個話題人物,很受關注,而且她的個人表演能力是受到認可的,加上這部影片是愛情題材,所以比較吸引年輕觀眾,選的檔期也相對有空間。”
建“影迷之家” 有多少精品可以逗留?
對于這個明年計劃完工的藝術影院,賈樟柯描述,希望打造成為一個“影迷之家”,“在影院營造一個愉快放松的氛圍,能夠把有藝術愛好的影迷聚集在一起,大家到影院就像回家一樣,有一種特別好的觀影感受。如果理想中的藝術影院能夠建立起來,那我什么事兒都不想干,就想看電影了”。
在這個“理想的影院”中,賈樟柯稱,除了會有藝術片的放映,還會策劃大量的活動,“影院將會專門設一個節目策劃組來安排節目,會有專題回顧,會有影迷與導演、幕后工作人員、影評人的互動等等。還會設一個大型的閱覽室,把全球最新的電影期刊、各國電影精英雜志免費提供給觀眾”。除此之外,影院還會考慮延長營業時間,開通宵夜場,“把影院變成一個可以逗留的地方”。
盡管藍圖美妙,賈樟柯也承認,“片源不足、盈利問題、影院本身如何堅持特色,是藝術影院面臨的共同挑戰”。事實上,一方面,國內呼吁給予藝術片生存空間的聲音一直不減,大部分藝術片缺乏放映平臺,但好的藝術片又太少。業內人士指出,每年國內生產600部左右電影之中,沒機會進入院線的四五百部里,能真正稱為藝術電影的影片少之又少。有影評人認為,我國生產的藝術影片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難以支撐一條院線的正常運營,須在世界范圍內引進,但目前這一點并不現實。
上海藝術片院線 片源少掣肘
而由上海聯和電影院線牽頭的“長三角地區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已悄然啟動一個月,這也是繼北京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之后,中國內地第二個“藝術片集結高地”。聯盟將打造“周周映”模式,并寄望形成規模成立藝術院線。記者從上海聯和院線了解到,目前共有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寧波、合肥7大城市9家影院加入“放映聯盟”。
在上海,由聯和院線發起的“長三角地區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今年以來已推出由范立欣執導的紀錄片《歸途列車》以及盧晟導演的故事片《這里,那里》等兩部影片。加盟影院在不改變各影院現有經營模式的前提下,兼顧放映已獲公映許可證的小眾文藝片、紀錄片等,聯盟計劃今年全年放映10部左右藝術片,每家加盟影院“周周映”,即每周固定一天時間固定時段放映一場電影。度過起步階段,片源問題也是聯盟持續發展的最大掣肘。
前景:國家政策扶持不可少
盡管藝術影院生存還面臨諸多困難,但業內認為,一個城市里藝術影院不可無,也不可多。國家對藝術影院的財政扶持政策必不可少,其次,藝術影院應和新媒體結合,譬如利用網絡對藝術電影進行分銷。而對于藝術電影院線的創立,鑒于目前影院和房地產商結合密切,房地產商可考慮以品牌宣傳的角度,減免影院地租。為了拓展藝術片發行放映渠道,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影公司甚至可以利用企業自身品牌的支撐,建立藝術電影院線,對藝術片進行推介、宣傳以及營銷,為影院降低影片營銷成本。
“放映聯盟”策展人顧敏表示,現在“放映聯盟”剛剛起步,關鍵在于堅持。“虧不虧損不能靜態核算。”顧敏告訴記者,之前的兩部藝術電影的放映,受到了喜愛藝術片的觀眾積極響應,觀眾的熱情數次感動了顧敏。“能為觀眾服務,為觀眾找到真正的好電影,這樣做就很有價值。”顧敏說,如今“放映聯盟”中各加盟影院,更多還是靠一種商業之外的藝術擔當。這樣的藝術片放映不知道能堅持多久,但顧敏表示,這樣的堅持同樣是在為影院的個性化經營贏得一種認可,讓觀眾在商業電影之外,知道在哪里尋得藝術電影的蹤影,并在藝術氣息濃厚的氛圍下與喜愛的導演近距離交流。
未來:春天還需靜待
國產文藝片至今仍在“囧”途。“關鍵還是要看有沒有過得硬的作品,從這一點看,文藝片的價值也要送到市場上去檢驗。
藝術影院的成立也并非所有藝術片的“救世主”。從《觀音山》到《桃姐》的成功,證明了有藝術質量、又能抓住營銷賣點的“藝術片”,能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并得到觀眾認可。在業內通過包括建立藝術影院和在商業院線中開辟藝術空間等各種努力,為多種類型的電影尋找觀眾之時,值得歡呼的也許并非是藝術片的“春天”來臨與否,而是鞭策著創作者們以更多有藝術質量的作品回應市場和觀眾的需求,電影的“春天”才會愈加多姿多彩。
相關鏈接
北京的藝術影院
在北京形成規模的藝術影院,只有百老匯電影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3家。3個藝術影院雖然都放映藝術電影,但風格各不相同:
百老匯電影中心影院擁有3個放映廳、一個超過300平方米的咖啡書店及會員區域的一個小型電影圖書館和MINI放映室。影院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不同國家的電影展映,同時舉辦定期講座、討論等各種活動。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藝術影院是中心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藝術片首映、主題策劃放映、影人對話沙龍、經典影片回顧、電影圖書出版等活動,比較關注獨立電影以及國內藝術電影。
中國電影資料館憑借兩萬部的館藏電影,以10元的低票價放映國產老電影,資源得天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