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臺灣貿易部門統計,今年前10月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產品輸往大陸出口達166.8億美元、年增率12.6%,對整體向大陸出口貢獻達16%。貿易部門預估,今年早收產品輸陸金額可望達200億美元,對大陸出口全年整體上看1200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
ECFA早收清單自今年元旦起開始降稅,今年降至零關稅產品數為76項,包括石化類、紡織類、機械類與運輸類與其他工業類等。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元旦起,ECFA早收清單產品降至零關稅的項目達526個,比例高達9成,包括紡織類的121項、機械類的118項、石化類的90項、農類16項以及其他類的132項等,廠商受惠程度將進一步擴大,對大陸出口金額也將會成長。
貿易部門表示,由于年底有歲末搶單行動,加之近日舉辦的ECFA商機采購媒合大會,經濟部門期望2011年11、12月的早收產品出口金額,可達到16億至17億美元,全年度早收產品出口金額可望達200億美元。(中國臺灣網)
據“中央社”報道,不畏景氣低迷,臺灣三大連鎖百貨遠東、太平洋SOGO及新光三越,截至2011年12月15日的營業額都已超過2010年同期,累計誕生6家年營業額百億元(新臺幣,下同)店;新光三越并穩坐北中南地王。
歐債風波燒不停,反觀臺灣三大百貨不受景氣影響,不僅都占據各大都市商圈高價地段,接近年終,各家2011年度營業額全都已超過去年同期,趨近達成率,今年可望有個完美收尾。
最大百貨新光三越百貨全臺多達13店19館,至今已有4店年營業額都是百億元規模。新光三越2010年營業額735億元,2011年增至764億元,目標要成長3%多;而今年至今營業額已比去年同期成長5%,可望達成年度成長3%多的目標。
綜觀三大連鎖百貨,不僅年營業額都將達成目標,比去年成長水平為百分比個位數,百億元規模門市也增至6家之多,顯示已穩住今年消費買氣;今年底到明年還將展3店,將持續擴大市場規模。(中國新聞網)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布新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名錄,“美利達”、“克麗緹娜”2個品牌入列,至此已有14個臺灣品牌獲得這一殊榮。
對此,臺灣業界表示,這對于臺商發展壯大十分重要,將使他們進一步深耕大陸市場,并進而走向世界,打造全球性品牌。
臺灣行業領導品牌企業聯盟近日在臺北舉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成果記者會”,聯盟召集人、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介紹說,臺商在大陸的商標申請案累計已達15萬件,其中注冊商標數近10萬件。繼金門高粱酒、旺旺、自然美、名典、宏基ACER、BenQ、哥弟GIRDEAR、統一、捷安特、正新、慈濟、寶島眼鏡之后,此次又有2個臺灣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張平沼表示,臺灣業界對此感到振奮。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不僅為臺灣業界提供了廣闊的盈利空間,還可幫助臺灣突破以往代工為主的局限,打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在臺灣2300萬人口的市場和大陸13億人口的市場上,臺商若能更多地創造“馳名商標”,就能更容易地走向海外市場,打造出全球性的品牌。(新華網)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國際中小企博覽”及“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于12月1至3日一連三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兩項博覽專為中小企業而設,共吸引約720家展商參與,從企業營運、設計、實用科技等不同領域,為中小企提供一站式增值和解決方案。貿發局總裁林天福致歡迎詞時表示,貿發局一直致力為香港中小企創造機遇,助它們開拓商機。他說:“我們每年舉辦超過30個國際貿易展覽,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及買家聯系起來。‘國際中小企博覽’及‘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不但提供一個理想的商貿平臺,參觀人士更可從中獲得最新行業資訊,擴闊營商網絡。兩項博覽為中小企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讓他們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環境下,仍能保持競爭優勢。”(香港貿發局)
建行和國臺辦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為臺企融資開辟新渠道,國臺辦發言人楊毅表示,建設銀行和國臺辦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把面向的重點、幫助的重點轉向臺資的中小企業,同時建設銀行承諾將開設綠色通道。相信這個備忘錄的簽署會為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