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洪金,黃任秀,羅雪梅,李玉梅,楊再婷,岑 詩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柳州 545001)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1]。腦癱高危兒是指生前、生時、生后各種因素影響大腦正常發育,極有可能發生腦癱的嬰兒[2]。部分腦癱高危兒可出現攝食行為和攝食功能的延遲和異常[3],表現為吃得少、吃得慢、對食物不感興趣、拒絕吃某些食物及強烈偏愛某些質地、味道或類型的食物[4]。攝食功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功能,生后早期攝食能力的獲得,對其日后的生長發育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對腦癱高危兒應早期進行攝食行為干預。2009年開始,本院兒保康復病區對存在攝食行為問題的腦癱高危兒在常規飲食宣教基礎上行口腔按摩,患兒攝食行為改善較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條件:年齡≤1 歲;參考相關文獻[3],既往病史中具有1項及以上腦癱高危因素,有攝食功能障礙表現,但不能確診為腦癱。排除標準:肥胖(嬰兒用Koup指數>18)患兒,伴有呼吸道炎癥、消化道炎癥、先天性心臟病等器質性疾病[5]。2009年1月 至2011年12月,符 合 入 組 條件患兒73例,按家長能否配合實施口腔按摩分為觀察組39例、對照組34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3~12月,平均6.5月;拒食9例,進食功能不全(過張口、舌突出、咬食具)6 例,偏食15例,食物含在口中不及時咽下9 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11月,平均6.1月;拒食11例,進食功能不全7例,偏食10例,食物含在口中不及時咽下6例。兩組年齡、性別、攝食行為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攝食行為干預
1.2.1 對照組 常規飲食指導,說明母乳喂養優點,指導輔食添加時間、種類及注意事項,告知適宜的進食環境、進食時間、進食時體位、喂食器具選擇。
1.2.2 觀察組 在常規飲食指導基礎上行口腔按摩。喂養者洗凈雙手,戴一次性PE 手套。按摩方法:左手托患兒下頜固定其面部,用右手食指指腹快速按壓患兒上牙床外側中部(即門牙處,此區域為上下牙床最敏感的部位)1s,然后食指指腹滑向左側上牙床外側至磨牙部,后食指指腹返回快速按壓上牙床外側中部1s,然后食指指腹滑向右側上牙床外側至磨牙部,再返回上牙床外側中部按壓1s,用同樣方法按摩上牙床內側、下牙床外側及內側;然后用食指指腹由上滑下U 型按摩左、右頰肌各2次;用食指指腹,由里向外橫行、豎行按摩舌體前1/3部分各3次,按摩舌體邊緣(從左至右或右至左均可)3次,再用食指將舌體從左側推向右側固定2~3s,同法將舌體從右側推向左側固定2~3s,用食指指腹將舌尖向上固定2~3s,最后將食指朝舌根方向輕推2次。左手放在患兒枕部,右手食指、大拇指、中指分別固定患兒下頜關節、頦下和下唇,將下頜骨上推,誘導吞咽動作的出現。對進流質易嗆咳、食物含在口中不及時咽下的患兒,喂養者左手放患兒枕部,右手食指、拇指分別置于患兒兩側下頜關節處,沿下頜至氣管(兩側皮膚)走向做輕柔的下推式動作。口腔按摩于早、晚餐前30 min 進行,按以上操作順序完成算1次,每餐前做2次。
1.3 效果評價 參考相關文獻[6,7],結合腦癱高危兒常見攝食行為問題,自行設計腦癱高危兒攝食行為評價表,內容包括兒童攝食行為(1~18條目)、家長喂養行為(1~12 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8分為總是(≥6d/周有此行為或感受),6分為經常(3~5d/周有此行為或感受),4 分為有時(1~2d/周有此行為或感受),2分為很少(每周不足1d有此行為或感受),0分為從不(沒有出現此行為或感受),總分越高說明攝食障礙越重。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療效指數≥70%為顯效、30%~69%為有效、<30%為無效。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率。在干預前、干預后1月,固定護士負責指導家長根據患兒情況及喂養情況填寫,并建立檔案。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軟件行x2檢驗。
經攝食行為干預,顯效15例,有效33例,總有效率65.75%。兩組干預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療效比較(例)
3.1 做好腦癱高危兒攝食行為干預的重要性 健康的飲食行為能使嬰幼兒攝取均衡充分的營養素,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為今后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打下良好基礎,并且有助于預防與飲食有關的肥胖、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健康問題[8]。腦癱高危兒常伴有咀嚼、吞咽、吸吮困難,有過張口、吐舌、咬食具、偏食、食物含在口中不及時咽下等不良攝食行為;部分患兒家長缺乏相應的喂養知識,從而出現輔食添加過早、過遲、過雜等現象,當腦癱高危兒表現出攝食行為異常時,家長采用呵斥或強行將食物塞入患兒口中、使用小道具逗引等不良喂養行為。通過攝食行為干預,提高了家長的喂養知識及技能,從而改善患兒不良攝食行為,本文資料顯示,干預1月后,73例患兒攝食行為改善總有效率為65.75%。
3.2 腦癱高危兒行口腔按摩的優點 人類口周圍肌在結構上高度分化,形成復雜的肌群,在面頰深部有一對頰肌,可以外拉口角,并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人類進食過程,需要舌的蠕動、舌尖的固定、頰和口唇的協調運動后將食物移送到咽、食管、胃完成進食[9]。口腔按摩法是根據腦癱口運動及相關障礙的發生機制設計的一套按摩方法。通過按摩牙床,降低患兒口腔的敏感性并改善口內感覺[3];舌部按摩是根據舌的功能和特點為依據進行;頰部口周部的按摩使口唇、舌、下腭的肌肉緊張度改善,能有效增強口腔運動功能的協調;反復按摩頸部氣管兩側皮膚,以引起下頜和舌的運動,恢復吞咽肌群的感覺,促進吞咽反射[10]。對腦癱高危兒行口腔按摩,可提高患兒正性攝食行為干預效果,本文資料顯示,觀察組干預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3.3 口腔按摩注意點 患兒身體不適,如有發熱、呼吸道感染、腹瀉時暫停按摩,待其身體康復后繼續進行;按摩宜餐前空腹進行,以免因患兒哭鬧或行舌部按摩后引起嘔吐;操作前操作者需修剪指甲,以免損傷患兒口腔黏膜;在患兒下頜至氣管兩側皮膚走向做下推式動作時右手食指、拇指需貼緊患兒皮膚,盡量不要來回滑動,以免搓傷患兒皮膚,必要時可使用嬰兒潤膚油;攝食行為干預越早越好。
[1]吳紅燕.水療綜合療法治療腦癱患兒1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8):115.
[2]李林.腦性癱瘓高危兒的早期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1):1036-1039.
[3]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44-545.
[4]金星明.兒童飲食行為問題[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6(3):251-252.
[5]劉湘云,陳榮華.兒童保健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20.
[6]包宗昭,李成林.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的四級加權評分法介紹[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0,5(2):165.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37.
[8]周云仙,應立英.飲食與炎癥性腸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11(5):424.
[9]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5.
[10]曾海涓,覃艷玲.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的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11(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