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妃,梁肖霞,潘碧妃
(新昌縣中醫院,浙江新昌 312500)
產后因腹壁松弛,盆腔空間增大,膀胱張力降低,外陰切口及尿道周圍組織損傷、水腫,產婦懼怕疼痛,不敢用力排尿,導致首次排尿困難和尿不盡,易發生尿潴留[1]。長時間不能排空膀胱易引起尿路感染和慢性尿潴留,影響子宮復舊[2]。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本院婦產科對陰道分娩產婦采用穴位艾條溫灸預防產后尿潴留,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陰道分娩(包括臀位)產婦,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觀察治療;排除泌尿系疾病及嚴重內外科并發癥。符合納入標準產婦392例,按分娩時間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96 例。觀察組年齡19~42歲,平均28歲;初產婦124例,經產婦72 例;會陰側切90 例,會陰Ⅱ度裂傷32例、Ⅰ度裂傷52例。對照組年齡18~40歲,平均27歲;初產婦128 例,經產婦68 例;會陰側切88例,會陰Ⅱ度裂傷31例、Ⅰ度裂傷52例。
1.2 干預方法 兩組產婦入產后病房(一般為產后2h)均行常規排尿知識宣教。對照組:予溫水沖洗外陰或聽流水聲增加尿意,下腹部或尾骶部熱敷、按摩等促進排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穴位艾條溫灸,產婦取仰臥,暴露下腹部,將艾條一端點燃,放入自制艾灸盒中,將艾灸盒一次性罩住氣海、石門、關元穴位,艾柱與3個穴位連線一致(即與身體縱軸一致),距皮膚2~3cm,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產婦自感溫熱而無灼痛感,時間約20min。一般只需溫灸1次,即能自行排尿。
1.3 效果觀察 尿潴留為產后6h各種原因導致暫時性排尿功能障礙,使部分或全部尿液不能從膀胱排除,殘余尿>100 ml[3]。產后2.5h、3h、4h、5h、6h,觀察產婦有無尿意及排尿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資料用秩和檢驗。
觀察組未發生尿潴留,對照組尿潴留25例,發生率12.76%。兩組產后出現尿意時間見表1,兩組產后排尿情況見表2。觀察組3例排尿不暢,再次行艾條溫灸后順利排尿;對照組4例排尿不暢,予留置導尿2d后能順利自解,25例尿潴留產婦,18例經誘導排尿后能自解,7例留置導尿2d拔除導尿管后能自解,但其中6例并發產后出血、5例并發泌尿系感染。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現尿意時間比較(例)

表2 兩組產婦產后排尿情況(例)
3.1 產后尿潴留的發生機理及不良結局 產后尿潴留祖國醫學稱之為產后“癃閉”,多為產時過長、耗氣傷血,致使膀胱氣化失司、開闔不利,無力鼓動尿液排出;或素體腎虛、產時倍傷,不能溫陽化氣,而致膀胱氣化不利、溺不得出;也可因難產、滯產,胎兒對產道造成的機械性壓迫,加之產婦過勞,以致體內氣機失調、膀胱氣化失司所致[4]。產后尿潴留常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產后出血,且易致產后泌尿系感染。本文資料顯示,常規護理手段產后尿潴留發生率12.76%,尿潴留產婦中24%并發產后出血、20%并發泌尿系感染。
3.2 穴位艾條溫灸預防尿潴留的作用機理 祖因醫學常用關元、石門、氣海等穴位治療癃閉、遺尿等[5]。關元穴為小腸募穴,也是足三陰、任脈之交會穴,主治虛勞贏瘦、小便頻數、癃閉等,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功效;石門穴為三焦募穴,主治小便不利、崩漏等,有溫腎健脾、調經止帶功效;氣海主治遺尿、虛勞贏瘦等,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精功效。艾葉氣味芳香、辛溫味苦、無毒、容易燃燒,有扶陽固脫、溫經散寒、消瘀散結、防病保健之功[6]。艾條溫灸具有溫經通絡、活血逐疲、溫中活里、強臟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瘀、平衡陰陽的功效,能有效地升清降濁、促進膀胱排尿,起到預防產后尿潴留的作用。
3.3 艾條溫灸注意點 按中醫學辨證[7],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者不宜施灸;治療過程局部皮膚產生燒灼、熱燙感覺立即停止治療,防止燙傷。
[1]金霞,于增芬.產后尿潴留15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9A):1237.
[2]何桂英.中西醫結合法治療產后尿潴留87例[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8):1621.
[3]曾誼,周敏.產后尿潴留的治療及護理對策[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7):1199-1200.
[4]羅元愷.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40.
[5]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醫藥出出版社,2002:224.
[6]劉更.針灸醫學驗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3.
[7]單南英,馮運華.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