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韓松落
關鍵語:其實我們并不奢望情感專欄作家幫我們解決問題,我們最終都得自己作出選擇,我們要的只是擦拭,只是要知道自己并不孤獨,不是一個人。
出鏡:韓松落,關注情感類寫作,在多家報刊開設專欄。
專欄作家林劍介紹過一部紀錄片,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Bill Cunningham 的老人,他經年累月穿著環衛工制服,生活極其簡單,也沒經歷過愛情,卻熱衷于街拍,專事拍攝街頭穿著好看衣服的人們。他那種熱愛、那種生機勃勃,足以感染所有被拍攝者。我笑說,這情形有點像情感專欄作家——未必投身其中(我所知道的許多情感專欄作家都是鰥寡孤獨之人),只有旁觀的資歷,卻充任情感之巫,為人答疑解惑。
當然,情感專欄作家的身世和情感現狀不是他們說服力的來源,情感專欄作家的說服力首先來自傾聽,其次來自洞察與表達。這又是那樣一個時代,急切需要傾聽與洞察——去年6月,有媒體發布數據,稱2011年一季度我國共有46.5萬對夫妻離婚,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較前一年同期增加17.1﹪,這個數據已經連續7年呈遞增趨勢。盡管上海社科院的徐安琪研究員隨后指出,這種統計方法和說法都不夠準確,但有一點確鑿無疑,我國的離婚率增速和GDP增速基本相近,過去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7%。浙江省的數據則表明,過去10年離婚率增長了4倍。
一件事被談論或者被過度談論,只能說明它在現實中不夠平順,充滿動蕩,情感這瘋狂的小事也是如此。當情感專欄蜂擁出現,情感專欄作家被明星化,當連岳作為情感解惑人比意見領袖更受歡迎,當《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人間》之類的情感類節目在綜藝節目收視率排行榜上遙遙領先,當明星婚戀動態將天災人禍類的消息擠下頭版,當負心漢和小三動輒在微博上成為萬夫所指的對象,我們難免心有所感——情感這件事,在我們生活里各種議題的排序表上正在不斷上升。
這種動蕩是怎么來的已經很難有統一的答案了。有人將之歸結為全社會的拜金傾向,有人歸結為女性的經濟獨立,有人則認為是因為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讓人們可以在沒有婚姻的狀況下也能愉悅地生活下去,有人則認為是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可能,導致堅持變得困難了。而在我看來,婚戀如此動蕩,或許是因為資源緊張,生活成本在不斷升高,人們更愿意獨享而不是分享。當然,所有這些理由其實都能成立,都能自圓其說,重要的是結果——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情感的擦拭。
我是偶然成為情感擦拭者的。起先寫娛樂評論,難免涉及明星婚戀,隨后受到報紙雜志的邀請,開始專事剖析情感問題。而在現實生活中,在朋友中間,我作為情感解惑者所受到的歡迎似乎比報紙雜志上來得更熱烈。我常常在半夜接到各種電話,對面是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朋友,哭泣的,大笑的,已經割開手腕的,在家的,在情人身邊的,也有在大年三十的街頭游蕩的。他們的經歷千奇百怪,但通常都以“不許寫進專欄”開場,我則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經常把電話打到欠費停機,在網上繳費之后繼續。在談話中,我經常會有妙語,暗暗佩服自己怎么突然如此敏銳豁達。有時,我的業務甚至延伸到電話之外,得在凌晨時分穿上衣服奔赴斗毆、捉奸、跟蹤、對峙現場。作為專欄上和現實中的“樹洞”,我基本算合格。
我也經常閱讀別的情感專欄作家的作品,作為業務學習,也作為人生思路的拓展,甚至單純只為閱讀時候的美感。我喜歡肉唐僧的私生活歷史剖解,也喜歡連岳的愛之贊歌,還有葉傾城、黃佟佟、水木丁、ayawawa、彭浩翔、木木、莊雅婷。因為多少對他們有點了解,常常會揣測他們觀點的來歷,因此會有意外的收獲,不只限于情感。
其實我們并不奢望情感專欄作家幫我們解決問題,我們最終都得自己作出選擇,我們要的只是擦拭,像鐵器防止生銹,像瓷器要除掉灰塵;我們只要知道自己并不孤獨,不是一個人,我們需要知道此時此刻有千萬人和我們一樣惶惑,各種嘈嘈切切的話語正帶著體溫,涌向情感專欄、情感節目,它們只是一個HUB(多端口的轉發器),讓我們和全世界的有情人聯合起來。情感這瘋狂的小事,成了所有人共舉共赴的一件事,因此成為大事,因此變得有尊嚴,因此變得光亮,像經過天鵝絨的擦拭。